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彭海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彭海秋》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原文

萊州諸生彭好古[1],讀書別業,離家頗遠。中秋未歸,岑寂無偶。念村 中無可共語;惟丘生是邑名士,而素有隱惡[2],彭常鄙之。月既上,倍益無 聊,不得已,折簡邀丘。飲次,有剝啄者[3]。齋僮出應門,則一書生,將謁主人。彭離席,肅客人。相揖環坐,便詢族居。客曰:「小生廣陵人[4],與 君同姓,字海秋。值此良夜,旅邸倍苦。聞君高雅,遂乃不介而見[5]。」 視其人,布衣潔整,談笑風流。彭大喜曰:「是我宗人。今夕何夕,遣此嘉 客!即命酌,款若夙好。察其意,似甚鄙丘;丘仰與攀談[6],輒傲不為札。 彭代為之慚,因撓亂其詞[7],請先以俚歌侑飲[8]。乃仰夭再咳,歌「扶風 豪士之曲[9]」。相與歡笑。客曰:「仆不能韻[10],莫報陽春[11]。倩代者 可乎?」彭言:「如教。」客問:「萊城有名妓無也?」彭答云:「無。」 客默然良久,謂齋憧曰:「適喚一人,在門外,可導人之。」僮出,果見一 女子逡巡戶外。引之入,年二八已來,宛然若仙。彭驚絕,掖坐[12]。衣柳 黃帔,香溢四座。客便慰問:「千里頗煩跋涉也。」女含笑唯唯。彭異之, 便致研詰。客曰:「貴鄉苦無佳人,適於西湖舟中喚得來。」謂女曰:「適 舟中所唱『薄倖郎曲』[13],大佳。請再反之[14]。」女歌云:「薄倖郎, 牽馬洗春沼[15]。人聲遠,馬聲沓;江天高,山月小。掉頭去不歸,庭中生 白曉。不怨別離多,但愁歡會少。眠何處?勿作隨風絮[16]。便是不封侯[17], 莫向臨邛去[18]!」客於襪中出玉笛,隨聲便串[19]。曲終笛止,彭驚嘆不 已,曰:「西湖至此,何止千里,咄嗟招來[20],得非仙乎?」客曰:「仙何敢言,但視萬里猶庭戶耳。今夕西湖風月, 尤盛曩時,不可不一觀也,能從游否?」彭留心欲艦其異,諾言:「幸甚。」 客問:「舟乎,騎乎?」彭思舟坐為逸,答言:「願舟。」客曰:「此處呼 舟較遠,天河中當有渡者。」乃以手向空招曰:「舡來,舡來[21]!我等要 西湖去,不吝償也。」無何,彩船一隻,自空飄落,煙雲繞之。眾俱登。見 一人持短棹;棹末密排修翎[22],形類羽扇;一搖羽,清風習習。舟漸上入 雲霄,望南遊行,其駛如箭。

逾刻,舟落水中。但聞弦管敖曹,鳴聲喤聒。出舟一望,月印煙波,游 船成市。榜人罷棹[23],任其自流。細視,真西湖也。客於艙後,取異餚 佳釀,歡然對酌。少間,一樓船漸近,相傍而行。隔窗以窺,中有二三人, 圍棋喧笑。客飛一觥向女曰:「引此送君行[24]。」女飲間,彭依戀徘徊, 惟恐其去,蹴之以足。女斜波送盼。彭益動,請要後期[25]。女曰:「如相 見愛,但問娟娘名字,無不知者。」客即以彭綾巾授女,曰:「我為若代訂 三年之約。」即起,托女子於掌中,曰:「仙乎,仙乎[26]!」乃扳鄰窗, 捉女人;窗目如盤,女伏身蛇游而進,殊不覺隘。俄聞鄰舟曰:「娟娘醒矣。」 舟即盪去。遙見舟已就泊,舟中人紛紛並去,遊興頓消。遂與客言,欲一登 岸,略同眺矚。

