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虻 |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鳞茎。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主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瘰疬,乳痈,肺痈。
中文名称
川贝母 拉丁文名
Fritillariae Cirrhosae Bulbus 别名: 虻、黄虻、莔、贝母、勤母、药实 性味归经: 味苦、甘,性微寒;归肺、心经 药材分类: 植物: 医保类型 医保(川贝母):
目录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
主治
1、虚劳咳嗽,肺热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泄肺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燥痰、热痰之证。
2、瘰疬,乳痈,肺痈:本品能清化郁热,化痰散结。
3、西医诊为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急慢性咽炎等属于热痰、燥痰及肺阴虚者,淋巴结核、急性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等属于痰火郁结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服,3-10g;研末服1-2g。
禁忌
1、中药配伍禁忌:忌与乌头配伍。
2、中西药配伍禁忌:
(1)与降血压药,阿托品等M胆碱受体阻滞药联用时不宜用量过大。
(2)不宜与碘离子制剂,酶制剂,重金属制剂(如硫酸亚铁、硫酸镁、氢氧化铝等)联用。
(3)不宜与碳酸氢钠等碱性较强的西药联用。
(4)不宜与阿托品、氨茶碱、地高辛联用。
(5)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联用。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及寒痰、湿痰者慎服。反乌头。
化学成分
均含多种生物碱,如川贝母含青贝碱、松贝碱甲和松贝碱乙,还含川贝碱和西贝素。暗紫贝母还含松贝宁及蔗糖,甘肃贝母含有岷贝碱甲、岷贝碱乙;梭砂贝母含有白炉贝碱、炉贝碱。
药理作用
贝母总生物碱及非生物碱部分,均有镇咳作用;川贝流浸膏,川贝母碱均有不同程度的祛痰作用。此外,西贝母碱还有解痉作用;川贝碱、西贝碱有降压作用;贝母碱能增加子宫张力;贝母总碱有抗溃疡作用。
毒理作用
小鼠静注川贝母碱的最小致死量为40mg/kg,大鼠静注西贝母碱的LD50则为148.4mg/kg。小鼠灌胃徽贝醇提取物的最小致死量为40g(生药)/kg。川贝醇提取物的LD50>50g(生药)/kg。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2、《本草汇言》:“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则虚劳火结之证,贝母专司首剂。”
临床应用
1、治肺阴虚劳嗽,久咳有痰者,常配沙参、麦冬等以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2、治肺热、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润燥,化痰止咳,如二母散(《急救仙方》)。
3、治痰火郁结之瘰疬,常配玄参、牡蛎等,如消瘰丸(《医学心悟》)。
4、治热毒壅结之乳痈、肺痈,常配蒲公英、鱼腥草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相关配伍
1、川贝母配北沙参:川贝母甘寒质润,尤善润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北沙参甘润苦寒,长于补肺阴,清肺热。两药伍用,共奏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之干咳少痰、咳血或咽干音哑等。
2、川贝母配知母:川贝母甘寒质润,尤善润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知母苦甘性寒质润,长于泻肺热、润肺燥。两药伍用,相得益彰,增强清肺润燥之力。适用于肺热燥咳、咯痰黏稠者。
3、川贝母配枇杷叶:川贝母甘寒质润,尤善润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枇杷叶苦寒性降,长于清肺止咳。两药伍用,共奏润肺化痰止咳之功。适用于内伤久咳及燥咳、热痰之证。
4、川贝母配杏仁:川贝母甘寒质润,尤善润肺止咳,兼能清肺化痰;杏仁味苦降泄能肃降肺气而止咳平喘。两药伍用,一润一降,有止咳化痰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喘或阴虚燥咳之证。
鉴别用药
1、半夏与川贝母:二者均为化痰药,功能化痰散结。然川贝母甘润苦泄,长于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用治虚劳咳嗽,肺热燥咳;半夏辛温而燥,功专燥湿化痰,用于湿痰寒痰证。此外,川贝母兼能散结,主治痰火郁结之瘰疬、痈肿;半夏还能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呕吐呃逆,心下痞,梅核气,结胸等。
2、瓜蒌与川贝母:二者均能清热化痰、散结,可用治痰热咳喘,痈疮肿毒。然瓜蒌长于清肺化痰,主要用于肺热咳喘,又能宽胸散结,滑肠通便,可治胸痹结胸,肠燥便秘等。川贝母功专清热化痰,应用范围较广,风热咳嗽、痰热咳喘、燥热咳嗽及虚劳咳嗽均可。
