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杯杜鵑(原變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黃杯杜鵑(原變種) |
中文名稱:黃杯杜鵑(原變種) 界:植物通 科中文名:杜鵑花科 科拉丁名:Ericaceae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
黃杯杜鵑(原變種),灌木,高約3米;幼枝嫩綠色,平滑無毛,老枝灰白色,樹皮有時層狀剝落。
信息
種中文名:黃杯杜鵑(原變種)
種拉丁名:Rhododendron wardii W. W. Smith var. wardii
國內分布: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3000---4 000米的山坡、雲杉及冷杉 林緣、灌木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德欽。
海 拔:3000-4000
中國植物志:57(2):074
亞組中文名:彎果杜鵑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Campylocarpa Sleumer
組中文名:常綠杜鵑組
組拉丁名:Sect.Ponticum G.Don
亞屬中文名:常綠杜鵑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Hymenanthes (Blume) K.Koch
屬中文名:杜鵑屬
屬拉丁名:Rhododendron
亞科中文名:杜鵑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RHODODENDROIDEAE Drude[1]
形態特徵
灌木,高約3米;幼枝嫩綠色,平滑無毛,老枝灰白色,樹皮有時層狀剝落。葉多密 生於枝端,革質,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厘米,寬3—4.5厘米,先端鈍 圓,有細尖頭,基部微心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或灰綠色, 中脈在上面平坦或有小 溝紋,在下面凸起,側脈9—13對,在兩面均微現;葉柄細瘦,長2—3厘米,無毛,上 面有溝槽。總狀傘形花序,有花5—8(--14)朵;總軸長5—15毫米,有短柄腺體;花 梗長2—4厘米,常被稀疏腺體;花萼大,5裂,萼片膜質,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8 (--12)毫米,寬3—5毫米,不等大,邊緣密生整齊的腺體;花冠杯狀,長3—4厘米, 直徑4—5厘米,鮮黃色,5裂,裂片近圓形, 長約1.5厘米,頂端有凹缺;雄蕊10,花 絲長1—1.8厘米,不等長,無毛;花葯卵圓形,長約2毫米,黃色;雌蕊長2—2.5厘 米;子房圓錐形,長5毫米,密被腺體,花柱長約1厘米,通體有腺體,柱頭膨大成頭 狀.蒴果圓柱狀,長2—2.5厘米,直徑7毫米,微彎曲,頂端漸尖成錐狀,被腺毛,花萼在果時常宿存,並長大成葉狀,長達1.2厘米。 花期6—7月,果期8—9月。[2]
產地分布
產四川西南部、雲南西北部,西藏東南部。生於3000---4 000米的山坡、雲杉及冷杉 林緣、灌木叢中.模式標本采自雲南德欽。
本種提示
本種與白碗杜鵑R.Souliei Franch.相近,但是本種的花梗較長,花萼較大,花冠成杯狀,黃色,蒴果有宿存的花萼包圍基部等, 可以區別; 與圓葉杜鵑R.William- sianum Rehd.Et Wils.亦相近,但是該種的花萼小,成盤狀,長僅1—2毫米,葉片近 於圓形等亦顯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