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文件:李时珍的故事.jpeg

李时珍的故事.jpeg(384 × 480像素,文件大小:34 KB,MIME类型:image/jpeg

文件说明

李时珍——我的人生只做一件事 在五百多年前若是有人提起这个李时珍三个字,知道的人并不多,只因为那会儿医生并不吃香,哪怕是旷世名医也不例外,可时间往后走个五百年,这三个字即便是不识字的小孩也知道这个医生很了不起。比起读书人空喊口号,他更多的是注重实际。在他生命中最值得灿烂的年华里,他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写下了一本《本草纲目》的医书。写这本书的目的,只为救人。 天下救人的方法数百数千,但他却选了最笨拙的一种。 从十四岁考中秀才已过了九年,他连续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旁人的嬉笑让他有些脸红。他的性子显得有些木讷,与官场的那些弯弯道道他着实看不明白,偏生又不喜欢弄这些门道,所以在读书人的人堆里,他并不如何出色,就连来寻他说话的人都极少。 李家祖上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例目,名头不小,虽是如此,可李父却不想儿子做会自己的老本行。可书读不下去,总得有个营生,医生虽不是理想的首选,但养活一家老小还能凑合。这一年,李时珍二十三岁。与遥不可及的理想相比,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来得实在多,这一点李时珍看得分明。读书,他的天赋并不高,但学医摆弄药材,他的天赋就高了许多,许多医学的道理他一看就能明白,许多的药材他看了一眼就能记住,许多怪病他好好揣摩就知道该如何下药。随着年纪的增长,他的见识越高越高,医学上的手段也越来越利索,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 由于李家世代行医,碰上了穷苦人家,常常不收诊费,这本是李父偶一为之的行为,却不想被李时珍全盘接受了,在他坐诊的十几年里,他像父亲一样为穷人看病没有收取任何医药费。如此不求回报,只求付出。李家的殷实家底差不多被他掏空了,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计成本的后果是换取了李时珍的名头。 他的名头越来越大,大到连王府都给惊动了。这是李时珍始料未及的。 嘉靖三十年(1551),楚王有一个儿子患了气厥病,病一发作就两眼翻白,突然栽倒,人事不知。找了很多医官都摇头,弄得王府上下都以为这孩子没指望了。恰好李时珍在蕲州治好富顺王孙子偏嗜烛花的疑难病的消息传入了王府,楚王便去聘请李时珍做他的私人医生。王府的私人医生,怎么看都比行脚医生要强多了,关键是有档次。刚步入中年的李时珍不是傻瓜,所以他答应了。 他医术精湛,治好了楚王大大小小儿子的富贵病,很为楚王欢喜,为了留住李时珍这个难得医学人才,一向吝啬的他破天荒地的给了李时珍一个为王府主管典礼方面事务的八品小官“奉祠正”,兼管王府的良医所。仗着楚王的信任,他得以出入王府的藏书馆,随便采集近山川中采集有用的药材。从此,他白天给王爷一家大小治病采集药材,夜晚翻阅前人留下的医学典籍。 这一住就是八年。八年里,名医陶弘景的《名医别录》、孙思邈的《千金方》、掌禹锡的《图经本草》,各刘贡父的《芍药谱》、沈立的《海棠谱》、范成大的《菊谱》、戴凯之的《竹谱》他一样都没放过。八年来他名头早已响彻大江南北,被世人称为神医。怎么看都是他赚了。 公元1551年,一心想做神仙的嘉靖皇帝派人去了一趟楚王府,告诉楚王这个医生我要了。就这样,没想做官的李时珍入了太医院,在见了大明帝国最高的病人后,朝廷给了他一个太医院副院长的官儿。毕竟是帝国最牛逼的医院,作为一个医生能进入这里无疑是一件牛逼哄哄的事,心头不乐一下,实在有些假。但没过多久,他便不想干了。李时珍要走并非这里的环境不好,而是多年前藏于心头的那个梦想。 梦想一旦来了,任何力量都难以阻挡。起先,他将这个梦想寄托在太医院,多次向院方提出编写新本草的建议。然而,他的建议不仅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无端的讥讽挖苦与打击中伤。李时珍明白,这里绝非自己用武之地,要想实现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只有走自己的路。所以李时珍辞职了。无数人的惋惜中,他重新回到了蕲春做回了一个农民。这一年他三十五岁。正是一个男人有能力实现梦想的年纪。在见过无数的疾病后,他开始将目光看向了药材,那个多年前就藏于胸中的梦想,经过这么多年的沉淀,终于可以付诸行动了。