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公共租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鼓浪嶼公共租界是中國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的2個公共租界之一(另外一個公共租界是上海公共租界)。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戊戌變法」失敗後,各帝國主義國家在華劃分勢力範圍時,美國領事巴詹聲按照美國「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對華政策,聯合駐廈各國領事共同策劃所謂「鼓浪嶼萬國公地」,並親自到福州拜訪閩督許應騤,獻策說:「如果把鼓浪嶼劃作公共租界,既可杜絕日本獨占的野心,又可以兼護廈門,一舉兩得。」許欣然同意,隨即派省洋務局委員按照通商條約面議章程,並電示興泉永道與美國領事「妥商辦理」。
在鴉片戰爭期間,英軍占領了鼓浪嶼島,直到1845年才撤軍[1]。1843年後,廈門根據《中英南京條約》開闢為通商口岸,英國另在廈門本島內港海岸獲得了一塊灘地興建英租界,鼓浪嶼則保持原有風貌。
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占領台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尋求「國際保護」,請列強「兼護廈門」。
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盟、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台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後,陸續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後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這樣,廈門地區就形成2個租界隔海對峙的局面。廈門英租界面積狹小,完全是商貿區;而鼓浪嶼面積較大,形成大規模的西式住宅區。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代教育有重大影響,例如: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
1930年廈門英租界被國民政府收回後,鼓浪嶼公共租界就成為廈門地區唯一的租界。
1938年日軍進攻廈門,大批華人避居鼓浪嶼。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進駐鼓浪嶼公共租界。
1943年1月11日,美國和英國決定放棄在中國的特殊權利。
1943年5月28日,汪精衛政權收回鼓浪嶼公共租界。
1945年,鼓浪嶼公共租界被國民政府正式收回。
視頻
鼓浪嶼公共租界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島怕出名,人怕撞 | 鼓浪嶼極簡史,個人圖書館,20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