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冠卷瓣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鹳冠卷瓣兰 |
中文学名 鹳冠卷瓣兰 拉丁学名 Buibophyllum setaceum 别称 鹳冠兰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单子叶植物纲 科 兰科 亚科 兰亚科 族 树兰族 属 石豆兰属 分布区域 台湾 |
鹳冠卷瓣兰(学名:Bulbophyllum setaceum T. P. Lin):假鳞茎聚生或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约1厘米,卵球形至长圆柱形,顶生1枚叶。叶厚革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花葶绿色,直立,长14-16厘米,伞形花序具12-16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花黄色带棕色;花瓣斜椭圆形,长3毫米,宽2毫米,先端稍锐尖,边缘具长毛,具5条红棕色的脉;唇瓣舌状,向外下弯,长2.5毫米,橘红色,先端绿色、钝尖,基部具凹槽,具2条龙骨状的脊。花期3-5月。 产中国台湾(苗栗、台中、宜台)。
生于海拔1500-24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此花有栽培,具有较高的园艺价值。
形态特征
假鳞茎聚生或在根状茎上彼此相距约1厘米,卵球形至长圆柱形,长1—1.3厘米, 粗5—10毫米,表面稍皱曲,顶生1枚叶。叶厚革质,椭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3— 4厘米,宽1.2—2毫米,先端钝并且稍凹人。花葶绿色,直立,长14—16厘米,伞形 花序具12—16朵花;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花梗和子房长11毫米;花黄色 带棕色;中萼片卵形,凹的,长5.5毫米,宽3毫米,先端短尾状、褐绿色,边缘具黄 白色长毛,具锈褐色脉纹;侧萼片披针形,长约3.4厘米,宽2毫米,黄绿色,先端褐 色、渐狭为线形,基部微红,基部以上两侧边缘疏生短毛,两侧萼片上侧边缘内卷,在 中部以下的上下侧边缘分别彼此粘合;花瓣斜椭圆形,长3毫米,宽2毫米,先端稍锐 尖,边缘具长毛,具5条红棕色的脉;唇瓣舌状,向外下弯,长2.5毫米,橘红色,先 端绿色、钝尖,基部具凹槽,具2条龙骨状的脊;蕊柱长1.5毫米,蕊柱齿短钻状,药 帽前缘撕裂状。 花期3—5月。[1]
产地分布
产台湾(苗栗、台中、宜台)。生于海拔1 500—2 40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
本种提示
我们没有看到本种的标本,上面的描述是译自原始文献记载口应绍舜(1990)报道产于台湾的台东石豆兰Bulbophyllum taitungianum S.S.Ying(C01.111,Indig.Orch.Taiwan.2:111,421)我们没有看到标本.,从他的一般描述来 看,近似于本种,但由于缺乏详细的描述,很难比较和确定其位置,尚待进一步研究。[2]
石豆兰属介绍
描 述:Bulbophyllum Thouars 石豆兰属,兰科,近1000种,分布于热带,我国有36种,产南部。附生兰;假鳞茎生于细长的根状茎上,顶端具1叶,极罕2叶;花葶从假鳞茎底部或两假鳞茎之间的根状茎上抽出,通常具头状花序、总状花序或伞形花序,罕有减退为单花;3枚萼片相似,侧萼片基部宽阔并与蕊柱足合生,但其内缘不粘合;唇瓣小,肉质,铰链般地着生于蕊柱足,活动,不裂;蕊往短,常有明显的翅,翅向顶端延伸成一对芒状或齿状附属物,高出于花药之上;蕊柱足明显,花粉块4,多少成2对,蜡质,一般无附属物,罕有具粘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