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永樂宮」的記憶(張景錄)

「永樂宮」的記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永樂宮」的記憶》中國當代作家張景錄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永樂宮」的記憶

端午假期,我遊覽了山西芮城「永樂宮」。那古樸典雅、雄偉壯觀的「永樂宮」牌樓:那綠樹成蔭的宮殿神道以及新擴建的高標準「永樂宮」遊樂廣場,還有那保存完整的元代壁畫。「永樂宮」可謂:一波三折,歷經艱險。這一段段塵封的歷史存藏在「永樂宮」的絕世壁畫的記憶里。折射出古樸渾厚的美感。

宏偉的建築

「永樂宮」景點之所以在全國數以萬計的旅遊景點中名聞遐邇,是因為它完整地保留了金、元時期的古建群和獨樹一幟的壁畫藝術。

俯瞰「永樂宮」全景,在筆直的中軸線上,聳立着六座古建築:山門、文瀛湖、宮門、無極殿、純陽殿、重陽殿等。宮殿的東、西兩邊設置為:民俗博物館、呂公祠、王母殿、午台、長廊、真武廟、石牌坊及後園的聚仙園,呂祖墳等。整個建築布局鮮明,主次有序。古老的「永樂宮」根據皇宮建築設計,規模宏大,建築面積達八千餘平方米。

「永樂宮」主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八架椽,單檐五脊頂。前檐中央五間和後檐明間均為隔扇門,其餘為殿牆。北中三間設神壇,其上供奉: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老君,合稱為三清。

「無極之殿」是「永樂宮」最大的殿堂。巍峨壯觀,冠於全宮,殿內金碧輝煌,氣勢壯麗。所繪的《朝元圖》堪與敦煌莫高窟壁畫媲美。為我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罕見的鴻幅巨製。壁畫主存於「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三大殿壁畫按照題材分類可分為:人物群像畫和故事連環畫。「永樂宮」壁畫人物286個,各個儀表端莊、神采奕奕。

「重陽殿」是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領王重陽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內採用連環畫形式描述了王重陽從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重陽殿」畫集:人物、山水、園林、宮殿、道觀、古剎、農舍、茶肆於一體,為我們研究唐、宋、金、元的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其次是「純陽殿」,殿寬五間,進深三間。八架椽,上覆單梁九脊琉璃屋頂。宮殿北部一間四柱神壇。神壇上原為呂洞賓塑像,現已殘毀。扇面牆後為《鍾離權度呂洞賓圖》。 「三清殿」壁畫在三大殿中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最精美。壁畫面積達400多平方米,主題為《朝元圖》。畫面和諧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調優雅;衣飾千變萬化;場面波瀾壯闊。鄭振鐸先生曾一度稱讚《朝元圖》壁畫:「大規模的漢宮威儀展覽,大組織的人物畫匯集」。

《朝元圖》就像佛教中的《說法圖》一樣,是一種十分流行的構圖形式。《朝元圖》人物形象眾多,其神祗分為兩個部分:東部朝班和西部朝班。以八位主神為中心,成員以組為單位,左右平衡,東西搭配。所有神仙朝向最後,全部集中到大殿正中的「三清」塑像上,體現了「朝元」的主題。也表明「永樂宮」壁畫和雕塑相互關聯,互為一體。「永樂宮」壁畫在建築總體布局上,東西兩面不設配殿,在建築結構上,承襲了宋代「營造法式」和遼、金時期的「減柱法」。

「永樂宮」的壁畫藝術被著名戲劇家馬少波稱為「永樂三清鐵畫鈎,曹衣吳帶兼剛柔。唐宋遺風滿壁是,堪稱天下第一流」。

「永樂宮」位於晉南黃河岸邊。為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呂洞賓而建造。因其地處永樂鎮,又被稱為「永樂宮」。「永樂宮」與北京白雲觀、終南山重陽宮並稱為全真道三大祖庭。

相傳呂洞賓是唐代河中府永樂縣人。是道教「全真派」創始人,其羽化成仙后,門人將其宅院改為「呂公祠」。因呂洞賓道號「純陽子」,故稱:「純陽祠」。金代隨着道教的發展,「純陽祠」被擴建為道觀。元代初期,「純陽觀」毀於野火。1245年,朝廷敕令升觀為宮,晉封真人呂洞賓為「天尊」。

「永樂宮」由觀升宮。始建者宋德方積極聯絡了全真教前任掌教尹志平和現任掌教李志常協助重建。並選派了潘德沖主持重建工作。一些人力、物力、財力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永樂鎮,確保以最高的規格修建呂祖庭。1262年,「永樂宮」三大殿土木工程完畢。這是「永樂宮」目前最為珍貴的壁畫部分繪製年代,從題記基本推斷,可知「三清殿」和「純陽殿」完成的時間分別為:元代泰定二年和至正十八年。在此背景下,從1262年到1368年先後完工了「永樂宮」三大殿:「永樂宮」無極門:「三清殿」壁畫:「純陽殿」天花板和壁畫等工程。「永樂宮」建築工程從開建到竣工整整延建了一百多年。元代統治者對其「永樂宮」修建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從支持到打壓再到修建一波三折,基本涵蓋了元代整個統治時期,成為元代國祚最有力的見證。

