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泥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泥塘镇位于大方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地处大方、黔西、织金及百里杜鹃管理区(三县一区)结合部,北枕具有"世界大花园"之称的百里杜鹃风景区,南邻"古彝圣水"支嘎阿噜湖,素有大方"南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114.6平方公里,下辖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2.8万人。[1]

地理位置

黄泥塘镇位于大方县南部,距县城25公里,处于大方、黔西织金及百里杜鹃管理区(三县一区)结合部,北枕具有"世界大花园"之称的百里杜鹃花山,南邻"古彝圣水"支嘎阿噜湖,素有大方"南大门"之称。

地理风貌

这里交通便利,贵毕高等级公路、321国道清毕路段横贯全镇,黄(泥塘)普(底)公路连接着中外闻名的百里杜鹃、奇山异水的移山湖,黄(泥塘)织(金)公路可达接"天下第一洞"织金打鸡洞,在支嘎阿噜湖逆六冲河而行可达具有"喀斯特岩溶地貌百科全书"之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镇区人口集中、商贸发达、文化繁荣,是我县南片区经济、文化、商贸中心,截止到2008年底,实现财政收入820万元,镇可支配收入10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0元,人均占有粮食320公斤。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烤烟喜获丰收,估计社会产量达8万担,入库4.2万担,超额完成收购任务。黄泥塘镇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而且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人文景观:全镇森林覆盖达38%,以木本植物、灌木林为主,板栗、核桃、弥猴桃、柑橘果香味甜,上百万亩高山草坡适宜放牧养蓄;矿产资源煤炭、硫铁矿、石灰岩藏量大、品质优;人文自然景观有支嘎阿噜湖、西河大桥、乌溪大桥、五龙山庄、西河大峡谷、奢香古驿道、甘阴棠古树、大庙贞洁牌坊、幸福大庙、乌溪仙人桥、万人坟、二层岗岗哨、尖山营盘等。黄泥塘镇文化繁荣,民间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近几年每年都有考生考取清华等重点院校,民间爱好诗辞槛联之风盛行,农民画更是独俱特色,是全省有名的农民画之乡。

城镇建设

黄泥塘镇作为全区5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单位,于2000年经省国土资源厅审核,报请省人民政府同意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用土地方案,批准建设用地4.8153公顷,2001年由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作了《大方县黄泥塘镇2001年-2015年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自此,黄泥塘镇历届党委、政府把小城镇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战场,找准定位-打造示范精品、树立大方南大门形象,理清思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制定措施-以项目为支撑、扩大招商引资。在目标明确、思路清析、措施有力后,起决定因素的就是人、是人的智慧。黄泥塘镇能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条件,要感谢历届老领导们,他们在建设初期就很有远见地对清毕大道进行了规划,预留了30米宽大街的发展空间。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兴宏大道、兴康路的建成,相续修建了农贸市场、辣椒市场,使黄泥塘镇的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试验区"建设的步伐加快,镇区商贸条件难以适应大流通的需要,同时由于基础设施落后,镇区脏、乱、差现象较为严重,影响了社会各界人士到黄泥塘镇投资兴业的信心。为此,镇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和征求意见,决定按照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结构合理、具有高生活质量的现代工贸中心集镇的要求加快镇区改建步伐;按照"打开城门、拓展空间、打造典型、提高品位"的城镇建设思路,进一步树立经营城镇理念,走经营城镇的发展路子,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构筑大方、黔西、织金及百里杜鹃花区三县一区结合部中心城镇。在总体发展要求的大框架下,实行改造与扩建并举,从提高城镇品位入手,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高品位发展,把镇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形象做美。聘请了贵阳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对镇区进行高起点规划设计,镇区规划规模从1.2平方公里拓展到4.2平方公里,同时出台了《黄泥塘镇人民政府关于镇区规划建设管理的规定》,经镇人大主席团审议通过,报请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将进一步规范房屋修建中的土地审批、规划控制、报准修建等手续,完善城镇建设管理制度,使镇区的规划建设管理有章可循,确保黄泥塘镇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2]