3、绞股蓝与川贝母:两药均具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用于肺热痰稠,咳嗽气喘。然绞股蓝能益肺气,清肺热,有化痰止咳之效,故常用于气阴两虚,肺中燥热,咳嗽痰黏及肺气虚而痰湿内盛,咳嗽痰多者。川贝母滋润之性较强,长于润肺化痰止咳,多用于阴虚燥咳。绞股蓝又能补益气阴,养心安神,对于案牍劳累,心气不足,心阴亏损,以及劳伤心脾,气血双亏的心悸失眠,健忘多梦,倦怠乏力,尤为适宜。绞股蓝味甘入脾,能益气健脾,多用于脾胃气虚,体倦乏力,纳食不佳者。因其性偏苦寒,兼能生津止渴,故用治脾胃气阴两伤之口渴、咽干、心烦者,较为适宜。川贝母又具有清热散结消肿的功效,故又用于瘰疬痈疽等。
相关药品
川贝枇杷糖浆、川贝梨糖浆、复方川贝精片、复方川贝母片、川贝银耳糖浆。
相关方剂
贝母汤(《普济本事方》)、贝母瓜蒌散(《医学心悟》)、贝母散(《圣惠方》)、内消瘰疬丸(《医学启蒙》)、养阴清肺汤(《重楼玉钥》)。
药膳食疗
川贝母蜜枣排骨汤:
1、功效:润肺止咳。
2、原材料:排骨320克,川贝母30克,蜜枣30粒,姜2片,热水1500毫升盐适量。
3、做法:将川贝母泡水约10分钟,将蜜枣冲洗、备用。将排骨洗净后汆烫,再捞出备用。将所有材料放入炖盅里,加入热水,放入蒸笼或蒸锅中炖。1.5小时,再加盐调味即可。
4、用法:佐餐食用。
加工炮制
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粗皮,晒干,生用。
炮制方法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置于通风干燥处,防蛀。
药材鉴别
鉴别
1、本品粉末类白色或浅黄色。
(1)松贝、青贝及裁培品:淀粉粒甚多,广卵形、长圆形或不规则圆形,有的边缘不平整或略作分枝状,直径5-64μm,脐点短缝状、点状、人字状或马蹄状,层纹隐约可见。表皮细胞类长方形,垂周壁微波状弯曲,偶见不定式气孔,圆形或扁圆形。螺纹导管直径5-26μm。
(2)炉贝:淀粉粒广卵形、贝壳形、肾形或椭圆形,直径约至60μm,脐点人字状、星状或点状,层纹明显。螺纹导管和网纹导管直径可达64μm。
2、取本品粉末10g,加浓氨试液10ml,密塞,浸泡1小时,加二氯甲烷40ml,超声处理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0.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贝母素乙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通则0502)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1-6μl、对照品溶液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浓氨试液-水(18:2:1:0.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3、此外,还可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方法鉴别。
药材性状
暗紫贝母、卷叶贝母、甘肃贝母的鳞茎,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棱砂贝母习称“炉贝”。
1、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杯中抱月”;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1灰褐色的鳞茎盘,偶有残厚须根。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2、青贝:呈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
3、炉贝: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浅棕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部开裂略尖,基部稍尖或较钝。
饮片性状
参见“药材”项,或为类白色蒜瓣状;或为薄片状;或为类白色细粉。质坚脆,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常见伪品
混淆品:
1、一轮贝母:为百合科植物一轮贝母FritillariamaximowicziiFreyn的干燥鳞茎。鳞茎呈卵圆形,高0.5-1.4cm,直径4-10mm。表面浅黄色或淡黄棕色,顶端渐尖,基部突出多数鳞芽。一侧有一条纵沟。气无,味淡。
2、浙贝母:为百合科植物浙贝母FritillariathunbergiiMiq.的幼苗鳞茎。鳞茎略呈扁球形或圆锥形,高3-5mm,直径2-5mm。表面类白色,侧有一浅纵沟或隐约可见一细小心芽,形似怀中抱月。质硬,断面粉性。
3、土贝母:为葫芦科植物土贝母BolbostemmaPaniculatum(Maxin)Franquet的干燥鳞茎。本品呈不规则块状,三角形或三棱形,大小不等,直径1-2.5cm。表面暗棕色或黄棕色,煮透者呈半透明样,凹凸不平。质坚硬。断面角质样。
伪品:
1、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CoixlacrymajobiL.var.maven(Roman.)Stapf的干燥种仁。形态特征见薏苡仁项下。本品主要掺入松贝中而出现。
2、光慈菇:为百合科植物老鸦瓣Tulipaedulis(Miq.)Baker的干燥鳞茎。形态特征见山慈菇项下。
植物学信息
植物种属
