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鲸目)是海洋哺乳類動物鯨下目中部分生物的通稱。鯨目又分為齒鯨類和鬚鯨類,前者包括海豚科。在日常語言中,常將鯨和海豚分開,但在動物學中它們同屬於一個系群。 鲸分为两类,一类是须鲸,一类是齿鲸。鲸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包含了大约98种生活在海洋、河流中的胎生哺乳动物。中国海域就有30余种。鲸的所有种类中除几种生活在淡水外,其他均栖息于海洋。

鲸本身定义比较模糊,鲸可以包含所有鲸类,还有特定科的鲸类。鲸中还包括所有海豚。鲸主要分为两个种类:须鲸(Mysticeti)和齿鲸(Odontoceti)。须鲸的种类较少,但体型巨大,目前已知最小的种类体长也超过6米,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蓝鲸也属于须鲸。然而齿鲸类的体形差异比较大,最小的种类体长仅有30cm左右,最大的抹香鲸体长在20米以上。鲸并不属于鱼类,而是属于哺乳动物类。

须鲸亚目体型巨大,其中最小的种类体长也大于6米。口内无齿。上颌两侧各具有150~400枚角质鲸须。鲸须的颜色、数目和形状因种而异,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外鼻孔2个,位于头顶。头极大,有的种可达体长的1/3。仅有1~2对肋骨与小型胸骨相连接,无锁骨,鳍肢一般4指。具有盲肠。以磷虾和头足类为食,有的也吃小鱼和底栖贝类。有3科10种,均为海栖。如露脊鲸、蓝鲸、灰鲸、长须鲸、座头鲸、大须鲸(鳁鲸)、小须鲸(小鳁鲸);齿鲸亚目中仅少数种类生于淡水,大多数均产于海洋中。体型大小不一。口内有齿,外鼻孔仅有1个。鳍肢一般5指。除恒河豚外,均无盲肠。主要以乌贼甲壳类鱼类为食。共包括7科80余种。如白暨豚、抹香鲸、独角鲸、海豚中华白海豚、江豚和虎鲸


目录

鯨魚小百科

  1. 鯨魚是海底體最大的哺乳類動物之一,現存共有40種鯨魚種類。[1]
  2. 鯨魚是用肺呼吸的溫血動物,心跳每分鐘只有10次。
  3. 正常壽命大約40-90年,視品種而定。
  4. 最小鯨類:1.7米長、50公斤重的毛伊海豚。
  5. 最大鯨類:34米長、190噸重的藍鯨。
  6. 鯨魚的養成不易,光是孕期就需17個月左右。
  7. 有趣小知識:虎鯨是地球上最大的媽寶,就算活到30歲也會和媽媽待在一起唷!


對地球的貢獻

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鯨魚」是緩解氣候危機的天然神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助理總監查米(Ralph Chami)、研究分析師歐圖森(Sena Oztosun)、聖母大學門多薩商學院榮譽退休教授寇席馬諾(Thomas Cosimano)和杜克大學經濟學實務教授富倫坎普(Connel Fullenkamp)等多位專家學者聯合撰文指出,緩解氣候危機有天然神器:鯨魚。[2]

就拯救地球的能力而言,一條鯨魚可抵幾千棵樹

現在的科學證據越來越明確顯示,人類的碳足跡正威脅著我們的生態系統和生活方式,減緩氣候變遷的任務面臨兩大挑戰:第一是找到減少大氣中二氧化碳,或減少其對全球平均溫度影響的方法。第二是籌集足夠的資金以將這些技術付諸實踐。許多可能的解決方案既複雜、未經測試且昂貴,例如直接從空氣中捕獲碳並將其埋在地球深處。如果有一個解決方案不需高深技術、有效、經濟,而且有成功的融資模式呢?這個解決方案出乎意料的簡單,而且不需任何技術,就能從大氣中捕獲更多的碳,就是增加全球鯨魚數量。

海洋生物學家最近發現,鯨魚,尤其是體形大的鯨魚,能從大氣中捕獲大量的碳(Roman et al. 2014)。許多國際組織已經實施「減少濫伐及森林劣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Reducing Emission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REDD)計畫,用這些計畫的資金保護能固碳的生態系統。如果能調整這些措施,使之支持國際上恢復鯨魚族群的工作,可在因應氣候變遷上取得突破。

鯨的碳捕獲潛力令人驚嘆。牠們終其一生不停在體內累積碳,死後沉入海底。每條大鯨平均保存33噸二氧化碳,並將這些碳存放數百年之久。相對地,一棵樹每年僅吸收48磅的二氧化碳。 護鯨可以顯著增加碳捕獲量。目前體形最大的鯨魚數量只是過去的一小部分,令人遺憾的是,經過數十年的工業化捕鯨,生物學家估計,如今鯨魚總數量不到以前的四分之一。某些物種,像是藍鯨,只剩下過去的3%。因此,現今鯨魚提供人類的生態系統服務遠不及其潛力。

