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麻斑鸭
原圖鏈接  

麻斑鸭(学名:Anas melleri) [1]属鸭科鸭属中型游禽。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甲壳动物

目录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麻斑鸭
  • 拉丁学名:Meller’s Duck
  • 别称:梅勒鸭
  • 界:动物界
  • 门:脊索动物门
  •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 纲:鸟纲
  • 亚纲:今鸟亚纲
  • 目:雁形目
  • 科:鸭科
  • 属:鸭属
  • 拉丁学名:Anas melleri
  • 命名时间:P.L. Sclater, 1865

外形特征

麻斑鸭身长55 – 68 cm,是一种全身深褐色羽毛的大鸭,布满浅棕色斑点。该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具深绿色翼镜,双翼的羽尖有白色镶边,在飞行时翼底面可以看到白色羽毛,这与黑褐的身体形成明显的对比。它鸭嘴是蓝灰色,眼睛是深褐色,脚蹼橙褐色。雄鸭稍大于雌鸭,雌鸭的羽毛尖是浅黄色。

分布范围

麻斑鸭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曾经遍布全岛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但由于马达加斯加中部高原毁林严重,使该物种越来越局限在岛的东部。大约在1850年,该物种曾经引进于毛里求斯,但在引进的岛上几乎绝迹。

生活习性

麻斑鸭栖息于淡水湖泊,河流,小溪,沼泽,经常出没于海拔2000米的森林地区和马达加斯加最大的湖泊阿劳特拉湖(Lake Alaotra)。通常成对或组成11到56只鸭的小群活动,在喂食时也会形成较大的集群达到400只。它们主要取食淡水栖息地的食物,包括水生植被,种子和无脊椎动物,特别是软体动物。

生长繁殖

麻斑鸭的繁殖期是每年的4月至9月,雌鸭单独建巢,每次产5至11枚白色的卵,孵化期为26至28天,尽管雄鸭不参与筑巢或孵化,它在此期间仍然接近巢穴担任保护工作,以防其他同类入侵。刚孵化的小鸭在11周后开始独立生活。人工饲养的麻斑鸭有10至15年的寿命。

物种区别

种类
马达加斯加岛上有2种鸭属的水鸭马岛鸭(Anas bernieri)和麻斑鸭(Anas melleri),中文俗名都称马岛麻斑鸭

区别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雄鸭身上的翼镜颜色不同,马岛鸭的翼镜是白色,而麻斑鸭是宝石绿色,在马岛的分布区域也不同,马岛鸭位于该岛的西北岸,麻斑鸭位于该岛的东岸。

保护等级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濒危(EN)。 麻斑鸭在马达加斯加至少有7块保护区,当地采取了一些法律来控制对这一物种的狩猎。但是,这些法律往往得不到执行,而且这种濒危鸟类被偷猎一直在继续。在泽西岛,那里有150名幼鸭已经人工饲养成功。为保障该物种不在野外灭绝,还要进行广泛的研究,获得宝贵的资料。制订野生种群保护计划,修改完善狩猎法规和执法力度,将筑巢纳入保护区的发展,确保麻斑鸭在野外生存。


參考文獻

  1. 麻斑鸭. 百度百科. 200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