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龙宫翁戎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宫翁戎螺

龙宫翁戎螺
原图链接

龙宫翁戎螺(学名;Entemnotrochus rumphii、Plerurotomaria rumphii):其主要特征为壳口有一道裂缝,罅裂达壳底周围之一半。口盖比壳口大,壳呈黄色带火焰色彩,直径约10-23厘米。翁戎螺的英文俗名为Slit Shell, 意思是有裂缝的螺。翁戎螺壳身上都有一条裂缝,是呼吸和排泄的通道。在成长的过程中,先前的裂缝会被封起来,形成一条裂缝斑带(selenizone)。裂缝的长短和裂缝斑带的形态对种的坚定很有帮助。虽然科学上,该科种的鉴定使用了许多生理特征,但收藏界仅凭贝壳学特征也能很好地区分各种。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 龙宫翁戎螺

别 称: 蛇皮螺

界: 动物界

门: 软体动物门

纲: 腹足纲

目: 原始腹足目

龙宫翁戎螺
原图链接

科: 翁戎螺科

属: 翁戎螺属

种: 龙宫翁戎螺

命名者及年代: Schepman, 1879

物种学史

龙宫翁戒螺出现于古生代寒武纪,距今约五亿七千万年至四亿九千万年前;繁盛于中生代,而由新生代开始渐趋绝迹。这种海螺是5.7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因为没有发现过活体,认为该螺在数百年万前就已绝种。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陆续有少量活体被发现。

海螺,是贝类的一种。美丽的贝壳,曾被古人类当成货币和饰物来使用。人类对贝类的研究,始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以后两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世人发现过一种金字塔形的美丽海螺化石,将其命名为“翁戎螺”。生物学家们通过对“翁戎螺”化石的研究,确认这种海螺是5.7亿年前出现在地球上的海洋生物,由于一直没有发现过“翁戎螺”的活体和新鲜的螺壳,科学家们一度认为“翁戎螺”在数百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

由于龙宫翁戎螺历经数亿年演变,依然保留了和祖先相同的形态,生物学家将龙宫翁戎螺誉为海洋贝类中的“活化石”。龙宫翁戎螺在贝螺收藏界也是藏家们追逐的目标。据介绍,在中国台湾和欧美等地,贝螺形成收藏文化已有多年历史。在台湾,一只品相好的龙宫翁戎螺曾卖出25万元的高价。

形态及特征

龙宫翁戎螺直径约10-23厘米,贝壳为钟螺形(圆的圆锥形)。壳表具有颗粒状的螺肋,及火焰彩的斑纹。壳口外唇有裂隙,在螺层上亦有裂隙的痕迹。口盖为角质的多旋性。足部无上足突起。眼很小。

贝壳大而重,质薄。螺塔高度适中,体层大。各螺层微凸,体层周缘棱角分明,裂缝细长,脐孔既宽而深,所有的螺层上无明显纵肋。壳表呈乳白色,有粉红色斜条纹;裂缝带上有新月纹。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直径约10-23公分。已发现的最大的“龙宫翁戎螺”直径35厘米。其主要的特征是,罅裂达壳底周围之一半。口盖比壳口大,壳呈黄色带火焰色彩,螺壳上有一条不规则的锯齿状细长裂缝,乍看起来就像破损的一样,实际上这是水流进入“龙宫翁戎螺”鳃腔以及废物排出体内的通道,螺壳底部,有一个又大又深的圆形脐孔,一直通到螺顶,就像金字塔的暗道。[1]

习性环境

深海底。其栖息地是80米至200米的深海海底礁石缝中,它们以腹足在水底爬行或者滑水前进,其食物是海棉和海藻。

分布范围

龙宫翁戎螺仅分布于中国台湾东北角,钓鱼台,东沙岛东北方,南中国海, 日本,印尼沿岸。

主要价值

镇馆之宝

中国广西北海市的特色旅游景点世界贝类珊瑚馆,是全国最大的海洋贝类标本和活珊瑚展览馆,馆内陈列的数百种海贝和海螺中,有一只海螺十分神奇。这只海螺的体型是钝圆锥形的,高约15厘米,直径约20厘米,外壳的颜色红黄相间,花纹如同一簇簇向上窜起的火苗,闪烁着珍珠般晶莹的光泽,晃眼望去,仿佛是一座熊熊燃烧着的火焰山,又像是沐浴在晚霞中的金字塔,抑或是一座镀了赤金的雄伟宫殿,艳丽得令人惊叹。据讲解员介绍,这只海螺属世界上最珍稀最名贵的海螺品种,名叫“龙宫翁戎螺”,有“贝类之王”的美誉,价值8万美元,是世界贝类珊瑚馆的镇馆之宝。

名螺文化

“翁戎螺”并没有灭绝,它不过是从浅海移居到了人类潜水难以到达的深海,就像一群有高度耐心的隐士,在黑暗的大海深处隐居了极其漫长的岁月之后,才向人类显露出它的真面目。十八至十九世纪,曾有世界各国的生物学家先后在西印度群岛、印尼、日本、南非及中美洲海域找到过十五种“翁戎螺”的活体,但只有一只在1879年找到的“翁戎螺”被送到荷兰的鹿特丹自然博物馆收藏起来。生物学家们研究这只“翁戎螺”时发现,它的外形很像世人想象中的海龙王宫殿,便将它命名为“龙宫翁戎螺”,又称之为“龙宫贝”。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世界上再没有人发现过第二只“龙宫翁戎螺”。因此,这只首先和人类邂逅的“龙宫翁戎螺”,成为了举世无双的珍宝。

科研价值

“龙宫翁戎螺”的珍贵,不仅仅在于它的美丽和罕见,更在于它具有研究古生物演变的科学价值。生物学家们拿珍藏在荷兰鹿特丹自然博物馆里的“龙宫翁戎螺”标本与过去发现的化石相比较,发现它与5.7亿年前的样子几乎一模一样。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里,绝大部分物种不是灭绝就是变种,而“龙宫翁戎螺”却保持着原样,足见他有其独特之处,才能历经数亿年时光而不灭绝和变种。生物学家们将“龙宫翁戎螺”誉为海洋贝类中的“活化石”,认为其科研价值不亚于陆地上的“大熊猫”。

1936年和1937年,生物学家们相继在日本海和菲律宾群岛海域捕捉到了两只“龙宫翁戎螺”,其中一只还是幼体。这两只“龙宫翁戎螺”都归了日本人,被送到东京的一家科研所保存和研究。遗憾的是,这家科研所在二战中被盟军的战机炸毁,两只珍贵的“龙宫翁戎螺”也在战火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了让人伤感的照片,更使世人觉得“龙宫翁戎螺”的稀罕与神秘。[2]


相关视频

《贝壳绘》8.龙宫翁戎螺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