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耆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耆属

黄耆属(学名:Astragalus Linn.)是蝶形花科黄耆属植物。分布于北半球、南美洲及非洲,稀见于北美洲和大洋洲。

基本信息

  • 中文名;黄耆属
  • 拉丁学名; Astragalus Linn.
  • 别名; 紫云英属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蔷薇亚纲
  • 目;豆目
  • 科;蝶形花科(豆科)
  • 族;山羊豆族
  • 属;黄耆属
  • 分布区域;北半球、南美洲及非洲,稀见于北美洲和大洋洲
  • 命名者及年代; Linn.1753.

目录

1 形态特征

2 物种分类

3 分布范围

4 下级分类

5 该属研究

形态特征

草本,稀为小灌木或半灌木,通常具单毛或丁字毛,稀无毛。茎发达或短缩,稀无茎或不明显。羽状复叶,稀三出复叶或单叶;少数种叶柄和叶轴退化成硬刺;托叶与叶柄离生或贴生,相互离生或合生而与叶对生;小叶全缘,不具小托叶。总状花序或密集呈穗状、头状与伞形花序式,稀花单生,腋生或由根状茎(叶腋)发出;花紫红色、紫色、青紫色、淡黄色或白色;苞片通常小,膜质;小苞片极小或缺,稀大型;花萼管状或钟状,萼筒基部近偏斜,或在花期前后呈肿胀囊状,具5齿,包被或不包被荚果;花瓣近等长或翼瓣和龙骨辨较旗瓣短,下部常渐狭成瓣柄,旗瓣直立,卵形、长圆形或提琴形,翼瓣长圆形,全缘,极稀顶端2裂,瓣片基部具耳,龙骨瓣向内弯,近直立,先端钝,稀尖,一般上部粘合;雄蕊二体,极稀全体花丝由中上部向下合生为单体,均能育,花药同型;子房有或无子房柄,含多数或少数胚珠,花柱丝形,劲直或弯曲,极稀上部内侧有毛,柱头小,顶生,头形,无髯毛,稀具簇毛1)。

荚果形状多样,由线形至球形,一般肿胀,先端喙状,1室,有时因背缝隔膜侵入分为不完全假2室或假2室,有或无果颈(即果熟后的子房柄),开裂或不开裂,果瓣膜质、革质或软骨质;种子通常肾形,无种阜,珠柄丝形。

染色体基数通常x=8,11,12。

属模式种:西亚黄耆 A. chistianus Linn.

该属全世界共分11亚属,中国有8亚属。其中簇毛亚属 (Subgen. Pogonophace Bunge)主产中国,其余亚属各种均分布在中国及邻近国家。紫云英、糙叶黄耆,背扁黄耆、斜茎黄耆和草木樨状黄耆分布略广,少数为狭域分布。

分布范围

产于西亚和叙利亚。

约2000多种,中国有278种、2亚种和35变种2变型,南北各省区均产,但主要分布于中国西藏(喜马拉雅山区)、亚洲中部和东北等地。 [1]

下级分类

中文名;拉丁名

描述;

簇毛亚属

Subgen. Pogonophace Bunge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平铺。托叶分离或基部合生。花组成腋生的总状或呈头状的总状花序;总花梗发达,具苞片;有或无小苞;花萼钟状或管状;旗瓣多少圆形,瓣柄短;子房有柄,柱头具画笔状簇毛,有时簇毛下延至花柱上部内侧。荚果两侧扁至背腹扁。

黄耆亚属

Subgen. Phaca (Linn.) Bunge

多年生草木,极稀小灌木,植株各部被基部着生的毛。奇数羽状复叶;托叶离生或仅基部相互合生。花组成疏松或紧密的总状花序;花萼钟状、管状,稀管状钟状;柱头无毛。荚果果瓣膜质稀纸质,1室或假2室。

华黄耆亚属

Subgen. Astragalus

多为草本,稀小灌木,如为小灌木,叶必为偶数羽状复叶;茎明显短缩或几无茎;荚果瓣厚,革质。

密花亚属

Subgen. Hypoglottis Bunge

托叶与叶柄分离,稀联合,相互间至少在中部以下合生;花无梗或近无梗,稀明显具梗,组成密集的头状或穗状的总状花序,有时仅具数花。

脬萼亚属

Subgen. Calycophysa Bunge

花冠宿存,翼瓣和龙骨瓣基部多少与花丝鞘联合;花萼在花期后膨胀;荚果包被于花萼内。

一年生亚属

Subgen. Trimeniaeus Bunge

一年生、稀二年生草本,一次结实;根纤细,多不分歧;头状花序或疏生的总状花序。

裂萼亚属

Subgen. Cercidothrix Bunge

茎和叶被丁字毛。花萼在花期前后,既不膨大,也不包被荚果。

胀萼亚属

Subgen. Calycocystis Bunge

花萼在花期后即开始膨大呈膀胱状,并包被荚果。

该属研究

常朝阳、徐朗然、吴振海、黎斌对中国黄耆属植物旱生类群丁字毛类群进行修订的过程中,查阅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PE、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HNWP、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植物标本馆LZDI、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馆WUK的黄耆属标本.经过对一些现有标本(包括部分模式)的反复考订,以及对原始文献的详细研究,发现一些不同时期发表的类群存在同物异名现象,对这些类群进行了归并。

将吴玉虎发表的Astragalus dulanensisY.H.Wu作为变异黄耆(A.variabilis Bunge)的新异名;将Lipsky发表的A.heqingensis Liouf.和A.mongutensis Lipsky作为库萨棵黄耆(A.kuschakewicziB.Fedtsch.ex O.Fedtsch)的新异名;将傅坤俊发表昭陵黄耆(A.zhaolingicus K.T.Fu)作为乳白黄耆(A.galactites Pall.)的新异名;吴玉虎新种A.xiqingshanicus是根据采自青海河南县的主模式和采自青海门源县(吴玉虎7571)的副模式(郭本兆12234)两号标本发表的,曾被认为与华黄耆(A.chinensis)和亮黄(A.lucidus)相近。

经过对主模式标本的检查,发现其与傅坤俊发表的岷山黄耆(A.minshanensis)形态特征一致,分布区也连成一片,应为同一物种故归并;中宁黄耆(A.ochrias Bunge)是蒙古高原的老种,模式标本采自内蒙古乌拉山。该种分布于阿拉善和鄂尔多斯,曾被误定为其它类群(N.Ulaijchutag,2000).何善宝发表的A.transiliensisi Gontsch. var. microphyllus S.B.Ho与中宁黄耆其实为同一种植物,予以归并。[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