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傅小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1年11月8日 (一) 21:42 由 Wwxa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傅小石,1939年生,江蘇省美術館專業畫家,南京市殘疾人協會主席[1]。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西新餘人。自幼受父親傅抱石薰陶,1958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2]。近年多作中國畫,1979年作品參加「未名畫展」後曾在日本,新加坡,香港及北京,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琵琶行》為中國美術館收藏:其它作品《夜市圖》《山鬼》等[3]

基本信息

  • 別名 :傅益筠
  • 國籍 :中國
  • 出生日期:1932年
  • 代表作品:《梁楷》《布袋和尚》《山鬼》《傅小石工筆畫集》

概述

傅小石先生自幼受父親薰陶繪畫,但他不滿足於仿效父親的作品而勇於探索刻意求新,形成了自己獨創的潑墨沒骨人物畫風,特別擅長以國畫表現手法畫出具有油畫效果,立體

感極強的國畫人體。這在目前國畫人物中還極為少見。傅小石的作品生動傳神,酣暢淋漓,題材豐富多彩。

榮譽

傅小石先生從學生時代(1957年)起即歷經坎坷。他曾被錯劃成右派,文革時又因保護父親的畫而被冤入獄十年,致使左腿斷殘。在獄中他花費了七年的時間寫成了四萬多字的

《圖案設計新探》文稿,並不斷進行素描創作。在1979年平反時,他因過分激動突患腦中風,右半身偏癱。四肢僅剩左手不殘。1980年他以堅強的毅力改用左手作畫,之後在南

京,揚州南通蘇州,北京以及新加坡,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內外各大城市先後共舉辦了十九次畫展。美國的中國畫廊及東方博物館,澳大利亞,台灣,香港,新

加坡等地的美術館均藏有他的藝術精品。香港電視台,中央電視台,中央新聞 片廠,江蘇電視台,珠江電視台,南京電視台等均有播送他的專題介紹。國際日報,世界日報,台

灣民主報及雄獅,藝術家等各大報刊均有登過有關他的報道,國家還四次為他出版畫集。其中包括了大量深受國內外人士喜愛的作品。傅小石先生自強不息的優良品格和執著敬

業精神為世人崇敬。

簡介

傅小石

傅小石,1932年生,江西新餘人,系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之長子。江蘇省美術館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上世紀五十年代就讀中央美院,後因政治牽連,遭

遇坎坷,致半身偏癱,三肢失靈,以頑強的毅力改用左手習畫,且不滿足於仿效父親的作品而勇於探索刻意求新,形成了自己獨創的潑墨沒骨人物畫風,特別擅長以國畫表現手

法畫出具有油畫效果、立體感極強的國畫人體,在目前國畫人物中還極為少見。傅小石的作品生動傳神,酣暢淋漓,題材豐富多樣,廣被國內外機構和私人收藏,並在海內外成

功舉辦過三十多次個人畫展。

古人云:唯儻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畫家傅小石,

當也有古先賢之風,他雖是畫壇宗師傅抱石之長子,卻一生命運多舛,遭際坎坷,乃至四肢三殘,幾陷於人生絕境,但他卻用僅餘的健全的左手,克服重重困難,在畫壇開拓出

一片新天地,以頑強的毅力創作出上千幅中國歷史人物畫及富有油畫效果立體感的人體國畫,深受國內外收藏家的喜愛,國內外的美術館對他的作品均有收藏。

經歷

傅小石幼承家學,耳濡目染,8歲時即能為他人詩集作封面配插圖。在中學時,既是學習尖子,也是文藝骨幹。1956年,傅小石考上中央美院,這一切似乎預示着他將走一條順利

的藝術道路。但天有不測風雲,1957年,傅小石被打成右派,調往南京藏經樓勞動改造。1970年,傅小石更被誣陷私藏其父傅抱石的畫作,企圖「叛國投敵」,被判刑十年。在

被打成右派的日子裡,在獄中勞改的歲月中,傅小石從未放棄對藝術的追求,想方設法,學習不輟,習畫不輟。在獄中,他按着照片畫妻子和孩子的素描,照着破鏡子畫自己的

頭像,見到豬畫豬,見到羊畫羊,並寫就4萬多字的《圖案設計新探》一書。1974年,傅小石在獄中跌斷左腿,成了瘸子,1977年申請保外就醫回到家中。當時家裡一貧如洗,一

