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高古玉 - 白玉挂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古玉 - 白玉挂件

高古玉通常指汉代及汉代以前的玉石器,时间约在距今2000年至8000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高古玉

外文名称; Ancient jade

定义; 汉代包括汉代以前的玉器

拼音; gāo gǔ yù

作用; 封建礼制的重要表征

发展

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东方美的象征,深受文人雅士所钟爱。

旧石器时代

早期

旧石器时代早期,是人类进步最艰辛漫长的一段时代,这个时代的石器多是打制,在此过程中,人们对石料的性质逐渐提出了要求。

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那些美石--后世称为玉,因其特有的质地和色彩,逐渐被原始人所识别和区分。

末期

旧石器时代末期石制品的磨制技术产生。磨制也为玉器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准备,这是玉质器物的萌芽时期。玉器,最初出现和早期发展可能同渔猎文化有着更密切的联系。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后,北方含有细石器的诸文化遗址中,已能见到水晶、玛瑙、翡翠、碧玉雕琢而成的石镞、石叶,说明人们已经由毫无意识地使用这种石料,转向开始有目的地选择和加工。后来,随着人们对装饰品和祭祀品需求的增多,玉石开始主要用于这一方面。

取材技术

人们开采玉材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高温加热,再用冷水淬之,使其爆裂的原理。但是这种方法不利于开采大块儿的玉材。然后人们再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开采出的小块玉材进行切割。

钻孔技术

钻孔的技术主要有管钻和锃钻两种。

雕刻技术

高古玉雕琢技法已经有了浮雕、阴线雕、阳线雕、镂空透雕等。浮雕和阳线雕通常使用减地方法。

打磨抛光技术

当玉器的雕琢完整以后,需要让它看起来更美观,具有光泽,就要抛光。通常用木片、葫芦皮、牛皮等。

器物造型

装饰类玉器可以分为象形写实的动物形玉、写意人类崇拜物和单纯供佩戴的装饰件。动物形玉有蝉、鸟、龟、猪、龙等形象;装饰用玉主要有环、璜、玦、璧、珠、管等,其中由环发展而来的璧又有单璧和联璧两种形式;祭祀和随葬用的玉器主要是琮和璧。

未解谜团

据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关晓武介绍,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3个牙璋,长度分别为58、71、99厘米。将近一米的大平面,加工难度可想而知。

在一些玉器上还发现了肉眼难以察觉的窄细平行线。凌家滩出土的一只玉镯,外径8厘米、内径5.7厘米、厚1厘米。张敬国等学者在30倍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玉镯0.5厘米弧面上有约50条细阴线平行排列,纹丝不乱。

2004年,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生对玉环图片上的螺旋凹槽距离进行了测量,用数学方法做了分析,并将相关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认为这些螺旋凹槽和阿基米德螺旋线相符,其制作可能采用了复式精密机械。

时间表

最早是己发现的'兴隆洼文化玉器'(距今约8200-7400年左右),红山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年-6000年左右),大汶口文化玉器(距今约6300年-4500年左右),龙山文化玉器(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马家浜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6000年左右),河姆渡文化玉器(距今7000年-5300年左右),齐家文化玉器(距今4000年-3500年左右),崧泽文化玉器(距今5900年-5300年左右),薛家岗文化玉器(距今5000年-6000年左右),凌家滩玉器(距今5500年-3500年左右),石家河文化玉器(距今4700年-4400年左右),良渚文化玉器(距今5300年-4200年左右)等。

注:新石器玉器最主要的三大文化期为北方的红山,南方的良渚,西北的齐家。

夏朝

与史前玉器相比,夏代玉器中的璧、琮、璜等礼仪玉已经明显衰微,在二里头遗址甚至已经找寻不到或很少见到它们的踪迹。但夏代玉器的戈、璋、刀、钺、柄形器、圭等礼仪玉器器形明显增多,有的是首次出现,并在二里头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造型

夏代玉器造型特征表现为:多大件礼仪玉,少小件饰玉;多管、柱形饰,少玦、佩、坠片状饰玉;多扁平几何造型,少立体动物造型,还有狰狞的兽面纹,表征了统治权力的不可侵犯与宗教祭祀的庄重肃穆。在整体构形时,为补充直方形在美观上的相对不足,常在两端装以繁复的齿扉、饰以细线纹饰,它们均成对出现,且左右对称。如戚、钺、牙璋、刀和戈上的齿扉装饰上下左右均对称。这几种器物当中,牙璋上繁复的齿状饰最讲究对称,显得华美异常,轮廓和线条流畅,富于动感。

注:夏代玉器中兵器形玉器占了重要地位,基本没有发现容器类、像生类器物,夏代缺少容器类玉器的情况也表明当时的治玉技术还不很成熟,工艺特点尚未完全脱离石器制作技术的局限。

玉文化背景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二里头遗址所出玉戈、玉钺和玉刀,只是形制似兵器,而非真正的兵器,是以"仪仗兵器"形式出现的,战争与征服的特殊文化形态,是促使王权强化的主要精神力量。

