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鲍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鲍癸
[ 原图链接]

本 名: 鲍癸

所处时代: 春秋战国

民族族群: 汉

出生地: 春秋晋国

出生日期: 未知

逝世日期: 未知

主要成就: “晋楚争霸”晋国大将

鲍癸,春秋晋国大将,历经“晋楚争霸”中(“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之役,使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1]

史籍记载

鲍癸,春秋晋国人。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卷二十三: “话说晋景公即位三年,闻楚王亲自伐郑,谋欲教之。乃拜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副之;士会为上军元帅,却克副之;赵朔为下军元帅,栾书副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更有部将魏锜、赵旃、荀罂、逢伯、鲍癸等数十员,起兵车共六百乘,以夏六月自绛州进发。到黄河口,前哨探得郑城被楚久困,待救不至,已出降于楚,楚兵亦将北归矣。……” 译文: “话说晋景公即位三年,闻楚王亲自伐郑,谋欲教之。乃拜荀林父为中军元帅,先谷副之;士会为上军元帅,却克副之;赵朔为下军元帅,栾书副之。赵括、赵婴齐为中军大夫,巩朔、韩穿为上军大夫,荀首、赵同为下军大夫,韩厥为司马。更有部将魏锜、赵旃、荀罂、   逢伯、鲍癸等数十员,起兵车共六百乘,以夏六月自绛州进发。到黄河口,前哨探得郑城被楚久困,待救不至,已出降于楚,楚兵亦将北归矣。……”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卷二十三: “楚子又使求成于晋,晋人许之,盟有日矣。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于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 译文: “楚庄王又派使者向晋国求和,晋国人答应了,已约定了结盟的日期。楚国的许伯替乐伯驾御战车,摄叔作为车右,向晋军单车挑战。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疾驰而使旌旗斜倒,迫近敌营,然后回来。”乐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代替御者执掌马缰,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整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回来。”摄叔说:“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进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这三个人都按照自己所听到的完成了任务,而后回来。晋国人追赶他们,左右两面夹攻。乐伯左边射马,右边射人,使晋军左右翼不能前进。箭只剩下一枝。有麋鹿出现在前面,乐伯射麋鹿正中背部。晋国的鲍癸正在后面,乐伯让摄叔拿着麋鹿献给他,说:“由于今年还不到时令,应当奉献的禽兽没有来,谨把它奉献给您的随从作为膳食。”鲍癸阻止部下,不再追赶,说:“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因此许伯等三人都免于被俘。”” 《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 “晋将魏锜知鲍癸放走了乐伯,心中大怒曰:“楚来挑战,晋国独无一人敢出军前,恐被楚人所笑也,小将亦愿以单车,探楚之强弱。”赵旃曰:“小将愿同魏将军走遭。”林父曰:“楚来求和,然后挑战,子若至楚军,也将和议开谈,方是答礼。”魏锜答曰:“小将便去请和。”赵旃先送魏锜登车,谓魏锜曰:“将军报鸠居之使,我报乐伯,各任其事可也!”” 译文: “晋将魏锜知鲍癸放走了乐伯,心中大怒曰:“楚来挑战,晋国独无一人敢出军前,恐被楚人所笑也。小将亦愿以单车,探楚之强弱。”赵旃曰:“小将愿同魏将军走遭。”林父曰:“楚来求和,然后挑战。子若至楚军,也将和议开谈,方是答礼。”魏锜答曰:“小将便去请和。”赵旃先送魏锜登车,谓魏锜曰:“将军报鸠居之使,我报乐伯,各任其事可也。”” 《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 “齐有鲍叔,世为卿大夫〔一〕。晋有鲍癸〔二〕。汉有鲍宣,累世忠直,汉名臣〔三〕。汉郦生为使者,弟商为将军〔四〕,今高阳诸郦为着姓。昔仲山甫亦姓樊,谥穆仲〔五〕,封于南阳。南阳者,在今河内〔六〕。后有樊倾子〔七〕。曼姓封于邓,后因〔八〕氏焉。南阳邓县上蔡北有古邓城,新蔡北有古邓城〔九〕。春秋时,楚文王灭邓〔一0〕。至汉有邓通〔一一〕、邓广〔一二〕。后汉新野邓〔一三〕禹,以佐命元功封高密侯〔一四〕。孙太后□〔一五〕性慈仁严明,约敕诸家莫得权,京师清净,若无贵戚;勤思忧民,昼夜不怠。是以遭羌兵叛,大水饥匮〔一六〕,而能复之,整平丰穣〔一七〕。太后崩后,群奸相参,竞加谮润〔一八〕,破坏邓氏,天下痛之〔一九〕。鲁昭公母家姓归氏〔二0〕。汉有隗嚣季孟〔二一〕。短即犬戎氏,其先本出黄帝〔二二〕。”

人物生平

鲍癸,春秋晋国人,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参与者,“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公元前597年,楚国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率三军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主要功绩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参与者鲍癸,参与“邲之战”。

人物评价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参与者鲍癸,参与“邲之战”,这场战役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经过此役,晋国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楚庄王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一举奠定了“春秋五霸”的地位。 从《潜夫论》志氏姓第三十五中记载的:“齐有鲍叔,世为卿大夫〔一〕。晋有鲍癸〔二〕。汉有鲍宣,累世忠直,汉名臣〔三〕。”,我们可以看出鲍癸拥有和鲍叔牙及鲍宣这样的人物相提并论,足见当时之才。

轶事典故

争郑是晋、楚两国斗争的焦点。在城濮之战时,楚西有秦国的威胁,中有宋国的叛楚,所以服宋是当时的主要目标,宋服则可控制中原,而邲之战时,秦已与晋国反目,不必再顾虑西方,宋也诚心事楚。惟有郑国受晋的威胁,对楚叛服不常。楚若能降服郑国,则能封锁晋国南下之路,进而控制中原。所以邲之战前,晋、楚双方围绕郑国展开了长久的争夺。从周匡王五年(公元前608年)到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的三年中,晋四次伐郑,郑服于晋。而从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到周定王九年(公元前598年)的八年中,楚七次伐郑,郑又转而服于楚。郑国认为:“晋、楚无信,我焉得有信?”采取了“居大国之间而从于强令”的策略,楚强服楚,晋强服晋。这就引发了晋、楚为争郑而爆发的邲(bì,音币)之战,从而引发“邲之战”,继而鲍癸出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