一段塵封的遷建史

上世紀50年代,為根治黃河,綜合解決防洪、灌溉、發電等方面問題。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國家開始興建三門峽水利工程。「永樂宮」所在的芮城縣永樂鎮處於工程淹沒區。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據周恩來總理:要不惜代價保護好「永樂宮」的指示,國務院決定對「永樂宮」實施整體搬遷。

「永樂宮」搬遷工程是20世紀中國古建史乃至文物史上最重要的工程之一。在當時,對中國文物保護領域的理念形成,產生了最重要的影響。這一工程留下的檔案及其在文物本體上存留的歷史信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文物保護事業最重要的歷史見證。在遷建工程實施60年後,「永樂宮」壁畫保存的現狀效果是對當年搬遷措施和修復保護理念作出的最精準的評估。 嚴格來說,文物建築是不能搬遷的。因為「一座文物建築不可以從它所見證的歷史和它所產生的環境中分離出來」。更何況在拆卸過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損壞。所以搬遷文物建築,弊多利少。但是,在客觀的現實面前,又殘酷地逼使文物工作人員不得不把搬遷作為文物建築保護的一種極好的辦法來選擇。

「永樂宮」原址背依中條山,面向黃河。地勢北高南低,建築坐北朝南。在南北434米的距離內,地形高差為459.4厘米。1957年,重選新址時,考慮範圍主要在永濟和芮城縣境內。經過勘察、地基鑽探,最後從7個初定備選新址中確定了距離原址23公里的古魏城遺址。古魏城遺址,海拔在540米以上,背倚中條山,地形前低後高,前後高差坡度與「永樂宮」原址相近,經鑽探土質尚好,更何況附近有唐代建築五龍廟,而且距離芮城縣城較近,遊覽更為方便,是遷建「永樂宮」新址最佳選擇。

1957年文物工作人員經過勘察、測繪、設計、選址、臨摹、加固、揭取、遷運、復建等過程,到1966年工程全部竣工,歷時10年,總投資220萬元。並由幾十名專家、技術人員和600餘名匠師、民工組成的搬遷隊,將「永樂宮」古建築及壁畫整體搬遷到古魏城遺址之內。

在「永樂宮」拆遷前,勘測工作人員發現「永樂宮」台基坍塌、殿頂漏雨、翼角沉陷,有的檐柱柱腳腐朽明顯下沉,部分牆體外側原有的收分已經消失,牆面千瘡百孔,一副殘敗不堪的景象。復建時對已經殘破的磚體、腐朽的大木、小木構件視腐朽程度進行修補更換。在梁架上增加了支柱,增設了鐵拉條、鐵箍、螺栓、拉杆椽、天花吊杆等鐵活構件,來增加大木結構的整體穩定性以及天花與大木結構的整體聯繫。

「永樂宮」整體搬遷最讓人頭疼的是壁畫如何揭取。

史無前例的「永樂宮」遷建工程,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保護舉措。在當時沒有現成的經驗積累和經濟、技術等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祁英濤、陳繼宗、柴澤俊、陸鴻年、潘潔茲等老一輩專家學者,殫精竭慮、耗盡心智。在艱苦漫長的遷建過程中邊研究邊實踐,攻克了諸多難題,實現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以最低的保護費用、最高的保護標準,最大限度地完成了對「永樂宮」的全面保護任務。為我國古建築、壁畫易地保存提供了科學依據和技術借鑑。同時,也為古代壁畫的修復積累了豐富寶貴的經驗。

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困難時期。「永樂宮」搬遷的全部預算都沒有洋專家揭取壁畫的價格高。顯然,這些洋專家的要求很難滿足。在「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年代,洋專家請不起,就讓中國的土專家解決壁畫搬遷的問題。

1958年「永樂宮」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中央美院國畫系的師生。帶隊的是著名國畫大師陸鴻年、葉淺予、鄧白等人。中國專家經過周密研究,確定了完整的壁畫遷移方案。分臨摹、揭取、修復三步方案。而這些人的到來正是為臨摹壁畫的。臨摹對美術界人士來說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但是「永樂宮」的壁畫臨摹卻耗費了一年多的時間。因為壁畫臨摹是將玻璃紙覆在壁畫上進行複製。然後,將圖案再次複製到臨摹紙上。為「永樂宮」恢複壁畫提供依據。