家人擠住在不到20平方米的陋室里,傅小石因陋就簡,用一塊三夾板一頭搭在床上,一頭用書墊着,當做畫桌作畫。

1979年,命運又一次將傅小石推向深淵。這年2月,傅小石因接到徹底平反的消息後激動不已,突患中風,當場昏迷,到醫院做開顱手術,命雖保住,但卻落得右半身癱瘓,四肢

三殘,他無法再使用右手作畫了。這一打擊幾乎使傅小石崩潰。但家人的愛與鼓勵使他很快走出絕望的陰影。他開始用左手重頭學習畫畫。一開始,圓圈畫不圓,直線畫不直,

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傅小石氣得一次次將畫筆扔下,又一次次撿起來重新開始……經過無數的艱辛苦練,傅小石終於迎來一片藍天,並攻克造型、筆墨難度極大的水墨人物

畫,碩果纍纍。他先後在京、滬、津、寧、港、台和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左筆」人物畫深受海內外觀眾的讚美與青睞。

追求

傅小石之「奇」,還在於他面對成功不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不斷尋求變化,突破自我,自水墨人物變為彩墨人物,又變為潑彩人物……開拓了中國人物畫的新領域,他融中西繪畫於一爐的沒骨人物畫,氣足神完、形神兼備、瀟灑酣暢、淋漓盡致,具有鮮明個人風格和濃厚審美魅力,令人驚嘆叫絕![4]

到底是繼承父親畫風,還是另起爐灶?很多年前,劉海粟大師就勉勵傅小石:「你要畫呀!超過你爸爸,至少跳出他的樊籬,自立門戶。」敢於突破「生命極限」的傅小石在繪畫上也是一種突破姿態,選擇了向許多人視為禁區的高難度的沒骨人物畫挺進。中國人物畫是薄弱科目,而沒骨人物畫是在滲透性極敏感的生宣紙上,通過墨、色、水微妙變化塑造形體、神態、動勢非常複雜的人物形象,尤要求畫家具備高超的人體造型能力和熟練地駕馭筆、墨、色、紙與水相互關係的能力,還要有豐富繪畫創作經驗才能孕育出新作,因此許多畫家對此望而卻步。傅小石卻知難而上,繼承傅抱石思變求動美學思想,為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他巧妙吸取西畫造型技法和水彩畫用水用色技法,還採用其他畫種顏料入畫,使水、色、墨恰好現出神奇迷離的視覺效果。評論界認為,小石雖承接其父精妙「水法」,卻更多地運用在人物畫方面。小石的水墨人物、彩墨人物、潑彩人物到沒骨人物,用水的難度極大,都要克服用水不當造成的爛、俗、濁、滯的毛病。墨非水不醒,色非水不麗,水助色麗墨醒使人物形象形顯神清。傅小石更在用中國筆墨表現人體生理結構美上做出了很大的探索。中國人物畫對人體解剖結構特徵的研究可謂是個空白,多半是把所有人體生理結構全部用服飾遮掩了,抹殺了人體美的表現。有專家這樣評價:「小石的人體畫得益於造型準確優美,用線走筆不多,筆筆勾勒在人體解剖結構位置上。賦色全依據人體體積的凹凸和陰陽背向一筆抹過,顯現出人體的質感,背景的大筆渲染與人體成為強烈的藝術反差,更呈肌膚的白皙生機感。」

中國畫歷來主張「夫畫者,從於心者也」,「筆墨乃性情之事」,所以畫家的品德、氣質、修養、心靈情感等必然會反映在作品上。70多年崎嶇生活之路,傅小石遭遇太多不公與苦難,但他畫中對於正義的呼喊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卻為評論界所讚賞。傅小石對伸張正義的歷史題材情有獨鍾,許多畫卷透出一股凜然正氣,觀眾在欣賞作品時既被畫中人物的剛正形象所感染,也從這些形象、氛圍里仿佛聽到小石為人間正義的吶喊,仿佛看到他情緒涌動的身影。多年的苦難也使傅小石更加熱烈地追求生命自由和美好生活,憧憬着真善美的理想境界。他的畫中經常出現健壯豐滿、體態優美、意氣風發的裸體女性形象,或騎奔馬、或沐瑤池,充滿着旺盛的生命力。這些作品寄託着傅小石的追求和理想,表露着傅小石渴望追逐逝去的青春和隱伏心中沸騰的生命活力,讓人體味到畫家對健康的熱望和對生命的歌頌。這使其作品在極高的藝術審美價值之外,更蘊含着一種彌足珍貴的戰勝厄運的不屈不撓精神,以及對藝術孜孜不倦的探索開拓精神。他的老師黃永玉指出:「它的意義遠在作品之上。」

