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凤山新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凤山新城
图片来自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凤山县城自林爽文事件后,于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迁至下埤头街(现今高雄市凤山区),为与左营区凤山县旧城加以区别,遂称之为凤山县新城

凤山县新城原有城门六座、炮台六座、土墙及莿竹二重城墙、护城河。经历岁月摧残,只馀城门一座、炮台三座,均列为凤山县城残迹,为市定古迹[1]

特色

县城城池本应只有东、西、南、北四门,凤山县新城另增建外北门小东门(或称东便门),共六座城门。

凤山县新城的炮台为独立式炮台,有别于凤山县旧城台北府城的附属式炮台。

县城形状像靴子(或称为心形、元宝形),为台湾中式城池中极为罕见。

历史

  • 清乾隆53年(西元1788年)迁于下埤头街。
  • 清嘉庆9年(西元1804年)兴建四方共六座的城门。
  • 清道光17年(西元1837年)正月,曹谨奉命担任凤山县知县,大规模实施水圳兴筑工程,即为曹公圳。
  • 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曹谨在六座城门上增建城楼,于四隅筑建炮台六座,并外濬环城濠堑再注入曹公圳圳水而成为护城河,使得新城的防御能力大大提升。在曹谨积极的建设下,新城更为坚固。
  • 清咸丰4年(西元1854年)修筑土墙。
  • 日本明治36年(西元1903年),扩建凤山街到苓雅寮道路而拆毁西门。
  • 日本明治40年(西元1907年),南部铁道系统从打狗向东延长至九曲堂,凤山也设置停车场,随新道路的需求而局部拆毁北面的土墙和刺竹围篱。
  • 日本昭和3年(西元1928年),地方政府以改善公共卫生为由,将清代县城既有土墙和两万多株的刺竹加以铲除,进行今日中山路和光远路的取直工程。

清代凤山新城仅馀留部分残迹,包括:东便门、平成炮台、训风炮台、澄澜炮台等。

  • 东便门门外的东福桥于民国90年(西元2001年)潭美台风来袭倒塌,二座桥墩已移至岸上保存。

城门

  • 外北门又称<郡南第一关>,位于中正路与协和路交叉口北侧,于外濠沟南侧之头隙地。外濠沟是连接柴头埤赤山顶圳之圳道,为外护城河。清代建有外濠桥,通往台南府城、左营旧城要道。于日治时期被拆除。城门横额题有“郡南第一关”,落款于清道光17年(西元1837年),现存于高雄市立历史博物馆及旧城。
  • 北门又称<平朔门>,位于中正路上,中正路与光复路交叉口南侧,在凤山教会大门前北方。外侧为内濠沟(护城河),清代建有内濠桥(亦称内北门桥)。出北门后,为商贾汇集的外北门街,经过外北门,可通往台南府城。于日治时期被拆除
  • 大东门又称朝阳门,位于龙山寺西侧之中山路上。东门溪在清代可行船,通航至打狗港,东门与东门溪之空地为码头,故在清代东门外未建桥梁。于日治时期被拆除。内面横额题有“东门”,落款于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现存于曹公庙外之碑林。

为凤山县新城唯一留存的城门,东福桥亦保存至今。因凤山溪整治,东便门地基现在位于凤山溪上。

横额落款于清道光19年(西元1839年),原始形式不明,今日样貌乃于民国95年(西元2006年)参考大东门旧照所修复。

  • 西门又称<景华门>,位于光远路上,中山西路与光远路路口西侧。西门内侧为清代永安街,外侧为内沟(护城河),清代建有西门桥,可通往打狗。现址是捷运橘线之凤山站站体。于日治时期被拆除。
  • 南门又称<安化门>,位于立志路上,五甲一路与立志路交叉口东侧。南门外侧为内濠沟,清代建南门桥,通往前镇、草衙要道。于日治时期被拆除。

炮台

凤山新城原设有六座炮台,东北隅及西南隅各一,东南隅及西北隅各二,现今仅存东南隅的训风炮台,西北隅的澄澜炮台与平成炮台三座。三座炮台皆设在城墙转角或转弯处,形势险要,形制皆异,推测系因地制宜,相度形势所建。依次为弧形、八角形及长方形。

  • 平成炮台位于曹公庙后方,属县城西北隅,炮台呈长方形,外侧为护城濠。内濠沟原从光复路以西南方向,流经农田水利会北侧之水利地,经过平成炮台再往南流。内濠沟于日本昭和5年(西元1930年)改道,原光复路之内濠沟被填平。

横额落款于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于民国88年(西元1999年)整修完成,保存最为完整。

  • 澄澜炮台

位于凤山国小西南侧角落,属县城西南隅,炮台外侧为内濠沟(护城河),沿护城河而建,方位朝西,炮台呈八角形。 横额落款于清道光17年(西元1837年),两侧留有小段土墙;于民国88年(1999年)整修完成。炮台南侧之内濠沟于民国72年(西元1983年)开辟县立体育场时,改为下水道箱涵。

  • 训风炮台属县城东南隅,临凤山溪及南侧城濠汇流处,守卫凤山溪前镇河出海口之要冲。方位朝东南,呈不规则长弧形。现有训风炮台于民国88年(西元1999年)修护。
  • 迎恩炮台已拆除,横额落款于清道光18年(西元1838年),现存于曹公庙外之碑林。

参考文献

  1. 凤山县城残迹.文化部文化资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