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鹬(鸻形目鸟类)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鹬(鸻形目鸟类)

来自网络的图片

鹬(yù),为水滨鸟类,全世界共有218种,中国有77种。为中小型涉禽,是涉禽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一类。他们的嘴有长有短,形态各异。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或混群活动于湖泊,沼泽,沙洲和沙滩等地.具有较强的迁移飞行能力,是世界各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基本信息

中文名;鹬拉丁

学名;Scolopacidae sp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纲鸟纲

亚   纲;今鸟亚纲(新鸟亚纲)Neornithes目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分布区;域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外文名;snipe

形态特征

水滨鸟类,体中小型,羽毛多灰、褐而不艳丽。头形多浑圆,喙形多变,长短不一,但大都细长,上下嘴端近于平齐、无钩(彩鹬嘴端稍曲),嘴短者嘴端多有隆端,长嘴者形直或向上、向下弯曲,有的嘴端稍柔软。翼尖而细长,均善飞,初级飞羽11枚(第一枚为退化飞羽),第四、五枚次级飞羽间断排列。尾短圆,尾羽大多为12枚。脚长,胫下段裸出,四趾者后趾多细小而高位,不能与前趾对握,站立时大多后趾不着地(彩鹬科、瓣蹼鹬科除外)。有些种类仅三趾,缺后趾。趾间具半蹼或无蹼,个别为瓣蹼(善游泳)。爪细小。大都两性羽色相似(彩鹬科、瓣蹼鹬科除外)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水边、沼泽地、开阔地带。多数地面营巢,雏为早成鸟。食昆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鱼、蛙等,也吃种子、浆果、细根等。绝大部分为迁徙鸟类。

繁殖方式

大都两性孵卵和育雏(彩鹬科、瓣蹼鹬科除外)。

彩鹬,婚配为,一妻多夫制,所以雌鸟色彩更为鲜亮,彩鹬平时一般不叫,但在繁殖期,雌鸟会发出求偶声,叫声深沉而婉转,求偶炫耀时,雌鸟主动靠近雄鸟,双翅处于垂直状态,快速摆动,发出,啪啪,的声音后再平展双翅,快速摆动并单脚跳跃。雄鹬鸟负责孵蛋,遇到天敌时,雄彩鹬会剧烈甩动尾巴警告雏鸟赶快躲到它的腹下,用自己的身体保护雏鸟。

物种分类

关于鹬类的分科还存有争议,按普遍采用的分类方法,有彩鹬科、蛎鹬科、鹬科、反嘴鹬科、瓣蹼鹬科。 彩鹬科

上体斑纹和色彩在鹬类中是比较鲜艳的,故名彩鹬。嘴细长,端部略向下弯曲且稍膨胀,上下喙均较尖,嘴端光滑无小凹窝。鼻沟延伸几达嘴端。颈短,翼宽(次级飞羽较长),翼缘向外 突出。尾短,尾羽14枚。跗跖前后缘皆被盾鳞,趾间无蹼,后趾发达而高位。雌大于雄,且羽色更为艳丽,幼鸟羽色似雄鸟。尾脂腺被冉羽。盲肠发达。有性反转现象。 本科两种,我国产一种,即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分布于辽宁以南的季风区,在长江以南越冬。 蛎鹬科

嘴长,尖端侧扁而略平。跗跖被网状鳞,足仅具前3趾,趾底皮肤向两侧扩张,中、外趾间有半蹼。翼尖形,第一枚初级飞羽最长。栖息于海岸沙地,直线飞翔,鸣声噪杂,单个或小群体觅食牡蛎和其他贝类、沙蚕等。窝卵2-3枚,两性孵卵和育雏。本科共7种,我国一种,即蛎鹬(海喜鹊)(Haematopus ostralegus),体羽黑白对比分明,嘴角均红色,善游泳和潜水,在我国东北繁殖,在我国华南和印度越冬。 鹬科

体羽暗淡而富有条纹。嘴细长,大多数形直,有的翘曲或拱曲。嘴端多为革质所包覆,钝而不尖。颈较长。跗跖前后缘常被盾状鳞,趾基微蹼或无蹼,个别种类缺后趾。羽色两性相似。

栖息于海岸、沼泽、河川等地,迁徙时成群沿海岸飞行。吃各种小型动物。选草丛中凹处为巢(严格说没有真正的巢),窝卵数2-4枚,黄或橄榄色,具黑或褐斑。 本科共76种,我国45种。常见的如青脚鹬(Tringa nebularia)。

反嘴鹬科

嘴细长(长于50mm),直或向上、向下弯曲。腿中等长乃至甚长,跗跖前后皆被网鳞,后趾退化或缺失,前趾基有微蹼,但反嘴鹬有较发达的蹼。体色有显著地大块黑斑,与灰、白色部分成鲜明对比,无细斑纹。群居,有的善游泳,结群繁殖,巢是在沙或泥中的一个浅窝,有的衬以鹅卵石或草,有的是树枝筑成的高台。窝卵数2-5枚(通常4枚)。北部种类迁徙。

本科共13种,我国有3种,如黑翅长脚鹬(Himantopus himantopus)。

瓣蹼鹬科

体小型。喙中等或长,细而较软。翼尖长,尾中等长。跗跖稍侧扁,被盾鳞,前三趾具瓣蹼。繁殖羽有橙色或红色斑块。配偶制可能是一雌多雄,雄性较小。

水栖,游泳轻快,灵活,常绕小圈快速游泳,在近水的开阔地用草筑成结实的巢。窝卵数多为4枚,橄榄黄色具深浓的褐或黑色斑块和条纹。雄鸟孵卵和育雏,有的雌鸟协助育雏。雏绒羽浅褐色,具浅灰和黑色条纹和点斑。非繁殖季节集群在海上生活。 本科共三种,我国2种,如红颈瓣蹼鹬。

濒危鹬属

勺嘴鹬 全球极危鸟类。估计其种群数量为360到600只。勺嘴鹬在中国沿海各省级行政区均有分布。其在我国生存面临很多威胁,如,滩涂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非法捕猎,环境污染等。

黑尾塍鹬

中型涉禽,繁殖于欧洲西部和北部亚洲西部和北部。单独或结小群活动繁殖期为每年五到七月。孵化期为24天,以前黑尾塍鹬在我国有一定数量,但在不断减少。

中杓鹬

中型涉禽,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北美洲北部,我国台湾及华南地区反,繁殖于北极冻原森林带和泰加森林地带。每窝产卵三到五枚,孵化期为24天,中杓鹬数量在我国也在不断减少。

小青脚鹬

小型涉禽,繁殖于俄罗斯东部,在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运动,迁徙时经过我国江苏,上海,福建,海南,香港和台湾等地。繁殖期为每年六到八月。小青脚鹬在全世界仅不足1000只,我国仅发现过50只左右。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保护现状

在20世纪末,中国的鸻鹬类多被纳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约45种)和“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约40种)之中。黄颊麦鸡、小青脚鹬、林沙锥和勺嘴鹬等被“国际鸟盟”定为全球濒危物种;红腰杓鹬(大杓鹬)和半蹼鹬等被定为近危种(BirdLife In-ternational,2000,2001)。而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1988)的有铜翅水雉、小杓鹬、小青脚鹬、灰燕鸻等。鸻鹬类是湿地质量的指示物种,还是一些昆虫的天敌。过去曾被作为主要的狩猎动物,因此具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价值。[1]

参考文献

  1. 鹬(鸻形目鸟类),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