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重人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我究竟怎麼了?我仿佛被惡魔纏住了,在鏡子面前我說着一些莫名其妙的話,我的嘴巴里發出別人的聲音。
在說這些話的時候,卡梅倫·韋斯特30多歲,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擁有幸福的婚姻和可愛的孩子。這個「聲音」是戴維發出來的,戴維是第一個出現在卡梅倫生命中的分身,是他的24個分身中的一個,他詳細地描述了卡梅倫小時候的恐怖受虐經歷;還有8歲的克萊,緊張兮兮,說話結結巴巴的;12歲的塵兒,溫柔、能幹,她對於自己生活在一個中年男人的身體裡,感到很失望;巴特,開朗幽默,以孩子們的保護者身份自居;利夫,渾身充滿精力,幹勁十足,總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韋斯特。還有其他19個分身——他們的性格、習性、記憶都各不相同。
在《24重人格》一書中,韋斯特將他自己的人格分裂的令人心碎的經歷,以及他治療滿是創傷的心靈的過程展現在讀者的面前,在他接受治療的過程中,他盡力維持他與妻子、兒子的關係,渴望過一種正常的生活。
而且它還是一個能令讀者着迷的故事。韋斯特在書里描述了多重人格患者的各個分身們和諧相處的珍貴的和前聽未有的資料,心靈扭曲的痛苦、詭秘的氣氛和最終的希望……
作者簡介
卡梅倫·韋斯特博士,在塞布魯克研究生院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其畢業論文是有關自己多重人格的親身經歷。目前與妻兒住在舊金山。
原文摘錄
在愛與意志的每一個行動中, 我們都同時既塑造着我們的世界,又塑造着我們自己。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簡稱DID),這種病症以前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書評
《24重人格》。你可以把它當小說來讀,也可以當成自傳,但是它更是一部學術價值很高的心理學著作。 卡梅倫·韋斯特博士,這本書的作者,以及書中的主人公。既是一位心理學專家、也是一位心理疾病患者。多麼矛盾的兩重角色,這也是本書先天的獨特之處。 「人格分裂」、學名: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俗稱「多重人格」(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一種病理性的心理現象,它並非嚴重的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但是在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經常被心理學家和精神科醫生誤診。人格分裂在正常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正常人雖然在不同的場合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現出不同的行為特點,然而他們在同一場合的表現通常具有一致性,而「多重人格症」患者常常會在同一場合,以不同的身份角色出現,甚至改變自我(分身)。據說目前的世界紀錄是一位患者共有48個分身。 這種病症的起因和診斷至今無定論,本書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一種可能:那就是童年創傷在成年後的爆發。即人在孩提時候目睹恐怖的事情,會刻意和非刻意地迴避或忘卻,有時他們找到一個替代身份,承受這些苦難,以便使自己解脫。這樣在自己的人格中不斷地分離出其他的人,寄居在自己體內。 在卡梅倫·韋斯特的世界裡,先後有24個不同身份的人在他的身體裡登場,他們有着同樣的外貌,但是說話的表情、神態和行為卻全然不同。卡梅倫以小說的形式記錄下了自己發病和治療的整個過程,這是一段恐怖而令人心碎的經歷,在極端的情況下,由於寄居在自己體內的24個身份彼此衝撞,卡梅倫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平靜的家庭和生活被打破,他背負着極大的自卑,越是壓抑自己的其他身份不表現出來,他的病患就越是嚴重,甚至用利器無數次割破自己的手臂,用鮮血寫下「HELP ME」。 使精神病症加劇的往往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他人的懼怕、嫌惡和漠視,病人的心理因之扭曲,自暴自棄,自稱「瘋子」,遠離人群。通常很少有病人會承認自己的病患,或者導致病患的痛苦經歷,但是,越是不能面對現實,病症就越是得不到緩解。 卡梅倫是幸運的,他遇到了善良的心理醫生和愛他至深的妻子。在他們的幫助下,經過數年的努力,卡梅倫逐漸整合了體內的21重人格,與剩下的3重人格和諧共處,在此期間,他獲得了心理學博士學位。 這是一個令人着迷的故事。心靈扭曲的痛苦、詭秘的氣氛和微薄的希望,以及主人公們以巨大的勇氣對抗命運的坎坷經歷,都讓人慾罷不能。 每個人的心底,都有一座秘密花園。我們守口如瓶,我們學會遺忘傷痕,可是某些深藏的記憶,卻擁有着不可思議的力量,那是連我們自己也漸漸難以了解的世界。歲月可以埋藏真相,卻很難真正磨滅潛意識裡那些模糊的影像,它們常常竄入夢囈,有時也侵蝕意志。 我們敬畏神靈,不如敬畏自己的心靈。小心翼翼保護好自己的花園吧,不要鄙視那些「頭腦里繃斷了某根琴弦」(村山春樹)的精神病人,他們都是最真實也最脆弱。生存地里名利場裡打過滾的人們,我們誰也沒有百分百的把握,說我們的精神沒有瘡痍,我們的心靈不曾哭泣,只是我們殘存的意志,在努力維繫那根已經繃緊的「弦」,兜兜轉轉地在各個舞台上,頭腦清醒地扮演着每一個該有的分身角色,但是請記住,一個偉大的演員,是擅長於抽離角色,不會混淆了角色和自我的。哪一個是真實的自我?哪一個是我們真正的「本我」?哪一個是我們的主體人格?卸下種種面具之後,千萬不要惶惑地找不着自己了。 回不去了麼?迷路的孩子,你是迷失在自己的世界裡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