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珠子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珠子草,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黄珠子草的全草或根。也叫珍珠草、鱼骨草、日开夜闭(《南宁市药物志》),地珍珠、假芋(《广西药植名录》)。
- 中文学名 黄珠子草
- 拉丁学名 Phyllanthus virgatus Forst. f.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双子叶植物纲
- 科大戟科
- 属叶下珠属
- 分布区域 中国广东、广西等地
黄珠子草形态特征
黄珠子草为大戟科一年生草本,通常直立,高达60厘米;茎基部具窄棱,或有时主茎不明显;枝条通常自茎基部发出,上部扁平而具棱;全株无毛。叶片近革质,线状披针形、长圆形或狭椭圆形, 长5-25毫米,宽2-7毫米,顶端钝或急尖,有小尖头,基部圆而稍偏斜;几无叶柄;托叶 膜质,卵状三角形,长约1毫米,褐红色。 雄花2-4朵和1朵雌花同簇生于叶腋;雄花:直径约1毫米;花梗长约2毫米;萼片6,宽卵形或近圆形,长约0.5毫米;雄花3,花 丝分离,花药近球形;花粉粒圆球形,直径为23微米,具多合沟孔;花盘腺体6,长圆形;雌花:花梗长约5毫米;花萼深6裂,裂片卵状长圆形,长约1毫米,紫红色,外折,边缘稍膜质;花盘圆盘状,不分裂;子房圆球形,3室,具鳞片状凸起,花柱分离,2深裂几达基部,反卷。
蒴果扁球形,直径2-3毫米,紫红色,有鳞片状凸起;果梗丝状,长5-12毫米; 萼片宿存;种子小,长0.5 毫米,具细疣点。花期4-5月,果期6-11月。[1]
黄珠子草生长环境
黄珠子草生于田野湿润处
黄珠子草分布范围
黄珠子草主要价值
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
【性味归经】:①《南宁市药物志》: “甘苦。”②《广西中药志》: “甘,平。”入脾经。
【功用主治】:
《南宁市药物志》:"全草:消食,退翳。治疳积及疳积入眼。"
《广西药植名录》:"全草:补脾胃,治淋病,骨哽喉,小儿疳积。根:治乳房脓肿。"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或煎水熏洗。
黄珠子草使用价值
幼树生长迅速,是优良的速生造林树种;木材结构细致,是制作家具的良好用材。
下级物种
麦珠子 Alphitonia philippinensis Braid 常绿乔木,高达18米; 幼枝被锈色绒毛,小枝被细短柔毛。叶互生,厚纸质,卵状长椭圆形或卵状矩圆形,长7-13厘米,宽2.5-5厘米,顶端短渐尖或渐尖,稀锐尖,具小尖头,基部圆形或截形,全缘或波状,上面绿色,幼叶上面被锈色绒毛,后脱落,下面被灰白色棉毛,侧脉每边11-15条,上面下陷,下面凸起,具明显网脉;叶柄长0.9-1.5厘米,被密短柔毛。
聚伞花序组成腋生聚伞总状或聚伞圆锥花序,被锈色密绒毛,长2-5厘米,具长3-5毫米的总梗,花两性,5基数,花梗长1-2毫米;花萼5裂,萼片三角形,内面中部以上具凸起的中肋;花瓣匙形,具爪,与雄蕊等长;花盘厚,五边形;子房藏于花盘内,2-3室, 每室1胚珠,花柱2-3半裂。 蒴果状核果,球形,直径1-1.2 (1.4)厘米,成熟时黑色;中部以下为萼筒所包围,外果皮不规则开裂,内有2-3个木质化的分核,成熟时沿腹缝线开裂,每核具1种子;果梗长3-4毫米;种子红色,有光泽,具膜质假种皮,顶端开口。花期10-12月,果期翌年3-5月。
产于中国广东(海南岛)。生中海拔的丘陵或山地疏林中,或成大片纯林,喜光。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菲律宾。 幼树生长迅速,是优良的速生造林树种;木材结构细致,是制作家具的良好用材。[2]
[3] [ 原图连接][ 图片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