商朝

商代中国玉器就进入了"王玉时代"。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转变,玉器只是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专用品。

商代已完成了手工业与农业的社会大分工,制玉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并出现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玉工。这在史料记载中得到了体现,《逸周书》说:"凡武王俘商旧玉亿有百万"。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但可以看出商代玉器的拥有量是很大的。

早期

商代早期玉器发现不多,琢制也较粗糙。

中晚期

商代晚期玉器以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为代表,共出土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仪仗、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和杂器六大类。

夏代开始用青铜工具制玉

夏代人们已开始使用少量的青铜工具制玉,随着商代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玉工们大量使用青铜工具,使得制玉技术出现了质的进步,效率也大大提高。

而后商代时期的玉器造型也极大地丰富起来,出现了仿青铜器的玉簋、琮、璋、璧、圭、璜等礼器;仪仗用的戈、矛、戚、刀等;动物、人物玉器大大超过几何形玉器,玉龙、凤、虎、熊、鹰、鱼、龟、鳖、鹦鹉等动物件,神态各异,形神毕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多样,是主人,还是奴仆、俘虏,都能够一一辨清。"其中很多都是前所未见的新器型,最值得一提的是玉韘,它的用途是拉弓射箭时保护手指的勾弦器,可以说是春秋战国时的韘形佩、汉代的心形佩、清代的扳指的前身。

周朝

周朝玉器常以"组佩"的形式出现。

周朝玉器的佩戴方式也非常奇特,很多玉器并不是单个佩戴,而是以组佩的形式出现。

周朝玉器是"身份"的象征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周王室设置玉作,对王室治玉进行专门管理。周朝还严格规定了不同等级玉器的质地、形制和规格,同时对祭祀、礼仪等用玉也有明文规定。玉器不仅是王公贵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同时还是区别爵位等级的重要凭证。

《周礼·春官》载:"周制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六瑞的形制大小各异,用以区别显示爵位等级之差别。在周朝的时候,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的礼仪,叫做朝聘。而诸侯朝聘之际,必须执玉以表明身份等级,周朝将玉作为瑞信之物,而这种表明身份的玉器一共有六种,故名"六瑞"。

周朝玉器用完就扔

周朝将祭祀用玉完善至六个品种,称为"六器",六器属于最典型的礼仪玉器,是高古玉器的六种形制,代表了夏商周时期礼玉文化中六种不同功能的重要玉器,它们分别是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玉琥、玉璜。

周朝玉器还有"伴奏"的功能

身上挂满了玉组佩的周朝天子和诸侯,如果从容不迫地徐徐踱步,身上玉佩相互碰撞的声音自然会充满节奏、非常悦耳;但是如果不讲礼仪快速行走和慌乱动作,则玉佩的声音势必会稀哩哗啦乱成一片。而周朝礼仪正是要求天子诸侯和卿相大夫要对自己时时刻刻"高标准、严要求",因此才有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

春秋

早期

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续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同时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中晚期

春秋中期以后,繁密的阴刻装饰线纹逐渐变得稀疏,并多以较宽的斜刀进行雕琢。到了晚期,线刻工艺逐渐减少,代之而兴的是"去地隐起"的浅浮雕技法的盛行。

春秋玉器的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风格多元化

春秋玉器在器型上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宗法礼仪,而是更多地出现在诸侯贵族的日常生活当中。

贵族们开始广泛使用玉带钩,这种用珍贵玉石制作的服饰专用工具,显然有悖于西周时期等级森严的宗法礼仪,但也恰恰反映出春秋诸侯贵族势焰日炽的时代特色,春秋时期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玉器种类,如玉剑饰、玉匕首、玉戚、玉韘等。

二、装饰繁缛化

历代玉器研究者将其称为"密不透风"的装饰风格,各种极其繁缛和夸张的玉器纹饰,成为那一时期诸侯贵族"外表冷漠,内心狂热"的真实写照。春秋时期的天下诸侯,尽管已经基本摆脱了周天子的管控,但政治姿态始终却处于若即若离、非常微妙的态势。

三、功能实用化

春秋玉器总体上的文化内涵改变不大,但全新的审美和实用性的玉器大量出现。西周时期最为流行的礼仪用玉已逐渐减少,各种单独佩带并且功能丰富的全新玉器开始出现。除了玉带钩之外,玉剑饰、韘形玉佩也日渐盛行,这种装饰和佩带更趋于实用化的玉器,正是春秋时期社会文化(礼崩乐坏,用玉制度僭越现象严重)的真实缩影。

《秦风·终南》载:"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君子身穿彩衣绣裳,身佩将将美玉,终南山的姑娘对其表示了热烈的爱慕。

《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觽能用来解结,古有射箭则佩韘。由此不难看出春秋时期儿童亦有佩玉习俗。

