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鳞毛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鳞毛蕨

中文名称:鳞毛蕨

界亚门:植物界、真蕨亚门

门纲:蕨类植物门、薄囊蕨纲

目科:水龙骨目、鳞毛蕨科

属种:鳞毛蕨属、鳞毛蕨种

鳞毛蕨属是水龙骨目鳞毛蕨科的一个世界性大属。根状茎粗短,直立,叶聚生顶部,呈放射状,通常遍体被大小、形状不同的棕色至黑色的鳞片。叶片多回羽裂。孢子囊群生小脉背部,具圆肾形的囊群盖。全属约400种,中国近200种,为该属的分布中心。广布于东北和河北东北部;朝鲜及日本也有,山东青岛黄岛区小峄山居多。其根茎含绵马素,为驱消化道寄生虫剂。[1]

形态特征

植株高约50-90厘米。根状茎横卧或斜升,顶端及叶柄基部密被披针形棕色,长达2厘米的鳞片。叶簇生;叶柄长约20-30厘米,最长可达57厘米,粗达4毫米,禾秆色,密被披针形、棕色的鳞片,但鳞片30-50厘米,宽约15-25厘米,二回羽状,小羽片羽状深裂或叶片基部的小羽片羽状全裂而使叶片变成三回羽状;羽片约12-15对,近对生,基部几对羽片的羽轴几乎垂直叶轴,长圆状披针形,长约15-18厘米,宽约4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的一对小羽片略覆盖叶轴;小羽片约10-15对,披针形,长约24厘米,宽约0.81.2厘米,基部浅心形,具短柄,顶端短渐尖或钝圆,边缘羽状浅裂至羽状全裂;裂片约58对,圆头,在顶端前方具一喙状齿,指向小羽片顶端。小羽片的侧脉羽状,小羽单一或二叉,上面不显,下面可见。叶干后纸质,黄绿色,叶轴具有较密的披针形、棕色鳞片,边缘具疏齿;羽轴具有较密的泡状鳞片;叶肉上面光滑,下面具有少量的毛状小鳞片。孢子囊群靠近裂片边缘着生;囊群盖圆肾形,全缘。

植株高约100cm。根茎粗而斜升,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浅褐色、阔披针形鳞片。叶簇生;叶柄禾秆色,有光泽;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无毛,羽轴被狭的鳞片,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三回羽状分裂;一回羽片较短而宽,裂片较大,长圆状卵形,先端渐尖,下部为斜三角形;二回羽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渐尖;末回羽片长圆形,钝头,基部下延具锐牙齿,牙齿顶端锐尖针刺状。孢子囊群圆形;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一侧弯缺。[2]

生态习性

生于山坡针、阔叶林下。

繁殖方法

主要通过孢子繁殖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及台湾等地。

国内分布:浙江、广西、四川、云南、贵州

国外分布:日本

价值

[3]

药用价值

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广布鳞毛蕨的根茎。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挖出后除去叶及泥砂,洗净,鲜用或晒干。

化学成份:含绵马酸(filixic acid) BBB,三环绵马素(trisaspidin),三环低绵马素(tridesaspidin),三环黄绵马酸(triflavaspidic acid),亚甲基双(去甲黄绵马酸)[methylenebis(noffiavaspidic acid)],白绵马素(albaspidin)BB、BA、PA,低绵马素(desaspidin)BB,三环低绵马素(trisdesaspidin)BBB,黄绵马酸(flavaspidic acid)。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驱虫。主绦虫病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5-12g。

食疗价值

“分株紫萁”的嫩蕨亦可做为蔬菜食用。

园林观赏

欧紫萁和分株紫萁-其根部纤维被使用在园艺上;

驱虫作用

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人口服本品提取物3g,可驱除绦虫91%;人口服其绵马素镁盐0.75-1.0g,可驱除绦虫100%。

参考资料

  1. 鳞毛蕨,农苗网
  2. 鳞毛蕨,农苗网
  3. 鳞毛蕨,农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