发展历程

从2000年开始,镇区改建进行总体规划,2001年进行动员搬迁,实施改建。经过这几年的艰苦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1)完成兴宏大道、兴康大道一期和二期改建,其中:一期采取招商引资、借鸡生蛋的方式,投入资金计120万元,修建了长375米,宽18米的兴黄大道。通过对兴宏大道两侧土地的挂牌出售,不仅偿还了投资方的资金,还用结余资金完善了给排水、电力、电讯等公共基础设施;二期通过有偿开发的方式,引进开发商对兴康大道两侧的土地进行开发,新建商品房12800余平方米。(2)投资350万元,修建占地12000平方米的皱椒市场和1500平方米的仓库,是全区最大的专业辣椒市场。(3)总投资45万元,新建面积800平方米的农贸市场,解决了农副产品长期占道经营,阻塞道路交通的现象。(4)投资30余万元,分别在辣椒市场、农贸市场和政府大院修建了四个大型水冲式公厕,积大地方便了赶集和周边群众,也有效改善了环境卫生。(5)投资35万元,修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的客运站,解决客运车辆占道营运,争货拉客的无序现象。(6)与大方县自来水公司共同投资140万元,以距离镇区4公里的拉荒龙潭为水源,修建水厂,铺设管网,解决了镇区长期存在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又在县水利部门的支持下,投资260万元实施了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两个水厂的日供水量达到8000立方米以上,能够满足年黄泥塘镇未来十年的发展需要。(七)二00八年是毕节试验区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为了展示黄泥塘镇十六年来的发展成果,迎接试验区二十周年庆典,按照地委、行署的指示,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地、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75万元启动了美化靓化工程,对清毕大道进行了改造拓宽,共硬化路面640平方米,修建人行道2300平方米,安装路灯30杆,种植行道树360棵,街道两旁房屋靓化127间2119平方米,庭院硬化1286平方米。为了外接全区小城镇建设工作会议召开,黄泥塘镇作为会议的参观点,在地区建设部门和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70余万元,对收费站入口、兴宏大道、兴康大道等进行了改造,拓宽道路980平方米,铺设行道砖3200平方米,安装路灯66杆,补植行道树120余棵,并完善了5条主要街道的道路标识标牌。

发展规划

黄泥塘镇新一轮建设总体规划初稿已经完成,通过了县人民政府的评审,正在报请地委、行署审批。在未来的三年为一个时间段,我镇将严格按照新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继续坚持扩城区、兴工业、振商贸、扶农业、强文教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镇区改建步伐,以黄普路、黄织路为城镇发展的中轴线,撑大城镇支架,扩大镇区规模,为全镇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跃升平台。计划三年内投入资金3000万元拓建镇区,按照条件成熟、依法拆迁、有序安置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改造。其中:2010年重点推进镇区三期改建项目的建设,计划从清毕大道至冒沙井建设一条12米宽、1800米长的大街,连接清毕大道和黄普路,同时按照有关政策法规对供销社国有资产进行整合,修建一个占地8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对广场周边土地进行商业性开发。

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镇区规模明显扩大,包括社区和黄泥村的三个组,常驻人口从1992年成立建制镇时的260户500余人增加到1680户8200余人,城镇化率从不足5%提高到31%。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黄泥塘镇制定了抓好"四个结合",培育"四大产业",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新战备:⒈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特色经济。在小城镇建设中,黄泥塘镇党委、政府立足镇域经济特点,在巩固粮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重抓好农副产品的市场体系建设,确立了辣椒、中药、刺梨、畜禽四大支柱产业。各种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通过市场源源不断销往外地。随着场镇建设发展,基础设施和功能的日益完善,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镇区从事二、三产业。⒉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工业强镇。随着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乡镇企业逐步向场镇集中,逐渐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支撑力强的骨干支柱企业。⒊与商贸流通相结合,繁荣场镇经济。小城镇建设的良性发展,旺盛的人气有效地剌激了商贸流通。⒋与地方文化相结合,文经互促互进。场镇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发展,针对富裕起来的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更高需求,适时兴建文化中心等一批开放性的文化娱乐场所,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使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提高。同时,活跃的场镇文化集聚了旺盛的人气,带来了商贸流通的新发展。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黄泥塘镇小城镇建设已初具规模:有五条主要街道,一个专业辣椒市场,一个农贸市场,一个大牲畜交易市场,一个客运站,两个自来水厂,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配套,电讯畅通,宽带入户等公共基础设施比较齐全;二、三产业发展迅速,有两座小水电站,两个大型采石厂,三个砖厂,一百六十余家工商户,三十多家餐馆,二十余家旅店,汽修、加工、农机修理、家电维修等等一应具全。目前,黄泥塘镇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文化中心,构筑起了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梯度发展、渐次推进的小城镇体系。

翻开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跨越的必然阶段,只有经过城镇化的洗礼,人类社会才能步入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加文明和进步的现代工业社会,既然是必然的,我们就不能被动地等待和接受,而是要主动地去迎接和挑战。在黄泥塘镇小城镇建设中,我们始终做到经济、环境、建设三者齐抓并举,以小城镇为中心,合理确定小城镇的布局和规模,科学规划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格局,力求以规划来引导和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生产力的合理布局以及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合理配套,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以确保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小城镇建设在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

特色产业

刺梨、金秋梨、皱椒。

并有彝族、白族、苗族文化。

吱嘎阿鲁湖、干沟大桥、黄泥塘镇美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