战国

战国时期,上层社会人们佩玉已经比较盛行,并且由"君子比德于玉"发展到了"五德""九德"的礼仪道德层面。

玉质:我国战国时期,玉器制作多选用和田玉为材料,玉石质地温润光滑,晶莹剔透,多以白色为主,也有灰白和青白等颜色。

造型:与之前的朝代玉器相比,战国时期的玉器造型要舒展的多,多以S形或者C形出现,主要以各种动物形象的玉器为代表。

1、双龙首佩的新造型。春秋时期已多见双龙首型璜,其造型是单纯地作拱桥形。

2、龙首形带钩。春秋时期带钩,形体较宽而短,钩头较薄。其特点是:形体窄长,弯曲,较短;多四方体,多四方钮;钩首作龙首形,嘴较薄,稍上翘,尾略向下弯曲;如将它平放,则钩尾略高于钩钮底边线;多数光素,个别的于钩身雕出几条阳线直线纹。

3、谷纹龙形佩的分类。春秋谷纹龙形佩少见,且造型较单一,形体弯转不甚。

4、螭人形佩。片形镂雕兼线刻螭衔裸人,双爪抓住人的上下肢,人肩部生羽翅,两侧有二肩生羽翅的仙人,脚踏小媳。而二翼人即中国最早的羽人形象。羽人形象初见,是早期道教羽化、仙化思想的珍稀实物例证。

6、伎人项饰。河南洛阳金村出土,由5个卷云纹玉管、双使人、谷纹卷云纹龙形佩及金环链串系组成。相类的造型又见于同地所出伎人,作长袖舞动状。是宫廷欣舞者的早期记录。

7、玉剑佩。玉剑佩表现的是贵族行为文化中尊礼尚仪的思想。

8、玉石羽。学术界俗名耳杯。战国玉羽见于传世典型器,有龙首纹羽。此器耳部有线雕龙纹,雕琢极精美,是战国玉羽治之代表作。玉(石)羽是战国酒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汉代玉、漆质羽造型之本。

9.战国玉龙。艺术特色是飞动之美,飞腾的形态与 飞龙在天的意趣相合,从而加强对龙神力的崇拜。玉龙造型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年代越晚者,形体姿态的美越突出。

纹饰:玉器文化的发展,逐渐在玉器纹饰风格上变化多样,战国时期比较常见的纹饰有雷纹,云纹,谷纹,网纹,蒲纹,涡纹,凤纹以及螭虎纹等,同一个玉器上通常会兼有多种阴线雕刻纹饰。

用途决定形状:随着玉器的发展,玉器的使用不断扩大到各个领域。玉器在战国时期,不但用于祭祀,装饰和丧葬,还是统治者专用的生活物品。祭玉以及玉具剑也出现在历史的舞台。

工艺:战国时期的玉器对于透雕,浮雕和阴线雕刻等新工艺技术的运用已经比较成熟,后来发展了镂空和圆雕等新工艺。特别是抛光技术比较独特,这一技术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抛光的玉器,能够在地下埋藏几千年,出土后依然光洁晶莹,因此抛光技术享有'玻璃光"的美誉。

秦朝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立国,到公元前206年被推翻,仅仅短短的15年,因此,关于秦代玉器的面貌并不是特别清晰。从考古出土的实物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秦代玉器的发展较为缓慢,但秦始皇还是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玉器发展的措施。

一、重视收藏玉器,命工匠将和氏璧琢成传国玉玺,篆书"受天之命,皇帝寿昌"印文;

二、重视祭典礼玉,秦始皇到处巡游,每到一地都要祭祀天地四方及列祖列宗,而祭祀多必用玉,1971年陕西西安北郊联志村出土的85件祭祀玉,其中有玉琮、璧、璜、圭、璋、琥这些《周礼》规定的"六器"礼玉;

三、重视陈设玉器,《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初入咸阳宫,周行库府,金玉珍宝不可称言。其尤惊异者,有青玉五枝灯,高七尺五寸,作蟠螭以口衔灯",1976年陕西西安西郊车张村秦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玉杯,既可实用,又能陈设;

四、重视玉剑饰,根据秦代玉器的用途,可以分为祭祀玉、陈设实用玉及装饰玉三大类。

汉朝

一、礼仪性的玉器(所谓"瑞玉")较前减少汉代组成佩饰的各种佩玉在种类上趋于简化,用于丧葬的玉器显著增加,玉制的日用品和装饰品也有较大的发展,纹饰的风格由以抽象为主转向以写实为主。

二、根据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汉代玉器可分为4大类:礼玉、葬玉、饰玉和陈设玉。

三、汉朝国力强盛促进了玉器的发展。

汉朝在武帝刘彻时代,大败匈奴、开拓西域、平定三越、讨西南夷,开创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奠定了如今的中华版图,开拓丝绸之路,从此新强和田玉料得以大量进入内地,从根本上推动了汉代玉器的发展。

四、汉朝社会风尚推动了玉器的发展。

在汉代独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尚的驱动下,诸侯贵族"视死如生"的厚葬之风盛行,这导致大量珍贵的随葬品应运而生,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随葬玉器,而葬玉的盛行推动了汉代玉器的发展。

