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盐田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盐田梓

图片来自discoverhongkong

盐田梓(Yim Tin Tze),亦作盐田仔(Yim Tin Tsai),是位于香港新界西贡海岛屿,岛上有盐田梓村(Yim Tin Tsai Village,官方记录名称为盐田仔村)。由于盐田梓村全村村民均信奉天主教,因而有“教友村”之称,也被喻为天主教在香港的发源地之一。盐田梓原为渔村,岛上设有盐田,而居民从事晒盐工作为主;自1998年起,全岛已经没有人居住。

盐田仔的名称由来主要有两个说法:一、岛上设有盐田,而岛上的村民昔日以晒盐为生,因而得名;二、陈孟德夫妇从盐田村迁至该小岛时,称为“盐田梓”;“梓”指乡里,有不忘故乡之意。及后邻近村民把客家话的“梓”字听错为广东话的“仔”字,因而又称为“盐田仔”。

历史

约于1700年代,居住在广东省深圳观澜的陈孟德夫妇迁居至沙头角东北宝安县的盐田村,然后由盐田迁移至该地设田晒盐为生,因而被移为“盐田仔”,当时全村约有500人,全盛时期有1200多人居住。

1841年,教宗额我略十六世委派传教士到香港传教,部分传教士在盐田仔传教,因而成为天主教在香港的主要发源地之一。1866年,陈氏家族有30人领受圣洗加入天主教外,并捐出土地予天主教以作兴建小教堂及学校,同时也以圣若瑟作为盐田梓的主保圣人;盐田梓全岛居民于1875年全部领受圣洗,因而有“教友村”称号。盐田梓圣若瑟堂于1890年兴建及其落成除了取代小教堂外,也成为盐田梓的地标。

1990年代,盐田梓最后一户迁离;盐田梓被荒废近10年后的2004年开始有人复修盐田梓及圣若瑟堂,两年后,更有曾居于盐田梓的村民重返盐田梓居住;现时,大多盐田梓的村民已全部搬出盐田梓,迁居外国或香港市区谋生;但居于欧洲美洲等地的原村民均因同共先祖及信仰而借圣若瑟劳工主保瞻礼而聚首盐田梓。

2010年5月16日,原籍盐田梓的天主教香港教区陈志明副主教香港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把有关盐田梓历史和传教史的书籍、有关“文化遗产保护优良奖”参展作品、天主教教区手册等资料放进圣福若瑟像及圣母像下的时间囊内,以庆祝圣若瑟堂建堂120周年。

2013年3月17日,荒废百多年的盐田梓村盐田正式进行复修工程[1],预计于同年九月完成,完工后预计可以接待约三百名游客。

2014年1月,在香港政府决定将原来开放营办私营大学的粉岭皇后山军营旧址土地兴建公屋后,天主教修会耶稣会考虑在盐田仔建立私立大学,计划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数学等科目,首年收生300至500人,在2016年开学[2],惟至2015年耶稣会宣布搁置在香港建立私营大学的计划。

2019年,旅游事务署举办为期3年的“盐田梓艺术节”,由文化葫芦策展。

地理

盐田梓面积少于1平方公里,距离西贡市约3公里。岛屿位于香港西贡区西贡海,在滘西洲北面,建有一条玉带桥与滘西洲相连。在盐田仔的海岸则有一些红树林

岛内设施

  • 澄波书院;位于圣若瑟主教座堂之侧,是为盐田梓村内唯一一所学校;学院建于1846年,办学至1997年。澄波书院的一个校舍现时被改建为盐田梓村文物陈列室,展出农业、工业、日常生活及课室四个部分;而另一个校舍则成为天主教传教历史展览室。
  • 露绮莎渡假营Louisa Landale Campsite);位于盐田梓250地段139号,现为香港女童军总会的野外活动营地设施,设有烧烤场等设施。
  • 乡谊茶座:位于盐田梓码头附近,售卖茶粿等各种小吃。其中以斑兰叶西米糕,和四色茶粿、包括艾草茶粿、紫薯红豆茶粿、斑兰茶粿及鸡屎藤。

参考文献

  1. 盐田仔动土礼 (Video). YouTube. 2013-05-22 [2013-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3). 
  2. 耶稣会盐田梓洽购地建私大. [2014-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