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棱砂贝母。
形态特征
1、川贝母:多年生草本,植物形态变化较大。鳞茎卵圆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1-1.5cm。叶通常对生,少数在中部兼有散生或轮生;叶片条形至条状披针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单生基顶,紫色至黄绿色,通常有小方格,少数仅有斑点或条纹;每花有3枚叶状苞片;花被片6,长3-4cm,外轮3片,宽1-1.4cm,内轮3片近倒卵形或椭圆状倒卵形,宽可达1.8cm;蜜腺窝在背面明显凸出;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3/5,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多少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3-5mm。蒴果棱上具宽1-1.5mm的窄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
2、暗紫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25cm。鳞茎球形或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8mm。茎直立,单一,无毛。叶在下面的1-2对为对生,上面的1-2枚散生或对生,无柄,条形或条状披针形,长3.6-6.5cm;宽3-7mm,先端急尖,不卷曲。花单生于茎顶,深黄色,有黄褐色小方格;叶状苞片1枚,先端不卷曲;花被片6,2轮,长2.5-2.7cm,内3片倒卵状长圆形,宽约1cm,外3片近长圆形,宽约6mm;蜜腺窝稍凸出或不很明显;雄蕊6,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药近基着生,花丝具或不具小乳突;柱头3裂,裂片短而外展,长0.5-1mm。蒴果长圆形,长1-1.5cm,宽1-1.2cm,具6棱,棱上的翅很窄,宽约1mm。花期6月,果期8月。
3、甘肃贝母:多年生草本,高20-40cm。鳞茎圆锥形,由2枚鳞片组成,直径6-13mm。叶通常最下面的2枚对生,上面的2-3枚散生;叶片条形,长3-7cm,宽3-4mm,先端通常不卷曲。单花顶生,稀为2朵,浅黄色,有黑紫色斑点;叶状苞片1枚,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花被片长2-3cm,内3片宽6-7mm,蜜腺窝不很明显;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不及1mm。蒴果棱上具宽约1mm的窄翅。花期6-7月,果期8月。
4、棱砂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7-35cm。鳞茎长卵圆形,由2(-3)枚鳞片组成,直径1-2cm。叶互生,3-5枚(包括叶状苞片)较紧密地生于植株中部或上部;叶片狭卵形至卵状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不卷曲。单花顶生,宽钟状,略俯垂,浅黄色,具红褐色斑点或小方格;花被片长3.2-4.5cm,宽1.2-1.5cm,内三片比外三片稍长而宽;雄蕊长约为花被片的一半,花丝不具小乳突;柱头裂片长约1mm。蒴果棱上的翅宽约1mm,宿存花被常多少包住蒴果。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区域
1、川贝母: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地。
2、暗紫贝母:分布于四川、青海。
3、棱砂贝母: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等地。
4、甘肃贝母:分布于四川甘肃、青海。
道地产区
主产于四川、云南、甘肃等地。
生长环境
1、川贝母:生于林中、灌丛下、草地、河滩、山谷等湿地或岩缝中。
2、暗紫贝母:生于海拔3200-4500m的草地上。 3、甘肃贝母:生于海拔2800-4400m的灌丛中或草地上。
4、棱砂贝母:生于海拔3800-4700m的流沙滩上的岩石缝隙中。
生长见习
喜凉爽温和气候,适宜生长在1600-3000m的高寒山区的小灌木林下及草丛中。选择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的砂质壤土栽培。忌积水、高温。
繁殖方式
用种子和鳞茎繁殖。
栽培技术
1、种子繁殖:种子成熟时胚尚处于原胚阶段,需用腐殖土或锯木末层积贮藏于室内,温度10-15度进行后熟处理,保持一定温度,待种子有芽口时播种。坡地撒播、平地条播。条播幅度10-15cm,幅间距7-10cm。
2、鳞茎繁殖:在果实成熟或正常枯苗后及时挖取,选鳞茎肥厚、无损伤的作种用,入选的种鳞茎在15度以下通风良好的室内或荫棚下,晾置1-2星期,待隐伤表面呈浅棕色后栽种。在畦上横向开平底沟,开一沟栽一沟,沟底先放基肥,再放入种鳞茎,行株距为(13-20)cm×(13-15)cm。
病虫防治
1、病害有锈病,出苗期,每2-3星期用粉锈宁1000倍液喷洒1次。白腐病,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种。日灼病,雨季来临前用稿秆碎节覆盖,防溅泥土,发现叶片等处被泥土污染,应及时冲洗。
2、虫害有金针虫、蛴螬、地老虎。[1]
参考文献
- ↑ 《中国药典》:川贝母,中医世家腾讯, 2018-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