五、汉朝思想文化增进了玉器的发展。

儒家思想对玉文化的高度认同,直接促进了汉代玉器的蓬勃发展,"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等一系列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使玉器除了继续承载着祭祀天地的功能外,又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含义的重要物质载体。

常见纹饰

谷纹 谷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为玉器上的一种纹饰,形如倒写的e字母。谷纹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玉器中,到战国时期发展为逗号字样,如同圈着尾巴的蝌蚪,因此俗称蝌蚪纹。谷纹是谷物发芽叶的样子,是农耕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有关。它象征着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盼望。一般来说,人们常把半球形谷粒或有萌芽线的谷粒称为"涡纹",把具有粗壮圆实萌芽线的谷粒称作"卧蚕纹",到了汉代又简化出了乳钉纹。

乳钉纹

斜方格乳钉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盛行于商周时期。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钉纹"、"乳钉雷纹"、"百乳雷纹"。中文名斜方格乳钉纹性质青铜器纹饰之一别称乳钉雷纹时间盛行于商周时期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蒲纹

即蒲席的纹样,由三种不同方向的平行线交叉组织,用浅而宽的横线或斜线把玉器表面分割成近乎蜂房排列的六角形的纹样,六角形有时还琢有阴线的谷纹。蒲纹春秋战国开始出现,流行于汉代,宋明之间也有少量制作,汉代蒲纹分割线较宽,并带有玻璃光。

夔龙纹

夔龙纹是传统装饰纹样,夔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似龙而仅有一足。夔纹始流行于商、西周青铜器及玉器上。

勾云纹

流行于战国、两汉,大多装饰在中型玉璧上,战国勾云纹是在凸起的云头上用阴线勾出,或正反相连,或横纵相连,或用单阴线雕琢纵横相接的云纹,或用剔地法雕琢出平面的勾云纹,有的用阴线勾出,还有的在凸起的乳丁纹(谷纹)的边阴刻云线角,有的成组出现如意云饰。勾连云纹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勾云正反相连,排列密实。一种是阴线碾琢的小勾云纹,另一种是减地凸起的勾云纹,特点是正反相连,排列密实。

蟠螭纹

螭纹是传统装饰纹样的一种,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战国时期。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蟠螭纹,表现形象有的有所不同。

战国时期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

绞丝纹

一般采用此纹饰的器物,除了动物类尾部纹饰,其它都是椭圆形。两面纹饰相同,均以斜阴线琢刻相互不交叉的粗线绞丝纹。绞丝纹又称绳纹、扭丝纹等,因其纹线阴阳相间,形如扭曲的束丝而得名。历史渊源最早的绞丝纹玉器实物见于良渚文化玉镯,镯内侧光直无纹,外围呈半圆,雕琢绳纹,属于半绞丝纹的形式。春秋战国时期是绳纹玉的鼎盛时期,均为贵族使用,绳纹较细密,呈360度斜向绞圈,是真正的绞丝纹玉器。

饕餮纹

饕餮纹这种纹饰最早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玉器上,是一种图案化的兽面,故也称兽面纹。饕餮纹最早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陶器和玉器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作兽面者多。源于威武凶猛辟邪之意,"饕餮纹"是后人附会的称呼。

虺龙纹

蛇状纹饰。无角、无腿。虺龙纹玉器兴于春秋,终于汉,汉代以后几乎不见。宋仿形似而无神。

云雷纹

连续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图案。圆形转角的称云纹;方形转角的称雷纹。在商周时期的玉器和青铜器上最为盛行。

沁色

一、玻璃光: 玻璃光一般在潮湿和密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颗粒细、密度大的玉质容易形成,盘过的比没有盘地的容易形成。玻璃光泽,又似由内发,其色蓝盈盈的,还能反射其他物品的影子。沁成时间在1200年以上。

二、包浆:传世玉器生成包浆很快,有二三十年变可显现。入土生成包浆就很慢,最快也得百年以上,不少的玉器在地下永远也不出包浆。玉生包浆,年代越久,包浆就越厚。

三、玉萎缩:选造成缝隙处萎缩,再形成线状萎缩,再导致边缘等处的大面积萎缩。用几百年至几千年不等。

四、绺莹沁:绺莹沁里面沁进一般色彩需七八十年,要沁入水银需200年以上。

五、黑漆古:玉器的"黑漆古"是指玉器在墓葬中长期受到水银的侵蚀而形成通体的黑色沁色,多由墓坑中的水银所沁,有凹陷现象或闪现银星。时间在1600年以上。经盘玩后黑中发亮,非常美丽。

六、开窗:古玉受沁最慢的地方是表面最光洁和距离边缘远的地方,的以,在到了满沁或者快到满沁的状态时,往往会留有一小块尚未受到沁染而显露原来玉器底子的地方,这片地方就称为"开窗",从开窗的地方能清楚地看到玉器原来的本来面目。沁到这样的程度,需要1800年以上。

