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黄姚古镇的传奇故事(余承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姚古镇的传奇故事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黄姚古镇的传奇故事》中国当代作家余承周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黄姚古镇的传奇故事

黄姚古镇是我一直神往的旅游圣地。在那里既有旖旎美丽的风光;又有以乐善好德而闻名于世的各种传奇故事在吸引着我们的兴趣。出于好奇与羡慕的目光。在2022年农历正月初六。我们一家6人,自驾车前往贺州市黄姚古镇。早上,只见骄嫩的太阳刚刚穿过奇山秀水峰,再照在古屋的墙体上时,我们几个人就走在黄姚古镇的弯弯小河边上了。此刻只见镇上早起的居民己经陆续来到古井旁边。他们有的在挑水,有的在小河边洗菜和洗衣服了。在古镇上的居民们:一天辛勤的工作就这样开始忙碌了起来。

沿着这条水河往前走,听老人讲起了古镇上的传奇故事。在这条小河上,河边共有五个古井。而每个井都有它的来历和故事

比如眼前这个古井又称“仙人井”,传说古镇上曾有一位老亚婆,照顾卧床的媳妇十余载不离不弃。她善良厚德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于是在七夕这天,七仙女降临井边施法,让井水有了神力。而亚婆担回井水让媳妇喝下,病魔竞然不治而愈。从此古镇上人们就把这口水井称为“仙人井”。古井之水被奉为善良之水”了。从此,人们把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定为“担水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到井边焚香担水,立誓行善积德,以祈福去病消灾。一千多年来,黄姚古镇上的人们就这样被善水滋养着。心怀善念,乐善好德。

“仙人井”的井水清澈甘甜,它不仅满足了黄姚人的日常生活,还滋养了黄姚人的善良品性。井水流入小溪,小溪再缓缓汇入姚江。穿古镇而过。黄姚古镇这座被溪流环绕被青山环抱的古镇,与江南水乡的古镇比起来,大有不同,它显得格外小巧秀气又幽雅宁静。被别人称呼为梦境家园’’这里水桥流水,青砖黛瓦,无不深藏着人们对家园的深深眷恋。

黄姚古镇位于广西贺州市,昭平县北部,漓江下游,南方特有的喀斯特地貌使黄姚古镇显得山青水秀,素有小桂林’’之称。宋代时,因为此地人家只有黄,姚两姓,故而得名黄姚’’明末清初,从广东南海高明鹤山等地,迁入大量客家人,使世居黄姚的姓氏达到30多个。也使黄姚古镇初具规模,形成九宫八卦阵’’式的街道建筑风格。人口发展到了清乾隆年间到民国时期是黄姚发展的高峰时期,人们并且家家经商,户户开店。从此手工业和加工业兴旺发达起起。在这条有着300多年的石板街上,留下了无数商旅印迹。现在我们走在姚江的石板街,也有人称这条街为鲤鱼街’’,这里面有个故事:在脚下有石板像鱼的形状,当地居民在做善事的时候有个习惯在姚江上放条生鱼,在黄姚的工匠修街的时候发现这里有一块石头很像鱼。不忍心把它凿掉,就把他保留了下来。这就相当于把这条鱼放生了。

黄姚人相信,善能聚人,德能聚财。留下了这条石鱼的鲤鱼街’’。曾是黄姚古镇最繁华的街道,千街万衔不如黄姚街’’,讲的就是当年盛景。那时黄姚古镇上商贾云集,商号林立,由于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汇聚交融,汉族与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在这里长期共存相处融洽,黄姚因此成为湘桂粤三省交会处的商贸重镇。

清雅的黄姚古镇在历史上远离了战乱烽火的侵扰,曾有过许多古老商业的辉煌和传奇。但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最让黄姚人铭记的还是那一个个人与人之间,有关于善德的溫暖故事。

数百年来,一代代黄姚人以言身教,传承了属于自己的善德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在黄姚古镇的新兴街上,有一座清幽的古宅,名为圣旨府’’,曾是清代一位读书人的故居。原来有个叫梁都的人,他的父母从小就叫他积德行善,长大以后做人们的模范榜样,后来光绪皇帝就表彰他的父母教子有方,并给他发了个圣旨。并高挂在大门口上。后人也叫他为圣旨府’’。清光绪年间,梁都任广西迁江县训导,辅佐知县处理教育方面的事务,任职期间,梁都经常走访少数民族聚居地和贫穷家庭,发现私塾里有很多有才华有抱负的学生,因为家庭贫穷无力升上县考取功名。于是,他把这些学生的名字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向县官谏言,多开一个班专门吸收这样的学生。可县官以为多开班就要多投资支出,不肯同意。但是梁都却不想放弃,于是就把自己的俸禄,俸银主动捐出来修建学堂,修建学堂的经费不够时,还把他父母办寿的银钱都拿出来了。当他父母知道后不但没有批评他,还鼓励他肯定他。说孩子你做了件好事。梁都的执着和坚持,最终感动了当地老百姓,大家纷纷捐款捐物支持他办学。于是一批壮族瑶族和苗族的学生,以及汉族贫民子弟得以从私塾升入县学读书。后来梁都热心办学的事迹被上表到了朝廷。光绪帝得知后深为感动,颁下圣旨,褒奖梁都父母善教家风,教子有方。皇帝给了他们家这么一块匾。给了一块金匾悬挂在大门口上,此后黄姚的百姓们就从中看到了一种力量,一种榜样。然后每家每户又都以他为榜样,教自己的孩子做善良的人,行善良的事。家教为善,黄姚人从小受到了善行善举的耳濡目染。在方圆不足四平方公里的黄姚古镇上,有珠江,姚江和兴宁河穿镇而过。形态而异的十五座石桥横跨河面连接两岸。这些桥不但造型美观,而且坚固实用。黄姚也因此被称为“石桥博物馆’’。形成了有山有水有桥,有桥有亭,有亭有联,有联有匾’’的独特风景和人文景观。这一座座石桥一个个亭台,都与黄姚人的善德有关。