「永樂宮」壁畫的臨摹是為了保護這些國寶。但是,誰也沒有碰觸過壁畫。於是,他們採用先拍照再按照片勾線,最後對照壁畫的修改方法進行。臨摹壁畫是為了留取資料,以防壁畫揭去出了閃失。1959年春,壁畫揭取工作開始了。1000多平方米的壁畫切割成大小不等的550多塊。為了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壁畫,儘量在平扇、長柄、神座、屏風等地方進行切割。避開壁畫人物的頭、手等部分,將畫面的傷害降到最低限度。為了達到揭取壁畫的最佳效果,工作人員根據老火車頭偏心輪驅動的原理,研製了「壁畫切割機」以偏心輪驅動帶動鋸條進行前後運動,來進行大片壁畫切割。當時,工地沒有電,所有設備都是自製手動工具,就連常用的大鋸、小鏟、鐵鍬等都被改造成適用壁畫揭取的設備。

據相關資料表明:揭取壁畫主要用了四種方法:一是用偏心輪機鋸截取:二是拆牆壁剔取:三是雙人拉大鋸剔取:四是鐵鏟翹取。這些最原始的揭取方法被中國的土專家運用在不同壁畫的揭取中,破天荒地完成了「永樂宮」壁畫的揭取工程。壁畫揭取後被安置在木架內,等待運輸到新址進行復原。

「永樂宮」壁畫的復原、修復是遷移保護工程中最複雜的,也是最重要的工序之一。當時,正逢1962年國家最困難時期,財力、物力都十分匱乏。陳毅副總理指示:在經濟困難時期,其他工程可以下馬,但「永樂宮」大搬遷工程絕不能停下。於是,在「永樂宮」新址芮城縣,20多位專家組成的工作組正在小心謹慎地做壁畫復原方案:首先,將拆開箱的壁畫稍加清洗,再用膠礬水封護畫面。要保持壁畫的色澤不變。其次,加固原有的壁畫,用泥填平殘洞和裂縫。再用膠水加固砂泥背面。最後,由美術師將畫縫補色、修復、作舊。以達到更加完美的效果。

「永樂宮」在整個遷建過程中,專家們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壁畫移修方案。給歷史文物搬遷提供了一個科學的範例。在世界文物搬遷史上堪稱一大奇蹟。

走進「永樂宮」,仔細觀察各種壁畫,很難發現復原的痕跡。壁畫的修復可以做到天衣無縫。這些年隨着旅遊客流量的增加,對保護壁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壁畫藝術上的瑰寶,在中國的壁畫行列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各大美術院校里,當每次講到中國古代壁畫的時候都提到了以朱好古為代表的「永樂宮」壁畫。在整個畫面的切割上包括對地仗的處理上,迄今為止是最成功的典範。今天做圖像的採集掃描、做壁畫案例分析包括對地丈層、繪畫層顏料都完整地保存下來。創造「永樂宮」壁畫搬遷的能工巧匠和技術人員們,為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而這座古老的建築藝術,在新時代的文旅史上散發着更加迷人的光彩。

絕世的壁畫藝術

「永樂宮」高超的壁畫藝術,為世界所罕見。其中,《純陽帝君神遊顯化之圖》用52幅組圖,描繪了呂洞賓一生的傳說故事。整幅圖分上、下兩欄。每幅作品描繪了宋金時期的街市、鄉村、山水、道觀、寺院等景觀。人物形態各異、表情栩栩如生。但每幅畫之間,用山石、樹木巧妙地連接起來,在不知不覺中就過渡到另一幅。

如此精美的壁畫,當然離不開畫師的繪製。關於畫師的情況,在「三清殿雲氣圖」壁畫中有兩則題記,一則在扇面牆的東上端寫有:「河南府洛京勾山馬君祥,長男馬七待詔把作正殿前面七間,東山四間,殿內鬥心東面一半,正尊雲氣五間。泰定二年六月工畢。門人王秀先,王二待詔,趙待詔,馬十一待詔,馬十二待詔,馬十三待詔,范待詔,魏待詔,方待詔,趙待詔」。「三清殿扇面牆雲氣圖」壁畫題記的另一則西下隅書有:河南府勾山馬七待詔正尊五間,六月日工畢。

