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鹿港金門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鹿港金門館
圖片來自彰化縣鹿港鎮公所

鹿港金門館位於臺灣彰化縣鹿港鎮龍山里金門街54號,是清代的班兵伙館,同時供奉分香自金門東門內校場觀德堂的蘇府王爺,於民國八十九年(西元2000年)10月25日公告為古蹟。該建築原為許樂三的宅邸,此宅在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時薄賣原名為<浯江館>,後來最晚在清末時改名稱為<金門館>。

金門館所在地區,原是水師汛與理番同知署等官兵居住區,所形成的街廓型聚落與附近並無血緣淵源,類似現在的眷村。除了鹿港有金門館外,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與安平(今臺南市安平區)均設有金門館。

歷史

鹿港金門館原稱為「浯江館」[1] ,本為仕紳許樂三的宅邸,在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前已存在。〈重建浯江館碑記〉用「宇」來稱呼其宅邸,其宅邸曾作為福康安辦公之衙署,由此可知其宅邸具有相當的規模。

清乾隆五十二年(西元1787年)福康安率大軍自鹿港登陸處理林爽文事件以及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安平水師左營遊擊一員移駐鹿港後,鹿港增加了來自金門的兵丁,漸有建館並奉祀其神祇蘇王爺之需要。

清嘉慶十年(西元1805年)許樂三遺命其子將住居薄賣改名為浯江館,並非只有金門人士可在此休憩,〈重建浯江館碑記〉便提到「故凡官兵斯鎮及弁丁輿夫、彼都人士,無不憩息其間」。

道光十一年(西元1831年)時,鹿港遊擊溫兆鳳發起重建,由繼任的劉光彩於清道光十二年(西元1832年)二月動工,清道光十四年(西元1834年)四月落成。

此次重建工程有劉光彩的〈重建浯江館碑記〉為記錄,且附有捐題碑。由碑文之記載可發現,當時捐款贊助的將兵全是水師,範圍遍及今天的臺南、澎湖、鹿港、萬華(艋舺)、淡水(滬尾),絕大部分並非金門人,故學者卓克華認為金門館雖冠以「浯江」或「金門」二字,其實不只是金門會館而是水師會館水師伙館

此次金門館的重建,是因為棟宇摧殘,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解決班兵運配的問題,使金門館可以作為班兵在等候船隻的短期居留的場所。這次的重建,大致奠定今日的廟宇原貌。

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再次重修,受到清道光二十八年(西元1848年)彰化地震影響之故。日治時期於日本明治41年(西元1908年)局部重修。

二次大戰結束初期,金門館的信徒侷限在龍山寺附近的30多戶人家。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一度重修,且當時的金門縣長郝成璞贈「宏揚先緒」匾。三年後(西元1975年)管理人卓神保發起重修,修復正殿、廟房、前殿等處。

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6月再次重修並在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9月1日舉行安座大典,期間金門館組成奠安香火隊回到祖廟金門新頭伍德宮祭拜。

建築

金門館為兩進三開間的建築,坐北朝南,與其他寺廟朝向河口的布局不同。金門館與一般寺廟不同,在三川殿與正殿兩側皆設有房室,供班兵移防候船暫居。

參考文獻

  1. 金門館,彰化縣鹿港鎮公所,2017-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