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嘉平公子》

《嘉平公子》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嘉平某公子[1],風儀秀美。年十七八,入郡赴童子試。偶過許娼之門,見內有二八麗人,因目注之。女微笑點首,公子近就與語。女問:「寓居何處?」具告之。問:「寓中有人否?」曰:「無。」女云:「妾晚間奉訪,勿使人知。」公子歸,及暮,屏去憧仆。女果至,自言:「小字溫姬。」且云:「妾慕公子風流,故背媼而來。區區之意,願奉終身。」公子亦喜。自此三兩夜輒一至。一夕,冒雨來,入門解去濕衣,罥諸椸上[2];又脫足上小靴,求公子代去泥塗。遂上床以被自覆,公子視其靴[3],乃五文新錦[4],沾濡殆盡,惜之。女曰:「妾非敢以賤物相役,欲使公子知妾之痴於情也[5].」

聽窗外雨聲不止,遂吟曰:「淒風冷雨滿江城。」求公子續之。公子辭以不解。女曰:「公子如此一人[6],何乃不知風雅!使妾清興消矣[7]!」因勸肄習,公子諾之。

往來既頻,仆輩皆知。公子姊夫宋氏,亦世家子,聞之,竊求公子一見溫姬。公子言之,女必不可。宋隱身仆舍,伺女至,伏窗窺之,顛倒欲狂[8].急排闥,女起,逾垣而去。宋嚮往甚殷[9],乃修贄見許媼[10],指名求之。

媼曰:「果有溫姬,但死已久。」來愕然退,告公子,公子始知為鬼。至夜,因以來言舍女。女曰:「誠然。顧君欲得美女子,妾亦欲得美丈夫。各遂所願足矣,人鬼何論焉?」公子以為然。

試畢而歸,女亦從之。他人不見,惟公子見之。至家,寄諸齋中。公子獨宿不歸,父母疑之。女歸寧,始隱以告母,母大驚,戒公子絕之。公子不能聽。父母深以為憂,百術驅之不能去。一日,公子有諭仆帖[11],置案上,中多錯謬:「椒」訛「菽」,「姜」訛「江」,「可恨」訛「可浪」。女見之,書其後:「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為娼!」遂白公子曰:「妾初以公子世家文人,故蒙羞自薦[12].不圖虛有其表[13]!

以貌取人,毋乃為天下笑乎!「言已而沒。公子雖愧恨,猶不知所題,折帖示仆。聞者傳為笑談。異史氏曰:」溫姬可兒[14]!翩翩公子,何乃苛其中之所有哉[15]!遂至悔不如娼,則妻妾羞位矣。顧百計遣之不去,而見帖浩然[16],則『花菽生江』,何殊於杜甫之『子章髑髏』哉[17]!「

《耳錄》雲[18]:「道傍設漿者,榜云:」施『恭』結緣[19].「訛茶為恭[20],亦可一笑。

有故家子,既貧,榜於門曰:「賣古淫器。」訛磘為淫雲,「有要宜淫、定淫者[21],大小皆有,人內看物論價。」崔盧之子孫如此甚眾[22],何獨「花菽生江」哉! [1]

清代但明倫點評:此篇純用反逼法,入手只說公子風儀秀美,即接入麗人,自微笑,自點首,自問寓居,自來奉訪,自語小字,自言慕公子風流,自言願奉以終身,且自冒雨而來,恐不知其情之痴而脫靴相示。一路均作滿心快願之語,中問情興消然一筆略作頓跌,至明知其鬼而兩相愛好,從以寄齋。至於親命戒絕而不能從,百術驅譴而不得去,在女一邊真寫到十二分快足。突然轉落正面,作萬分掃興語,真足令人噴飯。公子如此者不少,其父母可以無憂矣。

翻譯

嘉平縣某公子,生得容貌俊秀,風流瀟灑,才十七八歲年紀。一次,他到郡里去考秀才,偶然路過一家姓許的鴇母開的妓院,見門內有個年輕的美貌女子,便禁不住呆呆地凝視着她。那女子微微一笑,點了點頭,公子便湊上前去跟她搭話。女子問:「你住在哪裡?」公子告訴她住宿的地方。又問:「住處有別的人嗎?」公子回答說:「沒有。」「我晚上去拜訪你,不要讓人知道。」

公子回到住所,到了晚上,將童僕都支走了。那女子果然來到,自己介紹說:「我小名叫溫姬,」又說:「我愛慕你俊美風流,所以背着鴇母來了。我願意和你訂下終身!」公子也十分高興。從此後,女子兩三夜就來一次。一天晚上,女子冒着大雨來了,進門後脫下濕衣服,扔到衣架上;又脫下腳上的靴子,讓公子替她擦去泥巴,自己上床去鑽到被窩裡。公子看那雙小靴子,是用繡有五色花紋的新錦做的,全被泥水塗髒了,感到很可惜。女子說:「我不是故意讓你幹這種下賤的活,我是要你知道我對你的一片痴情。」聽到窗外雨聲不止,女子信口吟了句詩道:「淒風冷雨滿江城,」讓公子續下句。公子推辭說不懂詩,女子說:「公子這樣一表人才,怎麼會不懂詩呢?真掃我的興!」便勸他好好學習。公子答應了。