才作商榷,舟已自攏。因而離舟翔步[27],覺有里余。客後至,牽一馬 來,令彭捉之。即復去,曰:「待再假兩騎來。」久之不至。行人已稀;仰 視斜月西轉,天色向曙。丘亦不知何往。捉馬營營[28],進退無主。振轡至 泊舟所[29],則人船俱失。念腰橐空匱,倍益憂皇。天大明,見馬上有小錯囊[30];探之,得白金三四兩。買食凝待,不覺向午。計不如暫訪娟娘,可 以徐察丘耗。比訊娟娘名字,並無知者,興轉蕭索[31]。次日遂行。馬調良[32],幸不蹇劣,半月始歸。 方三人之乘舟而上也,齋僮歸白:「主人已仙去。」舉家哀涕。 謂其不返。彭歸,系馬而人。家人驚喜集問,彭始具白其異。因念獨還鄉井,恐丘家聞而致詰,戒家人勿播。語次,道馬所由來。眾以仙人所遺, 便悉詣廄驗視[33]。及至,則馬頓渺,但有丘生,以草韁縶櫪邊[34]。駭極, 呼彭出視。見丘垂首棧下[35],面色灰死,問之不言,兩眸啟閉而已。彭大 不忍,解扶榻上,若喪魂魄。灌以湯酡[36],稍稍能咽。中夜少蘇,急欲登 廁;抉掖而往,下馬糞數枚。又少飲啜,始能言。彭就榻研問之,丘云:「下 船後,彼引我閒語。至空處,戲拍項領,遂迷悶顛踣。伏定少刻,自顧已馬。 心亦醒悟,但不能言耳。是大辱恥,誠不可以告妻子,乞勿泄也!」彭諾之, 命仆馬馳送歸。彭自是不能忘情于娟娘。又三年,以姊丈判揚州[37],因往 省視。州有梁公子,與彭通家[38],開筵邀飲。即席有歌姬數輩,俱來祗謁[39]。公子問娟娘,家人白以病。公子怒曰:「婢子聲價自高,可將索子系 之來!」彭聞娟娘名,驚問其誰。公子云:「此媽女,廣陵第一人。緣有微 名,遂倨而無禮。」彭疑名字偶同;然突突自急[40],極欲一見之。無何, 娟娘至,公子盛氣排數[41]。彭諦視,真中秋所見者也。謂公子曰:「是 與仆有舊,幸垂原恕。」娟娘向彭審顧,似亦錯愕。公子未遑深問,即命行 觴。彭問:「『薄倖郎曲』猶記之否?」娟娘更駭,目注移時,始度舊曲。 聽其聲,宛似當年中秋時。酒闌,公子命侍客寢。彭捉手曰:「三年之約, 今始踐耶?」娟娘曰:「昔日從人泛西湖,飲不數厄,忽若醉。朦朧間,被 一人攜去,置一村中。一僮引妾入;席中三客,君其一焉。後乘舡至西湖, 送妾自窗欞歸,把手殷殷。每所凝念,謂是幻夢;而綾巾宛在,今猶什襲藏 之。」彭告以故,相共嘆咤。娟娘縱體入懷,哽咽而言曰:「仙人已作良媒, 君勿以風塵可棄[42],遂舍念此苦海人。」彭曰:「舟中之約,一日未嘗去 心。卿倘有意,則瀉囊貨馬,所不惜耳。」詰旦,告公子;又稱賃於別駕[43], 千金削其籍[44],攜之以歸,偶至別業,猶能識當年飲處雲。

異史氏云:「馬而人,必其為人而馬者也[45];使為馬,正恨其不為人耳。獅象鶴鵬,悉受鞭 策,何可謂非神人之仁愛之乎?即訂三年約,亦度苦海也。」

翻譯

萊州有一個秀才,叫彭好古,在一座別墅里讀書,離家很遠。中秋節也沒回家,一個人冷冷清清。想到村裡的人沒有能說話的,只有一個姓丘的書生,是本縣的名士,但他平素又有些見不得人的惡行,彭好古非常鄙視他,不願和他交往。圓月升上天空,彭好古更加感到無聊,迫不得已,只得寫了封請柬讓僕人去請丘生。