在位于亭子溪上的一座平板石桥,据说就是有当地的几位寡妇捐款修建的。相传清代初期,在春夏之交,在姚江暴发洪水时。一位小贩从亭子溪涉水回家时,不慎失足坠落洪水被大水冲走了。闻讯赶来的妻儿痛不欲生,还好被镇上的几位寡妇劝住了才没有轻生。河边时有发生的人生悲剧,让这几个妇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其中一位提仪,姐妹一起捐款出钱为乡民们建一座石桥。而其他居民听到了也纷纷响应捐款修桥。然而在封建时代的寡妇们要修建一座桥谈何容易,有的变卖家产宝物,有的熬夜替人缝补洗衣服。把赚到的钱一文一文地凑在一起,历时三年才终于凑够了修桥银两。姐妹们悄悄地请来做工的人,又买来长石,在亭子上架起了这条三米多长的石桥。石桥连通了去昭平县的陆路,既方便了乡邻出行,又有效地过往经商的客贩子。后来当人们得知捐款建桥的是黄姚古镇上的几位寡妇时,无不交口称赞。于是人们就称这座桥为“寡妇桥”。清顺治年间,昭平知县陈定国来到黄姚被修桥的故事深深打动,可是当听到桥名唤作“寡母桥’’又觉不雅,于是题下枕漱”二字。取“枕流漱石′’之意。刻在桥北的石壁上。30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石桥上依然人来人往。成为古镇乐善好德之风的历史见证。

黄姚古镇现存有300多间明清老宅。现在走在古镇里,就好像穿越了时空,身边这间间老宅,不经意间,就会跟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在70多年前,在抗日的烽火岁月里,黄姚曾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希望。是很多爱国民主,文化界人士,和同胞的庇护所’’和大后方’’。据住在鲤鱼街的劳求强大叔,今年有77岁的老人家讲,他曾亲历过这样的一段往事:当时各地来黄姚避难的人难以计数,室内大街小巷挤满了人群,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大批民众从桂林疏散到了黄姚。国难当头,黄姚人以民族大义为重,接纳和善待着来此避难的同胞。黄姚当时有300多户人家,1000多人口。而被疏散到黄姚的民众有近1万人。但是黄姚人亳无怨言,家家是尽其所能,当时劳求強家也住进了3家人,有一天下午有一位全身瘫痪的瘦弱男子,被担架抬着送到了劳求强家。虽然当时家里已挤满了人,但父母还是决定再挤压一下安排一间,让这位瘫痪的弱者住上了。老父亲宁愿住在磨谷房的柴朵傍,自己一家人四口住在小小的磨坊里面。当时劳家并不知道这位担架上的男子就是著名的细菌科学家和科普作家高士其。当时和高土其一起到黄姚来的还有一大批文化界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土。其中有一代国画大师徐悲鸿,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等等都在黄姚居住。欧阳予倩是中国著名的戏剧艺术家,时任广西艺术馆馆长,与京剧大师梅兰芳并称“北欧南欧’′他领导的广西艺术馆在那一时期,搬进了黄姚古镇的吴家祠堂办公。虽然条件极其艰苦,但这些文化界人土和爱国民主人土,仍旧心系国家和民族。积极宣传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元旦,在黄姚的古戏台上,欧阳予倩带领广西艺术馆成员,举办了一台元旦文艺晚会。演出了铁蹄下的歌女’’和卢沟桥问答’′及“放下你的鞭子’’等著名剧目。这场文艺晚会给了人民群众很深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青年的爱国热情。从此黄姚有2千多热血青年踊跃报名参加抗日先锋队上战场。

而黄姚人的善良也感染着这些文化界的人士,当欧阳予倩和徐悲鸿及千家驹等人,得知黄姚群众有开办中学的强烈愿望后,立即成立筹备会,为黄姚创办了第一所中学和第一个图书馆

黄姚人无私接纳了近万名落难同胞,为他们在战乱中提供了一处温暖的庇护场所,而那些接受帮助的文化界人土,又为古镇人带去了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为当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个财富就是精神财富和历史财富。穿越历史时空,如今的黄姚人,依然把“崇德扬善’’视为信仰。以善德作为立世之本。

一个又一个乐善好德的故事在感动着来此观光的我们和游旅;今天我把黄姚古镇乐喜好德的故事,写给广大读者,当你们看到这些故事后,亲爱的读者?不知道你们会受到感动吗?[1]

作者简介

余承周,南宁铁路局集团公司,中国国家铁路集团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