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莲凤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9年12月21日) |
简介
高莲凤 | |
---|---|
出生 | 1970年 |
国籍 | 中国 |
人物经历
1993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煤田地质与勘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2006年6月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多年来主要从事能源地质、地层古生物、中新生代海洋环境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主要贡献
近年来参加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前参加的国家级项目3项,承担或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在研项目
- 1. 主持中国地质大学开放基金项目“西藏南部早白垩世钙质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与生态环境研究(BGEGF200802)”
- 2.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建立晚白垩世陆相年代地层与海相标准的对比渠道(40672020)”
- 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印度尼西亚多岛海末次冰期以来的洋流变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40676034)”
- 4. 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 项目)“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与温室气候变化”,子课题“白垩纪陆地生物群辐射演化、更替与气候变化(2006CB701405)”
- 5. 参加中国科学院项目“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同位素年代学及成矿环境研究(MSGL08-13)”
- 6. 参加国土资源部项目“南海西北陆缘多金属结核高分辨率古海洋记录及其对新生代末期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MRE200912)”
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 近年来参加完成的国家级科研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主要有:2003.1-2005.12,国家自然基金“特提斯-喜马拉雅海区侏罗/白垩系界线的确定(40272007)”;2005.1-2006.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局项目“中国西藏侏罗/白垩系界线及其与俄罗斯地台的对比研究”;2005.1-2007.12,国家自然基金“松辽盆地白垩纪中期温室气候的生物和同位素替代指标(40472011)”; 2004-2007年参加完成中国大洋协会项目“西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及其基岩的岩石学研究与构造-古海洋学意义(DY105-01-04-14)”等。
发表论文情况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共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5篇。主要有:
- 1. 高莲凤,张振国. 山西地质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及总体规划.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12):1150-1152.(核心期刊)
- 2. 高莲凤,李文平,要惠芳.山东近海砂矿资源分布特征及成因.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38(4):348-351.(核心期刊)
- 3. 高莲凤,丁惠,万晓樵. 豫淮盆地太原组顶部斯威特刺(Sweetognathus)种的分类修正及其地层意义. 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22(4):370-382.(核心期刊)
- 4. 高莲凤,王曦,万晓樵.山西宁武冰洞成因分析.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5, 36(4):455-458.(核心期刊)
- 5. 高莲凤,张振国. 山西地质旅游资源概况及开发保护构想.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6):574-576.(核心期刊)
- 6. Gao Lian-feng, Wan Xiao-qiao, Zhang Zhen-guo,et al. The processes and mechanism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 and oxic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retaceous Major Geological Events and Earth System.2006
- 7. 万晓樵,高莲凤,李国彪,陈文,张彦.西藏江孜-浪卡子一带的侏罗-白垩纪界线地层.现代地质,2005,19(4):479-487.(核心期刊)
- 8. 司家亮,高莲凤,万晓樵. 西藏南部晚白垩世大洋氧含量变化的生物特征.地学前缘, 2005,12(2):113-122.(核心期刊)
- 9. 刘宪斌,高莲凤, 万晓樵,梁定益.特提斯-喜马拉雅北带侏罗-白垩纪界线层序地层分析.矿物岩石,2006,26(4):62-68.(EI收录)
- 10. 丁旋,高莲凤,方念乔,屈文俊,刘坚,李江山.太平洋海山富钴结壳生长过程与新生代海洋演化关系.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8,38(10):1297-1308 (SCI收录)
- 11. Zhang Zhen-guo, Fang Nian-qiao, Gao Lian-feng, Gui Bao-ling, Cui Mu-hua. The Cretaceous Black Shale and the Oceanic Red Beds:Process and Mechanisms of Oceanic Anoxic Events and Oxic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