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父親的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父親的病》

來自作品人物網的圖片

《fù qīn de bìng 》


作品名稱   :《父親的病》[1] 

作者 :魯迅

作品出處 :《朝花夕拾》
(最早刊登在《莽原》)

文學體裁 :散文

創作年代 :1926年11月10日


《父親的病》[2] 選自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發表於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通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體現出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通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名醫們庸醫誤人、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簡介

《父親的病》選自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最初發表於1926年11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父親被江湖庸醫治死,一直是埋在魯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點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不舍與愧疚之情.

 作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通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表明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通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同時作者也在其中變現了對封建社會的深惡痛疾,文中最後一段,作者在封建社會的習俗上呼喚自己的父親,反而令父親不能走好。

作品原文

大約十多年前罷,S城中曾經盛傳過一個名醫的故事:

他出診原來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閨女生急病,來請他了,因為他其時已經闊得不耐煩,便非一百元不去。他們只得都依他。待去時,卻只是草草地一看,說道"不要緊的",開一張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錢,第二天又來請了。他一到門,只見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藥,好得多了,所以再請你來複診一回。"仍舊引到房裡,老媽子便將病人的手拉出帳外來。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沒有脈,於是點點頭道,"唔,這病我明白了。"從從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藥方紙,提筆寫道:

"憑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畫押。

"先生,這病看來很不輕了,用藥怕還得重一點罷。"主人在背後說。

"可以,"他說。於是另開了一張方:

"憑票付英洋貳百元正。"下面仍是署名,畫押。

這樣,主人就收了藥方,很客氣地送他出來了。

我曾經和這名醫周旋過兩整年,因為他隔日一回,來診我的父親的病 。那時雖然已經很有名,但還不至於闊得這樣不耐煩;可是診金卻已經是一元四角。現在的都市上,診金一次十元並不算奇,可是那時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張羅的了;又何況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確有些特別,據輿論說,用藥就與眾不同。我不知道藥品,所覺得的,就是"藥引"的難得,新方一換,就得忙一大場。先買藥,再尋藥引。"生薑"兩片,竹葉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碼是蘆根,須到河邊去掘;一到經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尋兩三天。可是說也奇怪,大約後來總沒有購求不到的。

據輿論說,神妙就在這地方。先前有一個病人,百藥無效;待到遇見了什麼葉天士先生,只在舊方上加了一味藥引:梧桐葉。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醫者,意也。"其時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氣。其先百藥不投,今以秋氣動之,以氣感氣,所以……。我雖然並不瞭然,但也十分佩服,知道凡有靈藥,一定是很不容易得到的,求仙的人,甚至於還要拼了性命,跑進深山裡去采呢。

這樣有兩年,漸漸地熟識,幾乎是朋友了。父親的水腫是逐日利害,將要不能起床;我對於經霜三年的甘蔗之流也逐漸失了信仰,採辦藥引似乎再沒有先前一般踴躍了。正在這時候,他有一天來診,問過病狀,便極其誠懇地說:--

"我所有的學問,都用盡了。這裡還有一位陳蓮河先生,本領比我高。我薦他來看一看,我可以寫一封信。可是,病是不要緊的,不過經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這一天似乎大家都有些不歡,仍然由我恭敬地送他上轎。進來時,看見父親的臉色很異樣,和大家談論,大意是說自己的病大概沒有希望的了;他因為看了兩年,毫無效驗,臉又太熟了,未免有些難以為情,所以等到危急時候,便薦一個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脫了干係。但另外有什麼法子呢?本城的名醫,除他之外,實在也只有一個陳蓮河了。明天就請陳蓮河。

陳蓮河的診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醫的臉是圓而胖的,他卻長而胖了:這一點頗不同。還有用藥也不同。前回的名醫是一個人還可以辦的,這一回卻是一個人有些辦不妥帖了,因為他一張藥方上,總兼有一種特別的丸散和一種奇特的藥引。