過了不久,丘生來了,二人賞月飲酒。忽聽有叩門聲,童僕答應着出去開了大門,見是一個陌生的書生,要拜見主人。彭好古離席將客人請進來,互相一揖,然後圍着桌子坐下。彭好古便詢問起客人的家鄉住處。客人說:「我是廣陵人,與你同姓,字海秋。值此佳節良宵,我一個人悶在旅店裡太冷清,聽說您高雅健談,所以不請自來了!」看他雖是布衣,卻很整潔,談笑風雅。彭好古大喜,說:「是我的同宗人!今晚什麼日子,遇上這樣的佳客!」請客人喝酒,二人融洽得就和老朋友一樣。看彭海秋的意思,似乎十分鄙視丘生;丘生每次巴結地和他攀談,他都傲慢地不大答理。彭好古替丘生感到羞慚,便打斷他的話頭,說自己要先唱支民謠勸酒,接着唱起了李白的《扶風豪士之曲》。唱完,主客一同大笑起來。彭海秋說:「我不懂音律,不能回報你的陽春白雪之曲,找一個代替的可以嗎?」彭好古說:「悉聽尊便。」彭海秋問:「萊州城有名妓沒有?」彭好古回答說:「沒有。」彭海秋聽說,默默地坐了很久,忽然跟童僕說:「我剛才叫來了一個人,現在門外,你去領她進來!」童僕出門,果然發現一個女子正在門外徘徊,便把她領進屋來。見那女子有十五六歲年紀,穿着柳黃色帔風,散發出陣陣香氣,美麗得跟天仙一樣。彭好古非常驚駭,拉她坐下。彭海秋慰問她說:「麻煩你千里跋涉而來!」女子含着笑連連答應。彭好古心中驚疑,詢問她是從哪來的。彭海秋說:「貴地苦於沒有佳人,我剛才從西湖里的船上叫了她來。」又對女子說:「你剛才在船上唱的《薄倖郎曲》就很好,請你再唱一遍。」女子便唱道:「薄倖郎,牽馬洗春沼。人聲遠,馬聲杳,江天高,山月小。掉頭去不歸,庭中生白曉。不怨別離多,但愁歡會少。眠何處?勿作隨風絮。便是不封侯,莫向臨邛去!」彭海秋從襪子中掏出一支玉笛,伴着女子的歌聲悠揚動聽地吹起來,歌唱完了,笛聲也停止了。彭好古驚嘆不已。說:「西湖到這裡,何止一千里路,片刻之間能叫她到這裡,莫非是神仙嗎?」彭海秋說:「不敢稱仙。只是在我眼裡,萬里遠的路不過就像這庭院一般。今晚西湖的風月比平時更美,不可不去遊覽遊覽。能跟我一起去嗎?」彭好古有心要看看他的奇異本領,便答應道:「太有幸了!」彭海秋又問:「願意乘船還是騎馬?」彭好古想:還是坐船安逸,回答說:「願乘船。」彭海秋說:「在這裡叫船太遠,天河中應該有擺渡的!」便高高地揚起一隻手,向空中招呼道:「船來,船來!我們要去西湖,不吝惜船錢!」不一會兒,只見一隻彩船,從空中飄飄落下,船四周纏繞着團團煙雲,

幾個人一起登上去。見船上一人手持短槳,槳尾密密地排列着長長的鳥翎,形狀像羽毛扇,搖起槳,只覺清風習習。彩船漸漸上升,直入雲霄,然後又往南飛去,快得跟離弦的箭一樣。

過了一刻工夫,覺得彩船落到水中。只聽船外笙歌管弦,一片嘈雜。出船艙一望,見明亮的月光蕩漾在煙波繚繞的水面上,數不清的遊船正游來盪去。船家停下船槳,任彩船自由行駛。彭好古仔細一看,果然是西湖。這時彭海秋去船艙後取出些美酒佳肴,大家歡快地對喝起來。不一會兒,有隻樓船漸漸駛近,依傍着彩船並行。彭好古隔着樓船的窗子往裡一看,裡面有兩三個人正在笑鬧着下圍棋。彭海秋舉起一杯酒對女子說:「用這杯酒為你送行。」女子喝酒的時候,彭好古對她戀戀不捨,惟恐她立即走了,暗暗地踢了踢她的腳。女子秋波一轉,脈脈送情。彭好古更加動心,請求約定再見之期。女子說:「如你喜愛我,只要打聽娟娘的名字,沒有不知道的!」彭海秋把彭好古的綾巾送給女子,說:「我為你們代訂三年後相會之約。」隨即起身,把女子托在手掌里,說道:「仙人啊仙人!」伸手扳住鄰船的窗戶,把女子從窗格里塞了進去。窗格有隻盤那樣大小,女子伏身像蛇一樣鑽了進去,一點也不覺狹窄。一會兒便聽鄰船有人道:「娟娘醒過來了!」樓船漸漸盪了開去。

彭好古遠遠地見那隻樓船已經停泊,船上的人紛紛下船走了,遊興頓時沒有了。便和彭海秋說想上岸遊覽遊覽,剛商量着,船已靠了岸。於是大家棄船登岸。彭好古獨自一人在前,漫步走了約一里多路,彭海秋從後面趕上來,手裡牽着匹馬,讓彭好古騎上;自己又轉回去,說:「等我再借兩匹馬來。」過了很久,也沒回來。這時,路上的行人越來越少了。仰頭一看,斜月西轉,天色將明。丘生也不知去了哪裡。彭好古牽着馬,徘徊路邊,不知如何辦好。又騎馬回到原來停船的地方,只見人和船都不見了。想到腰包里沒帶錢,彭好古更加憂愁驚慌。天大明後,他見馬背上有個小口袋,伸手一掏,摸出三四兩白銀。用它買了點吃的,等着彭海秋和丘生回來,不知不覺已到了中午。他想,不如先去拜訪娟娘,也可以慢慢訪查丘生的消息,可等他打聽娟娘的名字,並沒有一個知道的。彭好古興致索然,第二天只得騎馬往回趕來。幸虧馬比較溫順,性不烈,半個月才回了家。