七、花脸沁:花脸沁往往有多种沁蚀,比如色沁、土沁、水银沁、钙化等,至少需要600年以上。

八、牛毛纹:牛毛纹一般由水银、铅锌等物质沁成,线状,顺着某一个方向排列。时间需要800年以上。

九、全皮色:某种单一皮色基本能布满整器,包括色沁、石灰沁、土沁、水沁、钙化、包浆等,但并未将玉器的肌理渗透。时间需要1300年以上。

十、铁红沁:受铁或都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十一、石灰沁:石灰沁轻者在玉器的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灰白色或青灰色膜,需要四五百年时间。石灰沁重者,玉内开始变得发红,像小孩子的脸色,称为"孩儿面"需要千年以上时间。沁蚀的更重者,形成一层不透明的皮壳,有薄有厚,称为"鸡骨白",需要1500年以上的时间。沁得最重者,状如朽骨,时间要在3000年以上。

十二、血沁:又称血古。古人认为血古为血所沁。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血液时间一长就不再是红色。这种色是由尸骨、色液、颜料、石灰、红漆、木料、土壤等东西共同沁成的,可将玉器沁成猩红色、枣皮红、酱紫斑等色。不过,要形成枣皮红和酱紫斑得需要700年以上的时间。

十三、朱砂沁:主要受殓葬的朱砂所沁。朱砂沁入玉里的速度很慢,大都附在玉器的纹饰处、镂空等凹陷和粗糙处,将附近的玉皮染红。若将白玉的玉肌沁成淡棕红色,得要1800年左右的时间。

十四、水银沁:水银沁的水银既来自殓葬水银,也来自土壤中的水银。一般来讲,土壤中的水争不能把玉器沁成半截黑或全黑,所以人们习惯将沁成半截黑或全黑的叫做黑沁古,将沁成线状的或小斑点的叫做水银沁。千年以内的水银沁一般不太黑,2000年以内的水银沁不亮,2000年以上的水银沁又黑又厚又亮。

十五、土沁:土沁一般由红土和黄土沁成,呈浇黄至土红色,中间似乎有一个小核,核周围呈现放射性云块形斑痕状,好似用黄色炸药的鞭炮崩的痕迹。过千年的土沁,其核的部位会出现疙瘩或小坑,或变为土咬或蛀蚀。

十六、水沁:净水能使玉器晶莹、滑润,几百年之内的,呈玻璃质的蓝绿萤光,被称为"澄潭水";几百年以上表面就长一层水锈。大部分的水沁是污浊之水,玉器被染上污浊之气,或被水中矿物质所沁,300年开始长水锈,1000年可使玉表面不透光,1500年以上使水锈变得十分干老。

十七、钉金沁: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十八、凹陷:开成凹陷之沁,原因之一是沁进的物质与玉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物质挥发、流失一部分;原因之二是重金属沁入。时间分情况而异,一般在六七百年以上就会开始显现,时间越长,凹陷越重。

十九、饭糁: 是指在玉的里面生成的点状、颗粒状的带色物质,就像玉的里面有大米饭粒、小米饭粒、玉米糁,有的还伴有粥状物。沁成这种情况,玉质疏松的600年即可,致密的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黄香沁: 是一种酷似香薰的或烤炙的黄色,非常美丽。其沁源可能有木材、松香、铁质、土壤等物。时间在1500年以上。

二十一、钙化:这是玉石一种变质现象,多由氧化和复分解过程而形成比较疏松的物质,所以较为松脆,怕磕碰。这种钙化层就越厚。

二十二、芝麻点:芝麻点沁分布在玉器的里面,星星点点的,常在全色沁的基础上形成,形成点缀的效果美。时间约在1500年以上。

二十三、流泪:在古玉的表面形成由高浓度的色水流淌过的痕迹,其中又分两面种情况。一种是浑水状的泪痕,其边缘色浓,中间色淡,形成这种情况需要800年以上。一种是乳状或蜂蜡状的,流淌过的地方留有一层干奶酷或蜂蜡状的东西,形成这种情况需要2100年以上。

二十四、玉浆:生坑的古玉,往往会在雕痕内、绺裂处、伤痕中生城一种黄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物。用开水能将其煮出。沁成这种程度需要2000年以上。

二十五、冰裂纹:冰裂纹又称"开片"。是玉石的自然老化(例如受热胀冷缩和水、空气作用,以及弱酸、弱碱的腐蚀)现象,以及沁进之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需要的时间要在1900年以上。

二十六、松软:因沁进的东西都是物质,都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沁进物质多了,自然就会使玉器膨胀起来,从而降低了玉质的紧密程度,使玉器变得松软。时间要在2000年以上。

二十七、变形:松软的玉器,遇到外力,就可能扭曲变形。刚出土的松软古玉,在初盘时期,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玉器。经后之后,就会变得坚硬起来。

鉴别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协会学术研究部主任、中国文物学会玉器委员会副秘书长古方表示,对玉器的辨伪技巧,得按具体的材质、器形、时代、工艺及作伪手段来谈。

工艺痕迹鉴定

1.工具、方法:用10~50倍放大镜,观察抛光痕迹。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古玉。