鯨魚幫浦

有鯨魚的地方就有浮游植物。這些微小的生物捕獲370億公噸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佔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總量的40%),產生大氣中50%的氧氣。 這相當於1.7兆棵樹、四個亞馬遜森林,或者美國紅杉國家公園和州立公園所有樹木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的70倍。浮游植物越多,碳捕獲量就越多。

近年科學家發現,鯨魚無論到哪裡都能使浮游植物倍數增加。原因是鯨魚的排遺含有各種浮游植物生存所需的物質,尤其是鐵和氮。 鯨魚透過垂直運動(稱為「鯨魚幫浦」)以及遷移(稱為「鯨輸送帶」)將礦物質帶到海洋表面。初步的模型和評估顯示,在鯨魚頻繁出沒的地方,這種施肥活動顯著促進了浮游植物的生長。 雖然養分會經由沙塵暴、河流沉積物以及風和波浪的上升被帶入海洋,但氮和磷含量不高,限制了浮游植物在海中的量。 在南大洋等較冷的地區,受限的礦物質往往是鐵。如果在缺少礦物質的地區補充,浮游植物就能長得更多,進而吸收更多的碳。

讓鯨生存

如果能讓鯨魚恢復到工業捕鯨前400萬至500萬(今日僅略多於130萬)的數量,可能會大大增加海洋中浮游植物量和每年浮游植物捕獲的碳量。 鯨魚活動只要讓浮游植物生產力提高1%,每年就可以多捕獲數億噸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突然長出20億棵成熟樹木,更別說鯨魚平均壽命超過60年所能產生的影響 儘管商業捕鯨活動大福減少,但鯨魚仍然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包括船舶撞擊、漁網纏繞、海洋塑膠廢棄物和噪音。有些物種正緩慢恢復,但更多物種沒有起色。

加強保護鯨魚免受人為威脅,對人類、地球乃至鯨魚自身都有好處。這種「地球技術」固碳法還能免除未經測試的高科技方案可能帶來的副作用。 保護鯨魚的確有其成本。減緩對鯨魚的威脅牽涉到補償威脅來源的國家、企業和個人。要確保這種方法可行,則需確定鯨魚的財金價值。

國際公共財

鯨魚產生的氣候效益是全球性的,而且人們從鯨魚生存中獲得的利益不會彼此排擠,牠們是教科書​​中的公共財。 這表示鯨魚受到「公有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的影響:從中受益的任何人都沒有足夠的動力去支付相應的責任來支持鯨魚保育。 為了解決這個國際公共財問題,我們首先必須問:鯨魚的財金價值是多少?要證明保護鯨魚的好處遠遠超過成本,來激勵企業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挽救鯨魚,則必須進行正確的價值評估。

我們用科學方法估算出鯨魚對碳固存的貢獻量、二氧化碳的市場價格以及兌現的金融技術,來計算鯨魚整個生命週期中所固存的碳的價值,代表鯨魚吸碳服務的財金價值。此外再加上鯨魚一生中的其他經濟貢獻(如漁業發展和生態旅遊)的今日價值。根據我們的保守估計,就大型鯨魚的各種活動,平均一隻大鯨的價值超過200萬美元,乘以目前的大鯨數量,總價值超過1兆美元。 但是,如何減少鯨魚的無數生存威脅(如船舶撞擊等)仍是個問題。幸好,經濟學家知道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事實上,解決方案的潛在模型就是聯合國REDD計畫──由於森林砍伐佔碳排放量的17%,REDD鼓勵各國保護森林,以從大氣中吸收二氧化碳。 我們可以透過類似的方式建立財務機制,促進全世界鯨魚族群復育。補貼或其他補償形式的激勵措施可以幫助那些因保護鯨魚而產生巨額成本的人。例如,補償運輸公司變更運輸路線的成本,以減少發生碰撞的風險。但是,這種解決方案有其棘手的問題。首先,必須建立保護鯨魚和其他自然資產的金融機構並提供其資金。我們到底願意花多少錢來保護鯨魚?

我們估計,若鯨魚恢復到捕鯨前的數量,每年捕獲17億噸二氧化碳,價值等於每人每年用13美元補貼鯨魚的吸碳服務。 如果我們同意支付此費用,應如何在國家、個人和企業之間分配?每個必須承擔部分保護鯨魚成本的個人、公司和國家應該得到多少補償?誰來監督賠償,並監督對新規則的遵守情況? 國際金融機構與其他聯合國及多邊組織合作,非常適合扮演諮詢、監督和協調國家間的護鯨行動。

鯨魚常見於低收入和脆弱國家周圍的水域,這些國家可能無法採取必要的緩解措施。像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這種協助國家滿足國際環境協議的機構,就可以提供協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可以幫助政府將鯨魚緩解氣候變遷的宏觀經濟利益,以及護鯨措施的成本,納入其總體經濟方案中。 世界銀行具有設計和實施特定計畫的專業知識,可補償私部門為護鯨所做的努力。其他聯合國和多邊組織可以監督遵守情況並收集資料,以衡量這些工作的進展。 護鯨經濟學必須成為全球社會氣候議程的顯學,因為鯨魚在緩解氣候變遷和增強適應力方面的作用無可取代,應將其生存納入190個巴黎協定簽署國的目標中。


