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1957年4月13日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興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三門峽水利工程

來自網絡的圖片

1957年4月13日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興建1957年4月13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開工興建。它是在黃河幹流上興建的第一座以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1]

1960年9月,工程基本完工。攔河壩為混凝土重力壩,最大的壩高達106米,長713.2米。在建成之後,它控制的流域面積達到了68.84萬平方公里,占流域總面積的91.5%,還控制了黃河來水量的89%和來沙量的98%,水庫建成時,總庫容將達到162立方米。

然而由於原先的設計對黃河泥沙和水庫淤積規律認識不足,在水庫蓄水後,庫區泥沙淤積的情況十分嚴重。在建成後的一年半時間內,水庫淤積泥沙達到了15.34億立方米,水位比建庫前抬高了4.5m,並在渭河口形成「攔門沙」,嚴重威脅了關中平原、西安市和渭河下游的工農業生產安全。

為了減少庫區淤積,1962年,將原先「蓄水攔沙」的水庫調度運用方式改成了「滯洪排沙」和「蓄清排渾」,並拆除了原先早已安裝的唯一一台15萬千瓦機組。同時自1964年10月起,開始了對三門峽工程的改建。截止到20世紀80年代,對三門峽共進行了三次改建。改建後的三門峽水利樞紐在防洪、防凌灌溉、發電等方面發揮了更大的綜合利用效益。

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實踐,加深了我們對黃河水沙規律的認識,進而探索出「蓄清排渾」、「調沙調水」等獨特運用方式。工程的多次改建不僅控制了水庫淤積的泥沙,使綜合利用效益得到保證,而且還豐富和發展了水庫泥沙科學,在水利水電運用開發、攻克黃河泥沙難關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技創新里程碑」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作者: 孔祥宇 [責任編輯: 呂芮光][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