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高腔声声(冯润青)

高腔声声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高腔声声》中国当代作家冯润青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高腔声声

“自与刘郎偕伉俪,恩爱如鱼水。哥嫂用谋计,把我夫妻拆分离。蓦地里,自思之,止不住,双流泪……”

每一声婉转悠扬或每一阵轻吟慢唱,难以找到恰当的语词形容此刻心灵上掀起的涟漪和荡漾。

台上,演员水袖慢舞,一曲《白兔记》将我们带到一种苍渺与深澈。仿佛有丝线缠缠绕绕,又似羽毛,轻轻拂过心弦。

那么,请吧!我们一起点燃灵魂的震颤,把过往那些细密而又生动的时光一一串联,让那些热烈和质朴还原岳西又古又老的大地上,又亲切又简朴的生活和情感。

一声声高腔,抖落一朵朵花瓣。一瓣是乡情,一瓣是乡音,一瓣是习俗,一瓣是宗族,一瓣是神话,一瓣是传说,一瓣是礼仪,一瓣是生产。

感受高腔的隽永,感受高腔又土又俗又清又雅的魅力,明晰为什么它曾在皖西大地行走几百年,不衰、不落、不遗、不忘。今时寻回被时光珍藏的珍珠、璎珞,依旧焕发着耀眼的光芒,令人深深沉迷。

高腔声声,让曾经的鲜活复苏,每一句唱腔、唱词都能流进你我尘封的心扉。

且让我们左手持着现代的优质生活,右手握住皖西非遗的遗脉,让梦飞翔在梦里,让光照进光里。


钱子华、汪同元、柯万英;蒋小送、王琦福……一群群有理想的人,倾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前赴后继,一代传承一代,采撷皖西历史,触摸岳西脉搏。

深藏在老岳西那些乡俗俚语,那些轻歌雅调,总有细心的有情怀的人去探索,去复制,去收集。他们将一瓣一瓣裹着泥土的芬芳和清新、一朵朵从泥土里开出的花朵,从岁月的深邃里,采摘下来,呈现在世人面前。

梦想的天空清澈若水。他们在光芒下演唱、诉说、描绘着光芒,标记“非遗”的岳西高腔,璀璨耀眼。

岳西高腔。这是音乐,一种来自民间的音乐。

它从600年前走来,从青阳腔几经变化、几经结合、几经周转,在岳西山水里扎根300多年,从此染上岳西本土的色彩、特色、符号,成为“岳西高腔”。它从俗中来,又在俗中演化;它本洁中来,又往洁中延伸,成为一种绝响、一个标签、一张名片。

我想要做一个有理想的人,然而,我的才华不够撑起一只理想的羽翼,扇不动一根理想的羽毛。

且让我的目光,徐徐向上、向前,让我的敬意毫无保留地赠送给那些有理想且为了岳西高腔付之努力的人们。

理想的人,请允许我以内心最深的敬仰,向你们致意。

时光漫漶,有些镜头却永远镌刻心扉。

那些晨光,斑斑驳驳,印在记忆里。奶奶坐在门前的板凳上,一边梳头,一边哼唱着,“我这里拜新月,宝炉内焚香祷告。哎......天地神明,月宫仙子,奴乃王氏瑞兰,在此焚香祷告,暗诉衷肠……”

每一个音符,每一缕旋律,在空气中流淌,在空间里跳跃。一阵阵和音,仿佛在晨曦里漫溢、飘扬,围绕着奶奶在吟诵、舞蹈。

穿过历史,穿过岁月,一曲高腔,把本真与质朴的皖西乡间生活——灯会、赐福、庆寿、贺婚、送子、贺屋、家教,一一揉进每首曲目,把乡人的欢乐、喜悦、幸福、期盼、叹息、忧伤、感恩,一一填进每个曲调。

一曲高腔,演绎多少岳西人的人生记忆

有人说,这是乡野之音。于我,它却是乡曲之魂,是吾乡的诗,吾乡的画。

岳西高腔,从不放弃岳西的本色,不放弃自己的方言,保持单一的声腔,浸染岳西的田间地头气息、泥土嘉禾气息。

镌刻进骨子里的乡愁音符啊!我在悠悠扬扬里,用情怀擦亮岳西高腔的过去和未来——过去的辉煌,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演绎乡人的生命和情怀,骄傲和辉煌;未来的春风,一片光羽一片光羽地续接古朴和优雅,希望和祝愿。

《天官赐福》《九世同居》《八仙庆寿》《彭祖讨寿》《上朝》《观门楼》《鲁班修造》《贺屋》《财神进宝》《贺店》《点元》《报喜》《封赠》《大金榜》……

《荆钗记》《拜月记《白兔记》《琵琶记》《金印记》《破窑记》《三元记》《妆盒记》《玉簪记》《长生记》《八义记》《五桂记》《槐荫记》《百花记》《古城会》《清风亭》《十义记》《僧尼会《水浒记》《金貂记》《杨妃醉酒》《龙女小度》……

仅一曲《观门楼》,就有《过府》《坐场》《闹绣》《贺婚》《撒帐》《花烛》《成婚》《点元》……一场场,丰富、九曲、回环;一段段,荡气、回肠、流畅。

正生、正旦、小生、小旦、净、丑、末、夫、外、杂……一时清脆,一时激扬,一时金戈铁马,一时泉水叮咚,一时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时泥沙俱下如瀑布,一时缠绵悱恻,一时欢欣轻快……

“岳西高腔是单一声腔剧种,独居山林几百年,始终沿袭传承演唱风格,保持古风古韵。” “音乐风格古色古香,古朴粗犷、喧阗热闹与优美典雅、委婉流畅兼具。”……

围鼓坐唱、民俗表演、舞台表演,三种表演形式,各有精彩,各具特色。其中“围鼓坐唱”是岳西高腔最早的形制。艺人围成半圆,一半艺人演出,一半留给听众,亦或没有听众,另一半便留给声音,留给无形,留给大道。

大道至简。岳西高腔虽“不被管弦”“不叶宫调”“向无曲谱”,每个艺人手里,多有数本抄本,上面标有一套特殊的唱腔符号。这套符号,是板眼,是规定某些唱法,亦或暗示某些旋法,一一携带着神秘的意义和内涵。

岳西高腔,一部非遗传承册页,一页页来自岳西山高水长、民间文化集大成也。

岳西高腔,一束带着泥土的馨香,内敛着岳西人民特有的饱满情愫,正在轻柔地打开,打开。 配图:网络 / 编辑:闺门多暇[1]

作者简介

冯润青,安徽省岳西县人,安徽省作协会员。作品见于《安徽文学》《演讲与口才》《博爱》等杂志,著有散文集《零碎的思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