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弦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但這差使在我並不為難,走進百草園,十對也容易得,將它們用線一縛,活活地擲入沸湯中完事。然而還有"平地木十株"呢,這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問藥店,問鄉下人,問賣草藥的,問老年人,問讀書人,問木匠,都只是搖搖頭,臨末才記起了那遠房的叔祖,愛種一點花木的老人,跑去一問,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樹下的一種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稱為"老弗大"。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藥引尋到了,然而還有一種特別的丸藥:敗鼓皮丸。這"敗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舊鼓皮做成;水腫一名鼓脹,一用打破的鼓皮自然就可以克伏他。清朝的剛毅因為憎恨"洋鬼子",預備打他們,練了些兵稱作"虎神營",取虎能食羊,神能伏鬼的意思,也就是這道理。可惜這一種神藥,全城中只有一家出售的,離我家就有五里,但這卻不像平地木那樣,必須暗中摸索了,陳蓮河先生開方之後,就懇切詳細地給我們說明。

"我有一種丹,"有一回陳蓮河先生說,"點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見效。因為舌乃心之靈苗……。價錢也並不貴,只要兩塊錢一盒……。"

我父親沉思了一會,搖搖頭。

"我這樣用藥還會不大見效,"有一回陳蓮河先生又說,"我想,可以請人看一看,可有什麼冤愆(qiān)……。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自然,這也許是前世的事……。"

我的父親沉思了一會,搖搖頭。

凡國手,都能夠起死回生的,我們走過醫生的門前,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扁額。現在是讓步一點了,連醫生自己也說道:"西醫長於外科,中醫長於內科。"但是S城那時不但沒有西醫,並且誰也還沒有想到天下有所謂西醫,因此無論什麼,都只能由軒轅岐伯的嫡派門徒包辦。軒轅時候是巫醫不分的,所以直到現在,他的門徒就還見鬼,而且覺得"舌乃心之靈苗"。這就是中國人的"命",連名醫也無從醫治的。

不肯用靈丹點在舌頭上,又想不出"冤愆"來,自然,單吃了一百多天的"敗鼓皮丸"有什麼用呢?依然打不破水腫,父親終於躺在床上喘氣了。還請一回陳蓮河先生,這回是特拔,大洋十元。他仍舊泰然地開了一張方,但已停止敗鼓皮丸不用,藥引也不很神妙了,所以只消半天,藥就煎好,灌下去,卻從口角上回了出來。

從此我便不再和陳蓮河先生周旋,只在街上有時看見他坐在三名轎夫的快轎里飛一般抬過;聽說他現在還康健,一面行醫,一面還做中醫什麼學報,正在和只長於外科的西醫奮鬥哩。

中西的思想確乎有一點不同。聽說中國的孝子們,一到將要"罪孽深重禍延父母"的時候,就買幾斤人參,煎湯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幾天氣,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醫學的先生卻教給我醫生的職務道:可醫的應該給他醫治,不可醫的應該給他死得沒有痛苦。--但這先生自然是西醫。

父親的喘氣頗長久,連我也聽得很吃力,然而誰也不能幫助他。我有時竟至於電光一閃似的想道:"還是快一點喘完了罷……。"立刻覺得這思想就不該,就是犯了罪;但同時又覺得這思想實在是正當的,我很愛我的父親。便是現在,也還是這樣想。

早晨,住在一門裡的衍太太進來了。她是一個精通禮節的婦人,說我們不應該空等着。於是給他換衣服;又將紙錠和一種什麼《高王經》燒成灰,用紙包了給他捏在拳頭裡……。

"叫呀,你父親要斷氣了。快叫呀!"衍太太說。

"父親!父親!"我就叫起來。

"大聲!他聽不見。還不快叫?!"

"父親!!!父親!!!"

他已經平靜下去的臉,忽然緊張了,將眼微微一睜,仿佛有一些苦痛。

"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說。

"父親!!!"

"什麼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說,又較急地喘着氣,好一會,這才復了原狀,平靜下去了。

"父親!!!"我還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氣。

我現在還聽到那時的自己的這聲音,每聽到時,就覺得這卻是我對於父親的最大的錯處。

十月七日。 

詞語注釋

1 文章最初發表於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一期。

2 S城:這裡指紹興城。

3 英洋:即「鷹洋」,墨西哥銀元,幣面鑄有鷹的圖案。鴉片戰爭後曾大量流入我國。

4 葉天士(1667—1746年):名桂,號香岩,江蘇吳縣人。清乾隆時名醫。他的門生曾搜集其藥方編成《臨證指南醫案》十卷。

5「醫者,意也。」:語出《後漢書·郭玉傳》:「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又宋代祝穆編《古今事文類聚》前集:「唐許胤宗善醫。或勸其著書,答曰:『醫言意也。思慮精則得之,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

