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三國詩詞孔融之死原文及賞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2年8月25日 (四) 16:20 由 Maintenance script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rollbackEdits.php mass rollback)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三國詩詞孔融之死,孔融居北海①,豪氣貫長虹:

坐上客長滿,樽中酒不空②;

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

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③。

【釋詞】

①北海:王國名。屬青州。轄縣十八。治所劇縣,在今山東昌樂西。融曾任北海太守,時稱孔北海。

②這兩句詩出自《後漢書·孔融傳》,《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據本傳而作:孔融「極好賓客,常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願也。』在此北海六年,甚得民心。」又見《三國志·崔琰傳》裴松之注:孔融「雖居家失勢,而賓客日滿其門,愛才樂酒,常嘆曰:『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③存官:存,保存。這裡指史官,因上句詩已出現「史筆」字樣,這裡用「存官」相對。建安元年孔融任「太中大夫」。用「太中」借代孔融。這句詩意思是因孔融極力維護儒家思想,雖被曹操所殺,但史書還是記錄了他的一生的操守和才華。並為之死流露不平之憤,朱熹在《資治通鑑綱目》一書中大書特書:建安十三年,「曹操殺中大夫孔融」。

三國詩詞《孔融之死》原文及賞析

【賞析】

曹軍新野戰敗,於是曹操決策提兵五十萬,討伐劉備、孫權,掃平江南。這一舉動遭到太中大夫孔融的阻諫,曹操大怒。御史大夫郗慮素日與孔融有嫌,又乘機進讒言,激怒曹操。本來孔融堅持投漢不投曹的政治態度,在北方諸豪強消滅後,成了曹操控制漢室的一個障礙。更何況他為維護東漢王朝,敢於與曹操作對,其態度之明朗,語辭之激切,行動之無忌,早已與曹操積怨甚深。所以曹操就和御史大夫郗慮串通一氣,叫丞相軍謀祭酒路粹枉狀奏孔融。既然誅之有名,曹操於是宣示孔融罪狀,殺了孔融及其全家。

孔融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過場人物。只在兩個章回中出現過,但這首詩卻對他一生的地位、性格、人品和才氣都做了概括所謂「史筆褒忠直,存官紀『太中』」。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名門後裔,聰穎超群,博聞多識,性格剛直,喜交賓朋。他入仕正逢朝廷動亂,因直言進諫,得罪了董卓,被舉薦到黃巾軍興起的要衝——北海為相。在那裡,他起兵講武,置城興學,依名恃才,頗以撥亂中興自許。「孔融居北海,豪氣貫長虹」便是這個時期。後來,他做了太中大夫。因平素為人寬厚,又特別愛才,喜歡獎掖後進,所以每日賓客盈門。他曾感嘆道:「坐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我無所憂慮了。」他的學識、才氣和聲譽,確實不愧為一代人望。求名,做名士,進而做大名士,是孔融的士人意識和人格的顯現。曹操為擴大政治號召力,需要像孔融這樣的聖人後裔和儒學宗師的點綴,因而在官渡之前,孔融與曹操的關係處在尚可以的程度。

「文章驚世俗,談笑侮王公。」孔融的文章在建安七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曹丕稱讚他的文章「體氣高妙」,劉勰稱讚他「氣盛於筆」,張溥說他「詩文豪氣直上」。文如其人,孔融是一位品格正直磊落,行為放縱之人。他是建安七子中惟一與曹操政見不和者,《後漢書》說他「即見操雄詐漸著,數不能堪,故發辭偏宕,多致乖杵」。曹操滅袁紹,把袁熙的妻子甄氏搶來給了自己的兒子曹丕,孔融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解其意,問他此事出於何典。孔融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當時戰爭頻繁,糧食短缺,曹操下令禁酒,孔融多次寫信給曹操,表示反對,並有很多侮謾之詞。孔融對曹操某些不合儒家道德觀的行為以及他持有異議的事情冷嘲熱諷,向曹操的權威挑戰,引來曹操深深的忌恨! 何況官渡之戰後的曹操在政治上的號召力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從而對藉助孔融這樣的大名士點綴門楣的需要淡薄起來,因而當衝突對立時,曹操毫不手軟地將孔融殺掉。《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描寫「劉皇叔北海救孔融」,第四十回又寫曹孟德藉故殺名士,以他們對待孔融迥然不同的態度,分別刻畫和映襯了劉備和曹操的為人和心理。

嘉靖本這首詩與毛氏本的後兩聯詞句不同:「文章絕世大,詞語侮王公。脂習憐剛直,收屍解送終。」第三聯兩個版本雖詞語不同,但意思一樣。惟第四聯嘉靖本又敘述了一段史實:孔融被曹操殺死後,「京兆脂習伏屍而哭。操聞之,大怒欲殺之。荀彧曰:『彧聞脂習常諫融曰:公剛直太過,乃取禍之道。』今融死而來哭,乃義人也,不可殺。操乃止。習收融父子屍首,皆葬之。」同是哭屍,蔡邕哭董卓遭斬;脂習哭孔融免罪。可見曹操的政治氣度要比王允恢弘。同時,側筆進一步烘託了孔融的剛直不阿、狂狷不馴的性格。[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