起初,彭好古三人乘船上天時,他的童僕忙跑回家說:「主人已成仙升天了!」全家人都悲哀地哭起來,以為他不會回來了。彭好古返回家,把馬拴好走進院子裡,家裡人見了,都驚喜地詢問他。彭好古詳細講了奇異的經歷。又想到自已一人返回老家來,恐怕丘家聽說後會來追問丘生的下落,便告誡家裡人不要聲張。後來,彭好古說起馬的由來,大家因為馬是仙人送的,都好奇地到馬廄里觀看。到了馬廄,馬已沒有蹤影,只有丘生被用韁繩拴在馬槽上!眾人極為驚駭,叫出彭好古來看。見丘生垂着頭站在那裡,面如死灰,問他也不答話,只是兩隻眼一張一閉而已。彭好古很不忍心,把他解開扶到床上。丘生就像喪失了魂魄,彭好古給他灌些湯水,他稍稍能咽下去。到半夜,丘生多少清醒過來,急急忙忙地跑到廁所里,屙下來幾個馬糞蛋,又吃了點東西,才能開口說話。彭好古在床頭細問究竟。丘生說:「我們下船後,彭海秋引着我邊走邊談。等走到一處沒人的地方,他開玩笑般地拍了拍我的脖頸,我只覺迷迷糊糊的,一下子跌倒在地。趴在地上稍定了定神,再看看自己,已經變成馬,心裡也明白,但是不能說話。這真是奇恥大辱,實在不能讓妻子兒女知道,請求你不要泄露這事!」彭好古答應了,命僕人用馬馱着送他回了家。

彭好古自回家後,一直思念着娟娘。又過了三年,他的姐夫在揚州做官,他便去探望。揚州有個姓梁的公子,跟彭家素有來往,設宴邀請彭好古。酒席上有幾個歌女,都過來拜見梁公子。梁公子問娟娘怎麼沒來,回答說病了。公子發怒地說:「這奴婢自以為聲價高,用條繩子去把她捆來!」彭好古聽到娟娘的名字,驚疑地問是誰。公子回答說:「是個妓女,才貌廣陵數第一。因為有點名氣,所以敢傲慢無禮。」彭好古懷疑是偶然重名,但觸動了心事,又着急地想見見她。

一會兒,娟娘來了,梁公子盛氣凌人地斥責了她一頓。彭好古仔細打量了一下,果然是中秋節見過的那個娟娘。便對梁公子說:「她跟我有舊交,請你寬恕她。」娟娘看了看彭好古,顯出驚愕的樣子。梁公子來不及深問彭好古,便命娟娘斟酒。彭好古問她:「《薄倖郎曲》還記得嗎?」娟娘更加驚駭,凝神注視了他一會,才開始唱起那支舊曲。聽她的聲音,跟當年中秋節時唱的一模一樣。酒宴結束,梁公子命娟娘陪客人入寢。彭好古握着她的手說:「三年之約,今天才實現了嗎?」娟娘說:「那天我跟人游西湖,喝了幾杯酒,忽然像醉了一樣,朦朦朧朧地只覺被一個人帶到一個村子裡。一個小童領我進入一家,席上有三個客人,你是其中的一個。後來乘船來到西湖,又把我從窗口送了回去,你拉着我的手戀戀不捨。我以為那都是幻夢,但綾巾真在,我至今還珍藏眷。」彭好古也講了那件事的經過,兩個人相互驚嘆感慨了一會兒。娟娘撲到彭好古的懷裡,哽咽着說:「仙人已給我們作了媒人,您不要以為我是個風塵女子,可以捨棄,就不再想念我這個苦海中的人!」彭好古說:「船中訂下的約會,我一天也沒忘。倘若你有意,我就是傾囊出資,再賣了這匹馬,只要能把你贖出來,我也在所不惜!」

第二天一早,彭好古把這意思告訴了梁公子,又從姐夫那裡借了一千兩銀子,削去了娟娘的樂籍,把她帶回了老家。娟娘有次偶然到那座別墅去,還記得當年喝酒的地方。

異史氏說:「馬原來是人變的,那一『定是因為人的行為像馬。仙人使他成為馬,正是恨他不干人事。獅子,大象,仙鶴.大鵬,都受仙人驅使,怎麼可以說不是神仙對它們的仁慈愛護呢?就是彭好古與娟娘訂立三年約定這件事,也是仙人度她出苦海呀!」[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