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果苟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果苟杞
黑果枸杞(学名:Lycium ruthenicum Murr.)是茄科、枸杞属多棘刺灌木,高可达150厘米,多分枝;坚硬,有不规则的纵条纹,小枝顶端渐尖成棘刺状,节间短缩,有簇生叶或花、叶同时簇生,在幼枝上则单叶互生,肥厚肉质,顶端钝圆,基部渐狭,中脉不明显,花生于短枝上;花梗细瘦,花萼狭钟状,花冠漏斗状,浅紫色,裂片矩圆状卵形,耳片不明显;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浆果紫黑色,球状,种子肾形,褐色,5-10月开花结果。[1]
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中亚、高加索和欧洲亦有分布。耐干旱,常生于盐碱土荒地、沙地或路旁。
黑果枸杞可作为水土保持的灌木。黑果枸杞味甘、性平,富含蛋白质、枸杞多糖、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等多种营养成分。[2]
形态特征
多棘刺灌木,高20-50(-150)厘米,多分枝;分枝斜升或横卧于地面,白色或灰白色,坚硬,常成之字形曲折,有不规则的纵条纹,小枝顶端渐尖成棘刺状,节间短缩,每节有长0.3-1.5厘米的短棘刺;短枝位于棘刺两侧,在幼枝上不明显,在老枝上则成瘤状,生有簇生叶或花、叶同时簇生,更老的枝则短枝成不生叶的瘤状凸起。叶2-6枚簇生于短枝上,在幼枝上则单叶互生,肥厚肉质,近无柄,条形、条状披针形或条状倒披针形,有时成狭披针形,顶端钝圆,基部渐狭,两侧有时稍向下卷,中脉不明显,长0.5-3厘米,宽2-7毫米。
花1-2朵生于短枝上;花梗细瘦,长0.5-1厘米。花萼狭钟状,长4-5毫米,果时稍膨大成半球状,包围于果实中下部,不规则2-4浅裂,裂片膜质,边缘有稀疏缘毛;花冠漏斗状,浅紫色,长约1.2厘米,筒部向檐部稍扩大,5浅裂,裂片矩圆状卵形,长约为筒部的1/2-1/3,无缘毛,耳片不明显;雄蕊稍伸出花冠,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丝离基部稍上处有疏绒毛,同样在花冠内壁等高处亦有稀疏绒毛;花柱与雄蕊近等长。浆果紫黑色,球状,有时顶端稍凹陷,直径4-9毫米。种子肾形,褐色,长1.5毫米,宽2毫米。花果期5-10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陕西北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中亚、高加索和欧洲亦有。 [3] 黑果枸杞的适应性很强,耐寒、耐高温、耐盐碱、耐干旱。喜光,全光照下发育健壮,在庇荫下生长细弱,花果极少。对土壤要求不严,沙土、沙壤土、粘土、盐碱地均可生长。
栽培技术
铺膜
种植前采用机械铺膜,铺设0.1毫米白色地膜,以提高地温、减少浇水后的水分蒸发量,提高黑果枸杞成活率。
定植
结合苗木生长发育特点,并考虑到方便机械操作、简化栽培,确定行株距配置为(3.0+2.0)米×0.8米的定植模式,定植密度333株/667平方米。种植的第1和第2年可以适当增加定植密度,采用行株距为(3.0+1.5)米×0.8米的模式定植,定植密度476株/667平方米。
当土壤5厘米深度平均地温12℃以上,即4月上中旬开始定植。定植穴深30厘米,直径30厘米,表土、底土分别堆放,土壤回填时,表土填下面,底土填上面,具体视苗木大小开挖定植坑。
管理
灌水:苗木栽植前后立即灌水,灌溉量30立方米/667平方米,15天后再灌1次,待苗木完全成活后,每25-30天灌溉1次,开花前用水总量不超过40立方米/667平方米,花果期用水总量不超过120立方米/667平方米,全生育期用水总量不超过400立方米/667平方米。
施肥:基肥施入复合肥30千克/667平方米,待苗木完全成活即种植1个月后,施尿素5千克/667平方米,花果期追施磷、钾肥20-25千克/667平方米,全生育期施肥总量不超过60千克/667平方米。
除草:在黑果枸杞萌芽初期,人工除去田间杂草,后续随时拔除地面杂草,特别是田旋花须拔除干净,否则会缠绕树体。
固枝:待苗木完全成活后,用竹竿或水泥桩拉铁丝固定苗木,以便培养树形;防治果实贴地、遇水发霉变质以及方便果实采摘等劳动操作。 [4]
参考文献
- ↑ | 中国自然标本馆,引用日期2015-10-16
- ↑ | 中国自然标本馆,引用日期2019-02-24
- ↑ | 植物智,引用日期2019-12-19
- ↑ [王多东;张全礼;张岩波 . 三十六团黑果枸杞栽培技术[J].新疆农垦科技.2016年,第1期.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