3.局限性:对腐蚀严重、脱皮、玉器钙化严重成粉状者不能鉴定。

古玉工艺,具体是指古玉加工工艺:一是剖片,二是细加工,三是抛光。

其方法无外有两大形式:其一为清以前至新石器时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动化砣机工艺;其二为近代电动砣具工艺及滚桶摇光抛光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发明手动砣具,抛光用解玉砂、兽皮、棉、麻布轮砣等。钻孔特点多为喇叭状,长孔多为对钻而成,孔为中细,两端大,孔壁可见粗细不等的螺旋纹,且表面光滑。而机械孔壁则较规整,会留有细密均等的螺旋纹,而且不够光滑,孔口边缘也可发现硼碴。观察穿孔特点,是鉴定新石器玉器的重要方法。战国铁器发明以后,玉器穿孔则较规整,但孔壁螺旋纹不如机械孔壁螺旋纹细密均等,孔口、线条边缘会出现硼碴。

新石器时代与商周之时,抛光多用兽皮醮解玉砂等为之,10倍或20倍放大镜下可观察到粗细不匀、方向不一的细凹线,间或也有杂乱无章的细凹线,并有层次感,区别于机械抛光或仿照古法抛光的细密均等的、较为平行的细凹线。

精品玉器清根及地子大多平整、匀净,干净利落,重要的是垂直砣痕不能太过,若使用电动砣具,一般可发现垂直砣过的凹陷痕迹。分析这种工艺的特点是鉴定古玉真伪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之一,在鉴定方面起主导作用。需强调一点:必须用放大镜才能观察鉴定。

氧化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平面氧化透光照射。

2.适用范围: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传世品,未受氧化古玉。

氧化是指玉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下与空气、水及其他物质所产生的化学变化。

氧化有两种现象:一是钙化成程度轻重不一的"鸡骨"现象;二是氧化严重成粉状。从矿物学角度上看玉器,质地致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夹杂含有一些其他物质。在长时间的化学作用下质地弱的部分,特别是玉器表面,氧化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腐蚀形成的小孔洞,氧化情况较重时,通常在玉器表面钙化形成白斑,但自然地覆盖在玉器局部或全部,有层次感,深浅不一,程度轻的,表面仍有光泽,严重的则腐蚀成粉末。

要知道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较重,可火烧假玉器却不这样。用火烧手法的仿氧化古玉,通常表面为薄薄的一层粉状,没有深度、层次感,强光灯照射下玉质纯净、透明,氧化层非常薄。自然氧化深度有轻有重,通常尖角、边棱部位较重,氧化重的,灯光照射不透。但也有用含有类似氧化白色的玉石做成的伪古玉,值得注意。而且伪造鸡骨白的白斑点在放大镜下观察呈凹陷形。运用此种鉴定方法需注意的是,有个别作伪者利用天然氧化成的玉料做成器,这需从加工痕迹上看氧化是否具有普遍性。

腐蚀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特征。

2.适用范围:受腐蚀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没有腐蚀现象的古玉,传世品。

多数玉器长时期埋在各种土壤中都会有腐蚀的现象出现,特别是酸性土壤对玉器破坏较重,玉质较软的,氧化严重的玉器受腐蚀最重。其特点通常是出现蚀孔、蚀斑现象,有的蚀孔口小腹大,在放大镜下可观察到孔内经化学变化而形成的闪亮结晶体,这一点是任何方法都不能伪造的。

通常氧化较重则腐蚀越重,如今用酸类物质腐蚀伪造而成的玉器,其表面通常呈大面积凸凹不平的腐蚀,蚀孔、蚀斑明显,可以说砣工化尽,这样处理的玉器,其蚀孔常常是外大里小,无结晶体,呈斑驳状。这里需指出的是,有很多人利用自然腐蚀严重的玉石料加工成伪古玉,这种伪古玉的特点是通常腐蚀严重,加工痕迹处无氧化现象。

凝结物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观察不同位置;牙签,用以刮划附着物。

2.适用范围:未经清洗的出土古玉。

3.局限性:近代长期在封闭环境保存的、清洗过重的伪古玉。

此法也称包浆鉴定。包浆通常是指玉在各种环境中,由其他物质在玉器表面粘附形成的一种物质,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土壤中可溶性矿物凝结物;二是玉器表面粘附的墓土或腐烂杂物;三是传世品上的污垢。这几种物质都很微妙,颜色不一,通常是靠对实物多年观察的经验得出判断。出土品的包浆有一种是凝结在玉器表面的物质,这种物质在放大镜下观察也呈斑驳状,有的是矿物质熔化后形成的,有一些是透明状,有的则是半透明的,有的则是墓土。无论哪一种,都十分自然,凝结较实,并伴有墓葬气味,这种气味有的即使经过刷洗也仍然存有,这也是气味辨伪的一个重要方法。假器就不是这样,包浆松散,无墓葬味,无透明矿物质,即使有泥土包浆坚固的,也是胶一类物质所为,一烧、一洗即知。