情深伉儷

傅小石與妻子王汝瑜

傅小石的畫作,映現着他的生命奇蹟,也映現着一個女人——他的夫人王汝瑜的辛勤奉獻。在這左筆畫帶來的榮譽背後,是一段坎坷的藝術追求之旅,也是一段艱辛而浪漫的愛情道路。

當年,分配到藏經樓做管理員的王汝瑜為小石的樸實和才華所吸引,不顧親近右派將會帶來的不幸,毅然與小石相愛結合,在幾十年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中相濡以沫。「文革」中傅小石入獄,王汝瑜被要求與小石離婚,她卻堅持了下來,在備受歧視的艱難生活中想法設法給獄中的丈夫提供精神和物質的鼓勵。傅小石中風後,感覺人生失去了意義。王汝瑜不停地安慰小石,給他打氣,還將精心收集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類書放在小石的床前,一有空就講給他聽。當傅小石用左手開始習畫,無數次一氣之下將畫筆扔在地上不肯再畫,是王汝瑜一次次將畫筆撿起來,手把手地幫小石運筆,訓練小石用左手畫畫……王汝瑜所做的一切重新喚起了小石的信心,他的左筆畫一天天「像樣」起來……

王汝瑜不僅在生活起居上精心照顧傅小石,還在藝術上直接幫助傅小石,馬不停蹄地為小石操辦畫展的各項事務。從1979年至今,支持陪伴着傅小石在國內外舉辦過30多次畫展,去過美國、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走南闖北,除了帶着他丈夫的畫,還要帶上沉重的箱子、書畫材料,夫人為了小石摔跤幾十次。

王汝瑜說,她為小石打理畫展,不是為了名和利,而是因為自己愛小石,因為小石熱愛藝術,所以她也熱愛藝術,自己甚至寧願甘於清苦,也捨不得賣掉小石的一張畫。面對小石的理想,她所能做的就是讓他的畫作和他的藝術追求展示在世人面前,讓世人知道他的藝術、他的創作和他的追求。

傅小石九死一生而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深情地說:軍功章的百分之八十,當歸夫人王汝瑜!

雖然畫作自20多年前的一張四元錢飛漲到今天數萬元一平尺,見慣了人生風雨的傅小石夫婦,卻輕名利,遠流俗,繼續浸沒在他們的藝術世界裡。

作品

《女神》

構圖和色彩效果,油畫的感覺更強烈一些,但細細觀摩,則明顯的感覺到筆墨的味道,從這裡看,東西方藝術的相互影響、吸收和嬗變,好象並不存在難以跨越的鴻溝,也許這幅出色的作品,便是最好的印證。

《選後圖》

原是出自東漢桓帝劉至選後之典,畫面女官做仰首吃驚狀,也許是驚嘆選女的美貌絕倫,屏風處被選女子因羞用物蒙臉,扭曲着身體,不敢正視,那種驚、羞之情刻畫的十

分惟妙惟肖。畫面人物,一張一弛,一明一暗,巧用了西方黃金分割律的合理格局。

《浴》

原是小石研習日本浮世繪後的即興之作。「浮世」即為日語音譯,是現實、世俗、浮華世界之意。由此意引申出的繪畫是些瞬間歡樂,過眼煙雲的畫面和許多現實生活中的實際

場景的描繪,浮士繪是日本民族引為驕傲的畫種,曾使許多歐洲畫家痴心傾倒,它曾成為法國印象派乃至西方現代派美術的靈感源泉。畫中浴女個個體形健康豐滿,喧鬧嬉戲,

無拘無束,背景用大塊墨暈寫出了濃烈升騰的澡堂蒸汽,畫面用筆明快、簡練、詼諧,充滿了強烈的節奏感和濃厚的反樸歸真的藝術風味。

=視頻

畫家韓敏上傳於 2009-02-2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