6 陳蓮河:指何廉臣(1860—1929年),當時紹興的中醫。

7 平地木:即紫金牛,常綠小灌木,一種藥用植物。

8「虎神營」:清末端郡王載漪(文中說是剛毅,似誤記)創設和率領的皇室衛隊。李希聖在《庚子國變記》中說:「虎神營者,虎食羊而神治鬼,所以詛之也。」

9 軒轅岐伯:指古代名醫。軒轅,即黃帝,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岐伯,傳說中的上古名醫。今所傳著名醫學古籍《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時醫家託名黃帝與岐伯所作。

10 中醫什麼學報:指《紹興醫藥月報》。一九二四年春創刊,何廉臣任副編輯,在第一期上發表《本報宗旨之宣言》,宣揚「國粹」。

11「罪孽深重禍延父母」:舊時一些人在父母死後印發的訃聞中,常有「不孝男××、罪孽深重不自殞滅禍延顯考(或顯妣)……」等一類套話。

12《高王經》:即《高王觀世音》。據《魏書·盧景裕傳》:「……有人負罪當死,夢沙門教講經,覺時如所夢,默誦千遍,臨刑刀折,主者以聞,赦之。此經遂行於世,號曰《高王觀世音》。」舊俗在人死時,把《高王經》燒成灰,捏在死者手裡,大概即源於這類故事,意思是死者到「陰間」如受刑時可減少痛苦。

13 衍太太:作者從叔祖周子傳的妻子。

作品鑑賞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

在《朝花夕拾》里讀到了青年的魯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氣。《瑣記》里寫到,在父親因庸醫愚昧而去世後,為避開那無聊的流言,也為了母親,魯迅毅然到陌生的他鄉求學。在日本留學時,為了救國圖存,毅然謝絕了藤野先生的極力挽留,又放棄自己的專業,孤獨地投入艱難的文藝運動——雖然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輕描淡寫,但是蘊藏在字裡行間的那股無形的愛國熱情,把每位讀者的心都點燃了,這是在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覺。曾有一位日本學者說:「縱使日本有一千個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國,因為中國有位魯迅。」

人生閱歷的疏密、時代氛圍的錯落,造就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思想。過多的「鬥士」形象的渲染,讓人過多的感受到魯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見的那張他的照片。當我們拋開魯迅身上的光環,細細品讀《朝花夕拾》,就會發現他內心深處的一片淨土。正是在這片淨土上,散發着許多人性的靈光,使他的文章洋溢出濃濃暖意。

讀後感

《父親的病》這篇文章十分生動地體現了當時舊社會庸醫的無能,他們明明知道病已經沒法治了還故意矇騙,看似開的是神丹妙藥,其實就是故弄玄虛,使用障眼法,對病是沒有一點療效,搞得家人東奔西走到頭來還是白忙活一場,並且對治病只是忙於應付而草草了事,給人看病都只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錢。   落墨的部分是很令人驚詫的。「名醫」居然對臨之將死的人說「不要緊的」果不其然治死了人,卻仍然提筆寫下百元的藥方為死人服下。荒唐!而那主人仍舊很客氣地送他出門。魯迅先生真的是很偉大。   接下來,就是「名醫」用大量雜亂的藥治了魯迅前輩的父親兩年,沒有醫好,就介紹別人來醫治。「名醫」的形象如雕刻般越刻越深,為了保全名聲不顧病人的死活。   可惜,第二位又是「名醫」。依我看來,他滿腦子裝的不是學問,而是藉口。尤其是最後一個,特別具有代表性。「醫能醫病,不能醫命,對不對?」,好小子,又一個推卸責任的泥鰍,居然還有顏面問「對不對?」再看看他們用的藥:河邊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原配的一對蟋蟀、舊鼓皮製成的敗鼓皮丸。看到這裡,我已經快說不出話了。   作者從不正面寫家道衰敗的頹唐,僅從父親口裡說的虛虛的話,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顧後的疲態,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裡卻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親,卻遺留給作者的"最大的錯處"。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對衍太太這個自私多言使壞形象的嘲諷。 魯迅先生似乎就是在吶喊着,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不滿、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現實社會中這種現象也不少見。 對於社會上遊蕩、坑蒙拐騙的行為我們一定要抵制、禁止他們的發展,而且要從小懂得追求真理、學會看穿事物的本質、辨明是非。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相關視頻

《父親的病》魯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