如今流行一种把新玉用细铁丝缠住,放入土中数月或数年后取出,使红褐土锈固结在玉上以冒充古玉的作伪手段。但实则古玉很少与铁一类物质共同存放、埋葬,只有玉剑具是如此。这样的伪品有的竟然在一些拍卖会上出现,在玉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用铁丝缠过的痕迹,真是不可思议。

折叠气味鉴定 1.工具、方法:湿水。可用水点湿玉器,嗅其气味。

2.适用范围:出土古玉。

3.局限性:传世品,出土之后刷洗时间较长者。

此种方法较不易掌握,因玉器埋藏环境的不同,气味也不同,大多有墓葬味、土腥味,还有传世品特有的气味。玉器的气味一般在新近出土时最为浓烈,要熟悉这种气味最好的办法是多嗅老窑陶瓷,特别是新近出土的陶瓷的气味,尤以战国、汉代陶器为重要,它们的气味与同墓出土的玉器相同或相似。此种方法仅限于新近出土或近期出土的玉器,对于鉴别那些伪造出土古玉特别灵验,它们不仅没有墓葬气味,相反有种刺鼻的化学气味或单纯的土味。此种方法要求我们多实践、多对比,才有所收获。但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带有泥土杂物的玉器,不论出土早晚,必须有墓葬味,用水一浸或呵气其味更大,反之,无味则大概率为假。

沁色鉴定

1.工具、方法:10~50倍放大镜,强光手电。观察解理、沁入深浅,照射玉器观察颜色,沁入部位。

2.适用范围:出土受沁玉器。

3.局限性:传世古玉或无沁古玉。

沁色鉴定重在学习理解古玉长时间在各种存放环境下与所接触的器物所产生的颜色变化,这是另一种物质分子渗入玉器局部或内部产生的颜色,实则是物理现象,是自然色变,我们通常叫"沁色"。如古玉存放于红色漆器内,可能受红色沁,放于黑漆器中则可能产生黑色沁,在黄土内埋藏,则可能产生黄褐色沁。在强白灯光下观察,沁色通常是在玉的接触部位薄弱或自然解理、绺等部位产生,然后沿解理或裂隙部分扩大渗透,严重的可浸透全器,称作"满浸(沁)",盘玩之后会变色,颜色鲜艳,大多沁色颜色会由灰白变红。重要一点是,通常情况下,真品沁色比较单一,颜色较暗,所以鉴定时当看到较乱的沁色和鲜艳沁色就值得怀疑了。

真品即使玉有解理、裂隙,但不是接触部位,不一定有沁色。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仿造沁色通常为满沁。也有局部沁,特点是沁色较多,并不一定在玉的薄弱或裂隙处,在强白灯光下观察可知。有人用高科技手段沿玉解理或绺处进行激光伪造沁色,需知晓真沁大多数有由深到浅的过渡色。还有一点就是,玉的存放环境干燥或玉质致密这两种情况下亦可以无沁。

化学鉴定

1.工具、方法:食醋、丙酮。把玉器局部烧煮,丙酮刷洗。

2.适用范围:氧化古玉,仿氧化古玉。

3.局限性:无氧化现象古玉。

此种鉴定方法主要针对伪造氧化严重的鸡骨白,以及泛白、白斑现象。食醋是针对一般用石灰、火及其他方法烧制呈白化现象的伪古玉,方法是先把醋烧开,将伪古玉局部浸煮1~3分钟,拿出之后用水清洗白色粉末,如果能清洗掉,水呈白浆状,氧化薄的部位可露出玉质,则真假立断。因为这种方法对真氧化白斑是清洗不掉的。

针对在玉器表面涂刷的用胶及颜料一类物质调成的白浆,利用丙酮局部刷洗,即可洗掉白浆。如是真古玉的鸡骨白,在短时间内就不会出现上述现象,是洗不出白浆的。此种化学方法请慎用,也千万不可长时间将玉器浸煮在酸性化学试剂里,因为玉石在酸性溶液腐蚀下会受到破坏。

艺术水平鉴定

1.工具、方法:肉眼观察,与真器对比研究。

2.适用范围:一切具有艺术性的玉器。

3.局限性:器型极为简单或严重腐蚀、残件。

艺术性是最难仿制的因素。在中国玉器制作工艺史上,每个时期玉器都有鲜明特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而且,每个时期既有成熟的艺术,又有不成熟或成长中的艺术。熟悉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玉器工艺水平是鉴定古玉的先决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一些玉器理论书籍,而且还要多看玉器图录及博物馆、收藏家的实物资料。另外,还要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列宁说:"对任何一个历史问题的研究判断、结论,都必须把这个问题放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中去考察。"技术水平不等于艺术水平,有时技术水平达到了,艺术水准却达不到。古代玉器成熟的艺术是当今难以仿制的,那些艺术水平高的玉器更难仿制。比如汉代玉人、玉马、玉兽类,特别是圆雕作品,那种圆润、饱满、流畅的线条,迄今仍极难仿制。可以说,越是技术含量高的大件作品、圆雕作品、器型复杂作品,越容易鉴定。原因是仿制难度大,容易留下破绽。

