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守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姓名 | 黄守谦 |
---|---|
别名 | 字式垣 |
出生年 | 1871 |
死亡年 | 1927 |
官宦经历 | 不详 |
参与团体 | 桃园吟社 |
黄守谦(1871~1927),字式垣,桃园中埔里人。
生平
幼入书房读书,文理学识蔚然可观。弱冠设塾授课,尤精通于诗学。日治后,入国语学校师范部就读,后任教于桃园公学校约二十年,再转任台北第三高女。黄氏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学通新旧,对地方教育贡献良多。曾主编《黄氏族谱》,为“桃园吟社”社员,亦喜参加诗社吟会。曾受佩绅章,为地方士绅。[1]
著作
黄氏投身教育数十年,目前所见诗作多发表于《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日日新报》及《台湾教育会杂志》,亦刊载于《栎社十周年大会击钵吟》、《南薰集》、《寿星集》、《开元寺征诗录》、《环镜楼唱和集》、《东宁击钵吟前后集》等。或抒怀写志、或感时忆旧,多与师友相关,由此或可勾勒黄氏交游网络,并一窥当时教育人事景象。[2]
七言律诗
菱塘即事(有序)
(菱塘一名潭底,在桃园厅树林区潭底庄[3]。塘产菱茨[4],环池皆田,每逢夏月,菱实成熟,红男绿女,泛舟采取,甚佳趣也。当地区长黄君纯青[5]、诗人李君硕卿[6]、王君名受兄弟[7]等,曾邀瀛桃两社[8]诸吟友,浮画舫[9],濯清波[10],共作采菱之游,爰草一律,以志不忘。)
百亩芳塘水倒天[11],菱花稻穗竞丰年。龟仑[12]水出磨明镜,莺石[13]峰联蕴碧泉。时物知机飞白鹤[14],烟波入望长青莲[15]。扁舟不共佳人采,自结薰风[16]诗酒缘。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20册。据诗中序言所云,作者与树林区长黄纯青、诗友李硕卿、王名受等人,至桃园厅树林区潭底庄一处菱塘泛舟采菱,特作此诗以为纪念。潭底,在树林火车站附近靠北边地区,日治时期原为湖沼地区,在排水工程尚未设立之前,潭底为一低地,遇雨便积水成湖,水面常满。相传乘小竹筏可通淡水溪。湖内菱角、茭白丛生,碧浮水面。本诗即描述菱塘风光,泛舟采菱之趣,在初夏和煦南风的吹拂下,显现文人之间诗酒聚会同游之乐。黄纯青担任树林区长时,曾编纂《树林区志》,将潭底列为台北市近郊名胜地,以其文所述对照本诗,则潭底风光更令人遐想,黄文云:“塘浅处,种菱及茭白,深处生蓤芡。叶披水面,小者如钱,大者如伞,萍杂其中,随风飘动。游鱼戏于下,水鸟鸣于上,每当夕阳西下,渔人乘桴发笋,山色与潭光相映,风景绝佳。”洵人间乐事。
【延伸阅读】
1. 王则修,〈游归园十景‧方沼采菱〉,《则修先生诗文集‧倚竹山房文稿》》。
2. 谢汝铨,〈莲房〉,《台湾日日新报》,瀛桃竹吟社课题,1920年9月27日,第四版。
七言绝句
元宵戏咏
鼓声响处笑声哗[17],夺得标归春兴赊[18]。隐隐灵机[19]相感触,文人韵事[20]有何加。(灯谜)
一把灯笼一体裁[21],群童戏舞笑颜开。制成物类开儿智[22],偃月刀光气壮哉[23]。(举纸灯)
【题解】
本组诗为七言绝句,收入《全台诗》第贰拾册。猜灯谜、提灯笼是中国元宵节的两大重要习俗。灯谜,别名射虎,多为文字谜,谜题与谜底皆与中国文字的形音义有关,这种文字游戏原为文人雅士的休闲娱乐之一,盛行于元宵节,后来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猜中便得到奖品,成为元宵节的重头戏。中国传统灯笼以喜气的色纸糊成,又称为纸灯、彩灯,主要用来妆点喜庆节日的气氛,元宵节小孩通常自行制作灯笼,大人则观赏花灯,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元宵节灯笼多半废物利用制成,小孩必须发挥巧思,善用物资,做成个人化取向的灯笼。本组诗描写到猜灯谜时的热闹场面,以及快速猜对的秘诀,必须有文学常识,也还要适时的灵感启发。其次,小孩自己制作灯笼,各有风格,是启蒙教育的最佳实务训练,也是培养小孩自信与气质的绝佳场域。
【延伸阅读】
1.林占梅〈元宵〉,《全台诗》第柒册。
2.蔡见先〈元宵〉,《全台诗》第拾参册。
3.蔡添福〈元宵灯〉,《全台诗》第拾玖册。