他要穷毕生之力,写一本书,写一本囊括所有植物药材并且可以普及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本草纲目》。公元(1552)嘉靖三十一年,李时珍开始写这本书,从一开始他给自己定下了宏伟的计划。 我李时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别人做不到的。 三十五岁的李时珍冲着天空大吼了一声。按照他的计划,这本《本草纲目》该是十六部、六十类。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张。详细论述每一颗药材的产地,来历,药性。在考订药物品种真伪和纠正历史文献这样的一本书坐在家里胡编乱造是写不出来的,所以从决定写书的那一天起,他便为自己准备了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流浪。他脱下身上的带着苏打水的白色大褂,穿上了草鞋,背着药篓,翻山越岭,访医采药,前后二十六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十三省。行程达两万余里。名山大川他也爬了,悬崖峭壁他也攀上了,但凡有药材的地方,他都去了,为里弄清药物的疗效,他曾亲自品尝过许多药材植物,好几次差点植物中毒,就此死在了不知名的山头上。但他活了下来。在这二十六年里,他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所,放弃了来之不易的名声,一切的目的只为了那本《本草纲目》。 在走 了将近两万公里,参考历代医药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6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本草纲目》。这一年,他六十一岁。人生的一半差不多都花在了它的上面,看着自己为之呕心沥血了半辈子铸就的医学巨著,李时珍松了一口气,此生无憾了。为了让这部医术能尽快刊刻此书,李时珍不顾年高体弱,前后十年里两次前往太仓和南京,说服了金陵出版书商胡承龙帮着出版。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老天爷忽的残忍了一回。这位75岁的老人尚未来得及看一眼他的《本草纲目》就告别了人世。 三年后,《本草纲目》正式印刷发行,很快成为那个时代的畅销书,迅速传入日本、朝鲜以及东南亚一带。此后又传入欧洲、北美,并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这部伟大的著作时至今日宛如千百年前的都江堰一样, 仍在发挥它的功效。 后记:作为读书人李时珍的天赋不高,如果一直就那么读下去,也许就是下一个范进,但难得是他知道自己的要什么,并且用了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这样一件事,在写《本草纲目》的二十六年里,他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足迹遍及河南、河北、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广大地区,以及牛首山、栖霞山、茅山、太和山,走了上万里路,倾听了千万人的意见,参阅各种书籍800多种,其中的艰险不言而喻,但李时珍并没有因为路途艰难而放弃,一如既往的前进,在他六十一岁的那年,他仍迈年弱的双脚,继续为《本草纲目》的推广而奔走,这种在理想面前永不服输,永不放弃,永不止步的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他的弟子和儿子。 李时珍一生的成就不在于他的学医救人,而是在于编纂《本草纲目》,这也是李时珍一生最大的亮点,但我们在惊叹《本草纲目》的伟大同时,却忘记了支持他做出这一番伟大的事业的正是基于他几十年来的努力和坚持,这种劲儿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但我们未必都能做得到。所以我们是平常人而李时珍是伟大的医学家了,不服不行。

文件历史

单击某个日期/时间查看对应时刻的文件。

日期/时间缩略图大小用户备注
当前2020年4月14日 (二) 21:342020年4月14日 (二) 21:34的版本的缩略图384 × 480(34 KB)平平常讨论 | 贡献李时珍——我的人生只做一件事 在五百多年前若是有人提起这个李时珍三个字,知道的人并不多,只因为那会儿医生并不吃香,哪怕是旷世名医也不例外,可时间往后走个五百年,这三个字…

没有页面链接到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