重要的是,美的艺术只有手法,没有方法,因而人亡技绝。今人仿制,往往有形无神。

做伪方法

古玉作伪一般有烟火熏色、颜料浸煮、强酸腐蚀等手段,熟悉古玉的作伪方法能在鉴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伪造血沁法

古法:

一种是将仿制之玉放在火中烧成红色,再将刚死的犬腹部开一个深口,趁玉器正热时放入犬腹中,然后将犬埋在地下,几年后取出,形成的红斑血沁和真的一样,此谓"狗玉"或"狗肚玉"。也有将玉放进割开的活羊腿里,再把伤口缝好,几年后取出,玉上自然也带上了血沁,此谓"羊玉"或"羊腿玉"。还有的用猪血与黄土和成泥,放在大缸中,然后将玉埋在里面,时间一久,玉上就有土咬、黄土锈、血沁等痕迹。

以上是用动物血伪造古玉上的血沁。此外还有其他办法,如将仿古玉放在火中烧之,等热时取出,抹上血竭或其他红色颜料,凉后再烧、再抹,如此反复多次,直到颜色沁入玉中。或用血竭、紫草、透骨草各数两,和玉一起放入罐内,罐中加水后煮之,几天以后颜色就沁入玉中。只是这种玉的表面会有浮光,必须用错草将玉的表面错去一层,再涂上川白蜡,把玩数日,才与古玉带血沁者相似。还有的用血竭一两,蜜陀僧一两,硵砂数分,和在一起研成细末,放在罐内,再放满脂油,靠在火旁。另把玉器放在杏干水里煮几小时,捞出后放在油罐内,用微火煮之,几十天以后,颜色沁入玉内,再抹去浮光,上一层川白蜡,就成功了。

现代方法:

在如今的作伪者看来,以上古法未免过于麻烦,所以他们并不如法炮制,最简单的办法是将仿玉放在红色颜料水中浸泡或烧煮一段时间,颜色就会沁入玉内形成"血沁"。

伪造牛毛纹法

将玉放在乌梅的泥灰水中煮上一天,然后取出,趁热放在风雪中过一夜,或放在冰箱冷库里冻一天,玉就会呈现像头发丝细的冻裂纹痕;再把茜草汁加上少许朱砂,用竹枝点燃烧烤,或是把玉放在乌木屑或红木屑里煨烤,红色牛毛纹就出来了,此谓"风玉"。

伪造鸡骨白法

将新玉用炭火煨烤,在炭火未冷却时用凉水泼在玉上,玉取出后与受地火影响的古玉相似,呈鸡骨白颜色。只是这种伪造出的"古玉"由于经过火烧,没有了玉的温润透明的光泽,已同朽烂枯石一样,毫无灵气。

伪造陈墨黑法

用新玉制成器件后,用黑色的乌木屑或暗红色的红木屑煨烤,将石膏粉贴在想保留原有玉质的部位,其他地方都能沁上颜色,只有贴石膏的部位颜色进不去,其效果与受水银沁的古玉相似。

伪造黄土锈法

用胶水均匀涂在玉器上,然后埋在黄土中,使玉器表面沾满黄土斑。埋的时间愈久,所生黄土锈亦愈真。当前坊间地摊上尤多此类"古玉",乍一看它们黄土斑斑,非常像刚挖掘出来的"土古",有些形制很大,初入门者极易上当。

伪造土蚀法

般出土古玉经过长时间的水土侵蚀,总会有局部被腐蚀的现象。现代作伪者为求速效,往往用硝酸浇于玉上,使其很快腐蚀。由于所浇部位不一,便会形成局部被蚀的效果。

油提法

用火把油烧至90℃左右,用绳子系在玉上吊着,使其一部分浸在油中煎炸,几天后煎炸处有了颜色,再煎其他部位。煎的时间或多或少,部位或大或小,这样可使颜色深浅不同。只是此等古法耗时长,今人都已舍弃不用,而大都用火熏之,使玉的表面挂有黑斑一层,即足可欺世。

叩锈法

此为古代伪造土锈的办法。相传乾隆年间,无锡阿叩作毛坯玉器,用铁屑绊之,再用热醋淬之,然后放在潮湿的地里。十几天后再埋入人来人往的大街下,过几个月后取出来,则玉为铁屑所浸蚀,遍体桔皮纹,纹中的铁锈呈深红色。用水煮后颜色会变暗,且有土斑,其中灰土不容易退去,极似古玉。

伪造黑斑

用水将玉煮热后,架在铁篦之上,用火烧之。边烧边在玉上涂抹蜡油,不受时间限制,直至黑斑形成为止。或是用浸湿的旧棉花包好,用柴火烧之,棉花干时用水浇之。等到黑色入骨而不是浮在表面,也不发白,黑斑就造成了。狡诈的作伪,形成黑斑仅占玉身的三分之一,欺骗性更大。[1]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古玩精,2018-12-11 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