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黄花岗街道

黄花岗街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北部。东起广州大道,西抵执信南路、先烈南路、原道路,南至天河路、东风东路,北达内环路永福路段、广九线铁路。面积3.3平方公里,下辖15个社区。截止2019年末,有户籍人口109449人,流动人口20355人。[1]

中文名: 黄花岗街道

行政区类别: 街道

所属地区: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

面 积: 3.3 km²

电话区号: 020

邮政区码: 510075

人口数量: 10.94 万

车牌代码: 粤A

目录

行政区划

黄花岗街道:设永福、科苑、永泰、御龙、云鹤、空司、区庄、犀牛北、东环、菜寮、执信、农本、水荫、水荫南、水荫西1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人口数据

截止2019年末,有户籍人口109449人,流动人口20355人。

人文景观

黄花岗公园

公园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正门高13米的牌坊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词"浩气长存",园内300多米长的层级主干道两旁苍松翠柏排列有序。岗陵上安放着七十二烈士之墓,墓后的纪功坊上屹立着自由女神像,墓旁孙中山先生手植树苍劲挺拔。潘达微先生、邓仲元、杨仙逸、冯如、史坚如等革命烈士也安葬于此。园内还有黄花井、黄花亭、默池、四方池、八角亭、黄花园及网球角活动服务区。黄花岗公园七十二烈士墓园始建于1912年,后因讨袁战争而停建,1918年烈士方声洞之兄滇军师长方声涛募捐修建故墓,广州非常国会参议院议长林森又为此发起向海外筹款,并得到曾经为三·二九起义献财出力、浴血奋战的美洲、南洋等地爱国华侨热诚赞助,加以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重建中华民国军政府的积极支持,1921年烈士墓和纪功坊先后落成。后经审查证实一共是86位烈士(其中华侨30位),并建立碑刻和护碑亭。墓园建成后,数度兴废,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投入大量资金,对墓园进行维护修缮,植树营林,把昔日荒凉的墓园建成今天庄严肃穆的黄花岗公园。我国伟大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牺牲烈士营葬于黄花岗,解放后该地建成纪念性公园,是国务院第一批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黄花浩气"及广州十大美景之一"辛亥之光",是市级、省级和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黄花岗起义

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召集赵声、黄兴、胡汉民、邓泽如等中国同盟会重要骨干会议,决定集同盟会精英,在广州起义,和清朝政府决一死战。1911年1月,黄兴、赵声、胡汉民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部”,并在当时的香港屯门青山农场策划起义,又派人到广州附近各地,联络新军、防营、会党、民军,以备响应;同时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4月8日,统筹部召集会议,会议议定起义时间为4月13日(宣统三年三月十五日),计划十路大军攻打广州:第一路由赵声率领江苏军攻打水师行台;第二路由黄兴带领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驻所);第三路由陈炯明领东江健儿堵截满界;第四路由朱执信领顺德队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维扬领北江队伍进攻督练公所;第六路由黄侠毅领东莞队员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纪彭领军策应徐维扬、黄侠毅两队;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领陆军响应;第九路由洪承点派队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刘古善领队分途攻守。因同盟会会员南洋华侨温生才4月8日同天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以及吴镜运炸药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

1911年4月23日,起义组织者在两广总督署附近的越华街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总指挥部,赵声任总指挥(留守香港),黄兴任副总指挥。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4月27日(宣统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守南大门。黄兴连开三枪,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清朝部队人数众多,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由于实际起义以黄兴率部为主,黄兴为实际起义领导人。赵声、胡汉民二十九日率200选锋队员出发,三十日凌晨抵达广州城外,但是大势已去遂返回。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公共服务办公室获“广州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视频

广州市越秀区黄花岗街-正厅级“居委大叔” 21号正式上任 110316 今日一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