兩人來往得越來越頻繁,僕人們都知道了。公子的姐夫宋某,也是世家子弟,聽說後,暗地裡懇求公子讓自己見見溫姬。公子便告訴了女子,女子堅決不同意。宋某便藏到僕人房裡,等到女子進來時,趴在窗子上往外偷看,看見女子的模樣,神魂顛倒,不能自持,急忙推門出來,女子已起身,翻過牆去走了。宋某非常想念,於是備下厚禮去見許鴇母,指名要會溫姬。鴇母說:「是有個溫姬,但已死多年了。」宋某愕然,回來後告訴了公子,公子才知道那女子是鬼。到了夜晚,公子告訴女子宋某的話,女子承認說:「是的。但你想得到美人,我想得到美丈夫,我們兩人各遂所願就足夠了,管它是人是鬼幹嘛?」公子認為很對。

公子考完試,便返回家來,溫姬也跟着。別的人都看不見她,只有公子能看得見。到家後,便讓女子在書房住下。公子一個人睡在書房裡。也不回臥室,父母都很奇怪。溫姬回去探親,公子才偷偷地告訴了母親。母親大驚,告戒公子跟她斷絕關係,公子不聽。父母十分擔憂,想盡了辦法也驅趕不走那女子。

一天,公子有事要交待僕人,寫了張簡帖,放到桌子上。帖子上有許多錯別字:花椒的「椒」字錯成了「菽」,生薑的「姜」寫成了「江」,「可恨」寫成了「可浪」。溫姬見到了這張帖子,翻過來在後面寫到:「何事『可浪』?花菽生江。有婿如此,不如為娼!」於是告訴公子說:「我當初以為你是世家文人,所以不怕羞恥,自己找上門來。沒想到你虛有其表!我只憑外貌取人,怎不被天下人恥笑呢!」說完,一下子就不見了。公子聽了溫姬的話,雖然很慚愧、悔恨,還是看不懂她的話題,仍然把帖子交給了僕人。結果,傳出去後成了笑話! [2]

異史氏評論道:「溫姬可稱妙女子。老天為什麼對這位翩翩公子那麼苛刻,硬叫他肚內空空呢?竟至弄得美女子悔不如娼,真可以叫妻妾們羞恥哭泣了。公子家裡本來想種種辦法驅趕鬼物卻終於無效,不料一見公子的帖子她立刻嘆息,要歸去了。公子寫的『花菽生江』,跟當年杜甫老夫子詩句里的『子章髑髏』一樣,倒真可以驅邪避害了。」

《耳錄》一書記載:「道傍設漿者,榜雲,施恭結緣。」把」茶「字錯寫成「恭」,大小便出恭的恭,也叫人一笑。

又有一位大家子弟,日子過窮了,他在門上寫個帖子:「賣古淫器」。他把「瑤」字誤寫成「淫」字,接着的字還有:「有要宣淫,定淫者,大小皆有,人內論看物價」。大族故家子弟,這樣的人物不少,哪裡只限於「花菽生江」呢。

賞析

(一)追求知己之愛

知己情結是蒲松齡愛情觀的核心,他曾如此表述:「弟素不達時務,惟思世無知己,則頓足欲罵。」 他迫切地希望自己的才華與抱負可以得到知己的賞識,但現實是殘酷的,他只能顛沛流離於江湖,以幕僚和坐館為生計。心理上極大的落差使得他將孤憤之情寄之於創作,他說:「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欄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在他以愛情為內容的鬼狐花妖故事中,自然而然地將這種知音難覓的情感缺憾融入其中。蒲松齡通過一個個曲折的故事和血肉豐滿的人物,有力地譴責了封建婚姻道德的規範。他主張婚姻應當以男女兩情相悅、互為知己為基礎。《嘉平公子》中的溫姬起初因愛慕嘉平公子的「風儀秀美」,但看清了他胸無點墨而「不知風雅」,與自己不能互為知己後,恨自己以貌取人,決然離去。這正反映了作者在追求「兩情相悅、互為知己」愛情的過程中摒棄了僅憑直覺的感性成分,賦予其更多的理性色彩,從而使擇偶認識進入了更深的一個層次。表達知己之愛的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為數不多,但蒲松齡的特殊之處在於「用小說表達這一主題時,採用比興手法,既將自身體驗融入其中,又不局限於狹小的個人身世之感的範圍,富於魅力地把它處理為具有相對永恆性的一般人生問題,因而能引起讀者廣泛而深切的共鳴。」

(二)主張打破封建禮教的壓迫

黑暗的封建社會不知打碎了多少青年男女的愛情之夢,男女相互愛慕的,輕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重則受到封建家法、族法的懲治。然而「青年男子誰個不善鍾情,妙齡女郎誰個不善懷春,這是人性中的至潔至純」。蒲松齡正是洞察此點,敢於一反傳統,以大膽的筆觸,真實、生動地描摹出男女雙方愉悅彼此後,自由戀愛,大膽結合。《嘉平公子》中的女鬼溫姬,縱使面對法師的死亡威脅,也要永遠與嘉平公子在一起。這種積極的愛情追求可謂是生死不渝。蒲松齡對敢於向封建禮教挑戰、敢於追求純潔愛情、自主婚姻的行為表示了肯定和讚美,既是對封建婚姻貞潔觀的叛逆與否定,更是一種人性復甦的吶喊。[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