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苟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黑果苟杞
黑果枸杞(學名: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茄科、枸杞屬多棘刺灌木,高可達150厘米,多分枝;堅硬,有不規則的縱條紋,小枝頂端漸尖成棘刺狀,節間短縮,有簇生葉或花、葉同時簇生,在幼枝上則單葉互生,肥厚肉質,頂端鈍圓,基部漸狹,中脈不明顯,花生於短枝上;花梗細瘦,花萼狹鍾狀,花冠漏斗狀,淺紫色,裂片矩圓狀卵形,耳片不明顯;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漿果紫黑色,球狀,種子腎形,褐色,5-10月開花結果。[1]
分布於中國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中亞、高加索和歐洲亦有分布。耐乾旱,常生於鹽鹼土荒地、沙地或路旁。
黑果枸杞可作為水土保持的灌木。黑果枸杞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質、枸杞多糖、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微量元素等多種營養成分。[2]
形態特徵
多棘刺灌木,高20-50(-150)厘米,多分枝;分枝斜升或橫臥於地面,白色或灰白色,堅硬,常成之字形曲折,有不規則的縱條紋,小枝頂端漸尖成棘刺狀,節間短縮,每節有長0.3-1.5厘米的短棘刺;短枝位於棘刺兩側,在幼枝上不明顯,在老枝上則成瘤狀,生有簇生葉或花、葉同時簇生,更老的枝則短枝成不生葉的瘤狀凸起。葉2-6枚簇生於短枝上,在幼枝上則單葉互生,肥厚肉質,近無柄,條形、條狀披針形或條狀倒披針形,有時成狹披針形,頂端鈍圓,基部漸狹,兩側有時稍向下卷,中脈不明顯,長0.5-3厘米,寬2-7毫米。
花1-2朵生於短枝上;花梗細瘦,長0.5-1厘米。花萼狹鍾狀,長4-5毫米,果時稍膨大成半球狀,包圍於果實中下部,不規則2-4淺裂,裂片膜質,邊緣有稀疏緣毛;花冠漏斗狀,淺紫色,長約1.2厘米,筒部向檐部稍擴大,5淺裂,裂片矩圓狀卵形,長約為筒部的1/2-1/3,無緣毛,耳片不明顯;雄蕊稍伸出花冠,着生於花冠筒中部,花絲離基部稍上處有疏絨毛,同樣在花冠內壁等高處亦有稀疏絨毛;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漿果紫黑色,球狀,有時頂端稍凹陷,直徑4-9毫米。種子腎形,褐色,長1.5毫米,寬2毫米。花果期5-10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陝西北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中亞、高加索和歐洲亦有。 [3] 黑果枸杞的適應性很強,耐寒、耐高溫、耐鹽鹼、耐乾旱。喜光,全光照下發育健壯,在庇蔭下生長細弱,花果極少。對土壤要求不嚴,沙土、沙壤土、粘土、鹽鹼地均可生長。
栽培技術
鋪膜
種植前採用機械鋪膜,鋪設0.1毫米白色地膜,以提高地溫、減少澆水後的水分蒸發量,提高黑果枸杞成活率。
定植
結合苗木生長發育特點,並考慮到方便機械操作、簡化栽培,確定行株距配置為(3.0+2.0)米×0.8米的定植模式,定植密度333株/667平方米。種植的第1和第2年可以適當增加定植密度,採用行株距為(3.0+1.5)米×0.8米的模式定植,定植密度476株/667平方米。
當土壤5厘米深度平均地溫12℃以上,即4月上中旬開始定植。定植穴深30厘米,直徑30厘米,表土、底土分別堆放,土壤回填時,表土填下面,底土填上面,具體視苗木大小開挖定植坑。
管理
灌水:苗木栽植前後立即灌水,灌溉量30立方米/667平方米,15天後再灌1次,待苗木完全成活後,每25-30天灌溉1次,開花前用水總量不超過40立方米/667平方米,花果期用水總量不超過120立方米/667平方米,全生育期用水總量不超過400立方米/667平方米。
施肥:基肥施入複合肥30千克/667平方米,待苗木完全成活即種植1個月後,施尿素5千克/667平方米,花果期追施磷、鉀肥20-25千克/667平方米,全生育期施肥總量不超過60千克/667平方米。
除草:在黑果枸杞萌芽初期,人工除去田間雜草,後續隨時拔除地面雜草,特別是田旋花須拔除乾淨,否則會纏繞樹體。
固枝:待苗木完全成活後,用竹竿或水泥樁拉鐵絲固定苗木,以便培養樹形;防治果實貼地、遇水發霉變質以及方便果實採摘等勞動操作。 [4]
參考文獻
- ↑ |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5-10-16
- ↑ | 中國自然標本館,引用日期2019-02-24
- ↑ |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 [王多東;張全禮;張岩波 . 三十六團黑果枸杞栽培技術[J].新疆農墾科技.2016年,第1期.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