特點屬性

鲸目动物是完全水栖的哺乳动物,外形看起来和鱼很相似,身体长度一般在1米-30米之间,皮肤裸露,仅吻部有很少的毛,皮下有厚厚的脂肪。这些脂肪有助于保持体温,当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这些脂肪能减少身体比重,有利于游泳。

鲸目体长1~30余米,体形似鱼,皮肤裸露,仅吻部具有少数毛,无汗腺和皮脂腺。前肢呈鳍状,后肢完全退化,体内仅存1对小骨片。尾末皮肤左右扩展而成水平尾鳍。无耳廓,由于皮肤下有1层厚的脂肪,借此保温和减少身体比重,有利于游泳。有的种类具有背鳍。眼小,无瞬膜,也无泪腺,视力较差。外鼻孔1~2个,位于头顶,俗称喷气孔。虽无耳廓,但听觉灵敏。肺左右各1叶。水中哺乳。胃分4室,自然环境下一般寿命达50到100岁。


演化歷史

鲸类的祖先,极可能是产于北美、欧洲亚洲的陆栖有蹄类动物——中爪兽科(中兽科,Mesonychidae) 。中爪兽的成员有的娇小如家犬,也有的高大如熊,但是许多动物的演化过程都是由小而大,因而鲸类有可能是由小型的中爪兽演化而来。

根据推测,这些齿数不多,在浅水区捕鱼的中爪兽,经由逐渐转变为水陆两栖的生活形式后,再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变成的各种鲸与海豚。

最早出现的鲸类为古鲸亚目(Archaeocetes)原鲸科(Protocetidae)。 原鲸科动物均出现在5000万年前,化石分布在亚洲、非洲及北美。科学家对于在现今巴基斯坦被发现的巴基斯坦古鲸(又名巴基鲸,Pakicetus)的了解较多,这个生活在5000-5300万年前的生物化石,头部喷气孔(鼻孔)已移向后方,具有狭长脑室,且仍具有后肢的动物。在同时期的印度岩层中发现的化石证据也显示,在早期的鲸类间,已经有着难以想象的高度生态歧异性。

较先进的古鲸亚目动物,是曾经被认定为爬行动物的械齿鲸科(Basilosauridae)。这个科的动物大约存活在3800-4500万年前,虽然最早在Louisiana被美国地质学家发现,但类似的化石也广泛的在新西兰甚至南极被发现。这发现显示古鲸亚目在4000万年前便已扩散到南方水域。

较先进的古鲸亚目中另一分支,是至少包含有6种动物的硬齿鲸亚科(Dorudontinae),他们有较窄小的上颚,可能为滤食性;或是像现生大多齿鲸般,能藉此构造迅速夹住鱼、乌贼及鸟。 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古鲸亚目在渐新世(Oligocene)走入灭绝一途。但鲸类家族中的另外两个分支,即须鲸亚目(Mysticeti)与齿鲸亚目(Odontoceti),却衍生出17科近100个物种。


聲納系統

多种鲸类都用声来探测和通信,它们使用的频率比海豚的低得多,作用距离也远得多。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如海豹、海狮等也都会发射出声呐信号,进行探测。 海豚声呐的灵敏度很高,能发现几米以外直径0.2mm的金属丝和直径1毫米的尼龙绳,能区别开只相差200ps时间的两个信号,能发现几百米外的鱼群,能遮住眼睛在插满竹竿的水池子中灵活迅速地穿行而不会碰到竹竿。

海豚声呐的“目标识别”能力很强,不但能识别不同的鱼类,区分开黄铜、铝、电木、塑料等不同的物质材料,还能区分开自己发声的回波和人们录下它的声音而重放的声波;海豚声呐的抗干扰能力也是惊人的,如果有噪声干扰,它会提高叫声的强度盖过噪声,以使自己的判断不受影响;而且,海豚声呐还具有感情表达能力,已经证实海豚是一种有“语言”的动物,它们的“交谈”正是通过其声呐系统。它们的声呐系统“分工”明确,有为定位用的,有为通讯用的,有为报警用的,并有通过调频来调制位相的特殊功能。

终身在极度黑暗的大洋深处生活的动物是不得不采用声呐等各种手段来搜寻猎物和防避攻击的,它们的声呐的性能是人类现代技术所远不能及的。解开这些动物声呐的谜,一直是现代声呐技术的重要研究课题。而我们人类发明的“声呐”就是通过鲸和海豚的原理发明的。


視頻

罕見畫面:看神秘的獨角鯨如何用牠們的長角捕魚!


大白鯊肝臟遭虎鯨「開膛」取出,技巧如外科手術般精準《國家地理》雜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