注释
- ↑ 黄希隆、黄守谦《镇平.黄氏族谱》(文质公派.黄贵立),收于《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族谱类》,台北: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89年;《台湾日日新报》,“本社通信员黄守谦氏逝”,1927年5月2日,夕刊第四版;《台湾日日新报》,“守谦氏将安窀穸”,1927年5月3日,夕刊第四版;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10卷3期,1959年9月,页78;《桃园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桃园市志》,桃园:桃园市公所,2005年。
- ↑ 张启丰 撰
- ↑ 潭底庄:清朝时期树林区的十四个庄界之一,今文林、保安、潭底、坡内、树人五里的范围。因地势比较低洼,故名。
- ↑ 菱茨:茨,音ㄘˊ。茨菰即慈姑,植物名,可作食用和药用。菱茨,菱角与茨菰。
- ↑ 黄君纯青:黄纯青(1875-1956),名炳南,幼名丙丁,字纯青,晚号晴园老人。台北树林人。幼从王作霖受业,年十二能作八股文。曾与刘克明等创组“咏霓诗社”。嗣又参加“瀛社”,创设“薇阁吟社”、“心社”,并首倡全国诗人大会。晚年于“晴园”读书种梅,拟撰编年谱、诗草、文存,其后仅成《晴园诗草》上卷,得七言绝句一三八首。日人据台后,创立树林造酒公司,所产红酒,闻名全台,家境日裕。遂为当局所重,历任桃园厅树林区长及台北州海山郡莺歌庄长三十三年,树林信用组合长及畜产组合长二十五年,台湾畜产协会理事十年,桃园水利组合评议员八年,台湾总督府评议会员十年,台湾新民报社顾问十一年,膺任公职多达一百馀项,并授佩绅章、叙勋彰功达三十六次之多。
- ↑ 李君硕卿:李灿煌,石鲸、硕卿、号秋麟、退婴,居于树林、基隆等地。除了以外,李氏参与桃园吟社、咏霓诗社、瀛东小社、瀛社等的活动。大正十三年(1924)时,李灿煌担任基隆草店尾街保粹书房教师,常利用星期一晚间,书房休课之时,集合门下学生,出题分笺吟咏,振兴文风,有时也邀请吟朋一起聚会。次年成立网珊吟社。李灿煌著有〈扶桑破浪吟草〉,以及刊行〈东台吟草〉。
- ↑ 王君名受:王名受、王名许兄弟,二人均为“瀛东小社”(瀛社成立后,原咏霓诗社成员另组之诗社)社员。生卒年不详。
- ↑ 瀛桃两社:指台湾诗社中的瀛社与桃社。
- ↑ 画舫:装饰华美的游船。
- ↑ 濯清波:濯,音ㄓㄨㄛˊ,洗涤。清波,清澈的水流。
- ↑ 百亩芳塘水倒天:天空倒映在百亩大的菱花池塘上。
- ↑ 龟仑:应是指桃园市“南崁四社”其一的龟仑社,即今龟山区枫树、新路、龟山、大同等里,清代时期,台湾平埔族之一龟仑族即分布于此。今有龟仑岭古道,是位于北台湾的一条古道。
- ↑ 莺石:台湾北部地区以鸟状山形,或山头巨岩取名的地方,指台北莺歌镇的莺歌石。
- ↑ 时物知机白鹤:作者注:“指王君名受率先○学问。”知机,及鸥鸟知机之典,见《列子.卷第二.黄帝篇》。此喻王名受如知机鸥鸟,自甘恬淡,与世无争。
- ↑ 青莲:作者注:“指李君硕卿。”此喻李硕卿诗才如诗人李白。
- ↑ 薰风:指初夏时和暖的东南风。
- ↑ 鼓声响处笑声哗:鼓声,灯谜大会中设司鼓一人,答对者予以击鼓三声,答错者予以锣声一响。哗,音ㄏㄨㄚˊ,大声喧闹、吵杂。意谓猜灯谜时答对者受到众人齐声叫好喝采。
- ↑ 夺得标归春兴赊:标,授给竞赛中优胜者的奖励品。赊,音ㄕㄜ,奢侈的行为,同“奢”。意谓猜对中大奖的人,喜悦到回家的路上都是雀跃不已的。
- ↑ 隐隐灵机:隐隐,不清楚、不明显的样子。灵机,突来的巧思。意谓猜谜时靠的是灵光闪现,才能快速猜到谜底,夺得大奖。
- ↑ 韵事:雅致的事。意谓猜谜必须对文人雅士的风流韵事有所留意,才能在文字谜题上,连结到最正确的线索,以得出正确解答。
- ↑ 体裁:原指作品的布局、架构,此指灯笼的设计、样式。意谓每个小孩自己做出来的灯笼都不一样,各有特色。
- ↑ 制成物类开儿智:物类,各式各样的物品。意谓因为自行手作灯笼,每个人的巧思不同,物资不同,有的是纸糊,有的利用空罐子,考验著每个小孩的创造力,成为教育的最佳场域。
- ↑ 偃月刀光气壮哉:偃月刀,原指半月形的刀,此谓将灯笼作成青龙偃月刀的样式。意谓每个小孩的灯笼造型争奇斗艳,拿在手上炫耀游戏,气势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