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C大调奏鸣曲

C大调奏鸣曲

[1]

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1792年创作的。这首奏鸣曲Op.2中最后一首。当时的贝多芬的创作正在渐进当中,可以说这首钢琴奏鸣曲暗示了今后他创作的方向。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称:C大调第三钢琴奏鸣曲
  • 创作者:贝多芬
  • 创作时间:1792年

简介

在贝多芬的作品Op.2中,这首奏鸣曲的规模最大,而且钢琴技巧也十分华丽,充分地把当时贝多芬称心得意的气概描绘了出来。同是,贝多芬也好像是有意把以往日积月累起来的钢琴音乐技巧,一下子都收进里边一般。曾经有人说,f小调第一钢琴奏鸣曲与日后的《悲怆》(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是相通的,而这首奏鸣曲却是暗示了《华德斯坦》(C大调第二十一钢琴奏鸣曲)。

我国青年钢琴家郎朗,在维也纳的独奏音乐会中曾经演奏过这首奏鸣曲。

曲式分析

这首奏鸣曲共有4个乐章。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有活力的快板,C大调,四四拍,奏鸣曲式。熊熊燃烧的烈火与 强劲的力量支配着全乐章。因为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高超的技巧去亮丽而灿烂地演奏。第一主题具有贝多芬刚毅不屈的动机,给人以有充分发展的感觉。随后,出现了两个新的主题,一个在g小调,一个在G大调。在呈示部的小结尾里,又展示有十分华丽的技巧,同时,也用上了新的旋律。

展开部由小结尾所出现的新旋律开始,并在奏出了华丽的琶音之后,即进入第一主题的发展。主题的开始动机做无数次的反复之后,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再现部。

尾奏非常长大,在幻想性的琶音之后奏出华丽的华彩乐段,在第一主题做回想之后,突然膨胀增强,最后强有力地结束乐章;

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慢板,E大调,四二拍,自由的回旋曲式。这个慢板乐章可以窥见到贝多芬后期的浪漫派倾向,即把器乐音乐向绘画性、诗歌性提升。不仅达到了直接用耳朵可听到声音的感情表现,并且可以看到眼前浮现的画面,甚至可以想象得出音乐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慢板从一开始便能感受到它所洋溢的情绪,回旋曲主题拥有丰富的和弦与悠然美丽的旋律。

插部主题以e小调出现,在这一部分中,左手越过弹奏细腻音型的右手,在高音区以类似对话的形式弹奏优美的音型。之后,回旋曲主题再现,当开始时的动机以很强的力度奏出时,第二主题再度以E大调出现。最后再一次出现回旋曲主题的变奏,即以平静的尾奏而结束本乐章;

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快板谐谑曲,C大调,四三拍。主题是以对位法做活泼的进行。这段反复之后,夹着由这一主题发展所构成的中间乐节而再现主题。并以用主题为材料而有强烈重音的小结尾来结束谐谑曲。中段是a小调,由快速三连音的琶音所开始。大反复到谐谑曲之后,乐章即以慢慢消失的尾奏结束;

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甚快板,C大调,八六拍,回旋曲式。这是一首规模很大的回旋曲,拥有丰富的材料,是明朗、生气勃勃和兴奋的,技巧也极为华丽。回旋曲主题以断奏方法做节节上升之势,十分轻快。

第一插部主题在G大调,是与回旋曲主题形成对比的极为优美的旋律。回旋曲主题再现后,在F大调出现了十分优雅的第二主题。回旋曲主题第三次出现以后,第一插部主题以C大调再现,最后的回旋曲主题是伴着颤音出现的,十分华丽,结尾以八度音的强奏做戏剧性的结束。 [1]

参考文献

  1. [2], 道客巴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