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鮮紅胸鸚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鮮紅胸鸚鵡
鮮紅胸鸚鵡
原圖鏈接

中文學名:鮮紅胸鸚鵡
拉丁學名:Neophema splendida
別稱:光輝鸚鵡、紅脅鸚鵡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鸚形目
科:鸚鵡科
族:紐澳鸚鵡
屬:橙腹鸚鵡屬
命名者及年代:Gould, 1841
英文名稱:Scarlet-chested Parrot
英文名稱:Splendid Grass-parakeet

鮮紅胸鸚鵡(學名:Neophema splendida )[1] 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鈎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艷麗,雄鳥胸前有鮮紅色的羽毛,雌鳥則無,具粉絨羽。晚成雛。棲息於森林、棕櫚樹林、開闊的平原以及林地、農耕區等。通常成對或是小群體活動,主要的食物為水果、漿果、種子、堅果、花朵以及植物嫩芽等。分布於澳大利亞

外形特徵

鮮紅胸鸚鵡體長20厘米,體重36-44克。這種鸚鵡鳥體為綠色;喉嚨和面部為鈷藍色,喉嚨和臉頰的藍色較深;胸部鮮紅色;腹部和尾巴內側覆羽為橙黃色;翅膀外側和中間的覆羽以及次級飛羽均為淺藍色;翅膀外側小飛行羽和內側覆羽為紫色;尾巴外側為黃色,底色深綠,尾巴內側也為黃色;鳥喙黑色;虹膜灰棕色。
雌鳥體色較暗,臉部的藍色面積較少,胸部沒有紅色羽毛,全部為綠色。幼鳥體色為深綠,年幼的雄鳥面部的藍色大部分較深,翅膀內側會有淺色的斑紋;幼鳥需要2年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主要介於8月至1月間,但可能發生在任何季節,通常好幾對會一起築巢在同一顆樹上,而彼此的巢穴距離都很相近,它們偏愛築巢於尤佳利樹的樹洞中,以小樹枝、樹葉、羽毛、木屑鋪於洞穴中,一窩產3-6顆蛋,雌鳥只有被雄鳥餵食的時候才會離巢,孵化期約18天,30天後羽毛長成;籠養鳥叫聲柔和悅耳,不會吵人,剛飼養時對於寒冷與潮濕的天氣較敏感,很快能適應新環境及飼主,飼主最好能定期地為它們除蟲,與一般草原鸚鵡一樣,它們也喜歡到地面上活動,食物的供應主要以各種混合種子與穀物為主,新鮮的青菜水果也應適量供應。成對繁殖效果較佳,繁殖難度不高,整年都能繁殖,一窩通常產4-5枚卵,孵化期約18-19天,幼鳥約4周大時羽毛長成,7-8周時即會離巢獨立活動,若將幼鳥抓出手養,一年可望能繁殖好幾窩。

棲息環境

鮮紅胸鸚鵡主要棲息於乾燥的馬利植被區(Mallee vegetation)、穆拉加(Mulga)金合歡屬灌木叢林區、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和金合歡屬植物的草原地區。喜愛在乾燥的澳洲內陸地區,在開闊的林地及草原活動。

生活習性

鮮紅胸鸚鵡平時大多成對或是組成10到20隻左右的小群體,在某些地區也會聚集比較龐大的數量;在白天它們大多在地面覓食,覓食的時候相當安靜也不顯眼;它們的戒心並不重,有時候可以近距離接近到數米;如果受到驚嚇或是有危險訊號,它們會從地面上飛行一段很短的距離到附近的樹上觀察情況;每天破曉後的一兩個小時他們就會飛往覓食處,在黃昏前的一小時則會陸續返巢休息;它們平時並不常前往水源處,大多從清晨的露水或是植物葉上的水珠取得所需;在某些地區它們有遷移的習性,地點則完全視食物充足與否決定。
平時多成對或10-20隻成群活動與覓食,主要以草類種子為食,大部分都在地面上覓食,覓食時十分安靜,它們鮮少到水源區喝水,因為所需的水分主要都由露水或植物中的水分獲得,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鮮紅胸鸚鵡主要以草類的種子、野草種子、植被和地面上撿拾的東西為食。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西南部和東南部。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視訊

Scarlet Chested Parrot - Neophema Splendida



參考文獻

  1. 鮮紅胸鸚鵡.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