在「純陽殿」南壁的東、西半部壁畫上有兩則題記,東半部的題記為:禽昌朱好古門人古新遠,齋男寓居降陽待詔。張遵禮門人古新田,洪洞縣曹敏德。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重陽日工畢謹志。「純陽殿」南壁東側壁畫題記在「純陽殿」南壁西半部,題記為:禽昌朱好古門人,古芮待詔。李弘宜門人龍門王士彥,孤峰待詔。王椿門人張秀實,至正十八年戊戌季秋,上旬一日工畢謹志 朱好古,元代襄陵縣人,以畫山水和人物著稱。他與同邑人張茂卿、暢雲銳是 三足鼎立的丹青能手。從「人有得者若拱璧」這句話中可以看出他們作品得到當時人的重視和收藏。元代著名文學家李孝光在得到朱好古的捲軸畫後在其後的《題畫史朱好古卷》欣然題到:「真宰簸橐籥,笑睨造化爐。鼓金鑄智賢,摶土作下愚。畫中天機精,竊見造化樞。盤礴解衣後,當窗吮鉛朱。沾塗狡兔翰,神氣如走珠。手擎巨鰲簪,瘮喇生肌膚。六丁拔山來,下無根與株。海風吹之凝,累累插江湖。其中有幽人,傲兀不可呼。已知畫手好,令我心踟躇。五湖風雨夕,徑去理釣舟。子技亦精絕,白玉亦無暇。誰能薦天子,遣之畫雲台。一朝被賞識,富貴真萌芽。但訪青牛君,乞受黃金壺。」這是對朱好古畫法風格的高度評價。

在朱好古的畫技超群的同時,也暗示了朱好古應該擅長道教繪畫題材。由此可見,邀請擅長繪製道教壁畫的朱好古的畫工作坊來繪製「永樂宮」壁畫也不足為奇。

可以看出「永樂宮」壁畫曾有「粉本」存在,這對繪製過程和後來補繪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後來,我曾對「永樂宮」進行過一番實地考察,發現其殿宇內部採光條件微弱,殿堂空間高敞,繪製需搭建腳手架。搭建腳手架後空間其實很侷促,並且牆面並不是肉眼所見的那麼平整。這樣的條件若無粉本,再優秀的畫師在造型上很難精準把握。

「永樂宮」壁畫之所以舉世矚目,源於元代「全真教」的興起和「永樂宮」的祖庭地位。因此,得到了「全真教」掌教和教徒的大力支持和贊助,更離不開高水平的畫工班子的繪製與創作。追溯全真教徒和統治者之間鬥爭,畫工班子之間也是激烈競爭。正因如此,才有了今天世人驚讚的永樂宮壁畫。 偉大的工匠精神

如今的「永樂宮」殿宇輝煌,亭台參差,樓閣巍峨,廊榭典雅,基本上形成了集:參觀遊樂、住宿就餐、購物於一體的綜合格局。

身姿婀娜,面容俊秀,雲髻輕挽,在鼓樂聲中,宮女踏歌而舞、綠帶飄飄,仿若「永樂宮」壁畫中神采照人的玉女走出一般。舞台劇《永樂宮紀事》通過藝術形式再現了我國文物搬遷史上的偉大奇蹟。

在現實與虛幻的交織演繹中,《永樂宮紀事》讓一段歲月塵封的往事徐徐展開。20世紀50年代,黃河三門峽水庫開始興建,而「永樂宮」所在的山西省芮城縣永樂鎮正處於工程淹沒區,於是,開始了「永樂宮」文物整體搬遷的艱難歷程。

「永樂宮」的壁畫藝術代表了元代美術繪畫水平的鼎盛時期。「永樂宮」所繪製的精美的大型壁畫不僅是我國繪畫史上的重要傑作,而且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鴻幅巨製。它題材豐富,畫技高超,繼承了唐、宋以來優秀的繪畫技法,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壁畫風格,讓無數遠道而來的遊人嘆為觀止。

走進「永樂宮」的「拆移展覽室」,裡面陳列着許多奇形怪狀的工具:如中間裝着齒輪的「椅子」、帶着鋸條的「磨盤」、改造的鏟子、鐵鍬等。現成的工具無法實現壁畫搬遷,參建人員只好自己改裝。正是靠着這樣的一股韌勁,從搬遷到最後的重建,一磚一瓦,一榫一卯都沒有丟失或損壞,整個遷建過程實現了零失誤。重建後的「永樂宮」不但建築風格保持了原來的風貌,復原後的壁畫也保持了原有的本色。

《永樂宮紀事》以舞劇的形式講述最美的那幅壁畫《朝元圖》;又用絳州鼓樂宮」所作出的犧牲貢獻。該劇創造性地將蒲劇、歌劇、舞劇、話劇、音樂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有機結合、融為一體。在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元素的同時,還將珍貴的「永樂宮」壁畫與現代聲、光、電、影等舞台技術有機結合,營造出絢麗多彩的舞台效果。

《永樂宮紀事》體現創新精神、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值得人們永遠銘記。讓美麗的壁畫走出「永樂宮」,讓更多的人了解「永樂宮」,走進「永樂宮」。用藝術的方式講好運城故事,講好山西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永樂宮」一個中國文物藝術的瑰麗之寶。[1]

參考資料

  1. 個人圖書館網 個人圖書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