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驼背躄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驼背躄鱼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驼背躄鱼(学名:Antennarius dorehensis)是躄鱼科、躄鱼属的一种鱼类。多数体长在30毫米以下,最大个体为51毫米。体粗短,卵圆形,侧扁,腹部突出。尾柄短,尾柄长小于尾柄高。头较大,头高和头长几相等,前端圆钝。吻较短,吻长大于眼径。眼小,侧上位。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形。口大,上位。鳃孔小,呈圆孔状。鳃耙退化。皮肤无鳞,但密被细小的皮棘,皮棘均呈双叉形。背鳍2个。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七至第八鳍条下方。胸鳍位于体侧下方,假臂状构造发达阔。腹鳍喉位,较小,最后1鳍条分支。尾鳍圆形。液浸标本灰褐色,头部及体侧具稀疏的白色小圆点,第二背鳍第九至第十鳍条下方具一大于眼径的黑色圆斑,边缘色较浅,有些个体该圆斑不明显。第二背鳍灰黑色,边缘白色。臀鳍黑色,具小白点,边缘白色。胸鳍、腹鳍鳍条白色。尾鳍黑色,具小白点,边缘也呈白色,尾鳍基部和尾柄相接处具一灰白色细长横纹。腹膜黑色。驼背躄鱼是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栖息于岩礁和珊瑚丛中,生活水层自表层至2.4米左右。驼背躄鱼利用吻触手顶端的衍生物-钓饵(Esca)及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的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太平洋中部的塔希提(Tahiti);西起非洲东岸,东至大溪地,北至日本,南至新几内亚。在中国分布于西沙群岛海域及台湾沿海(西部、南部、绿岛及兰屿海域)。

简介

驼背躄鱼,体侧扁,卵圆形,腹部膨大,尾柄明显。头高大,头背缘陡斜。吻短。眼小。口裂大,下颌突出;上下颌、锄骨及?骨均具齿。鳃孔小。体表粗糙,被双叉小棘。颏部无肉质小突起。背鳍两个,具III棘,第I背鳍特化为吻触手,其长短于第II硬棘,末端具钓饵(Esca),呈长卵圆形的皮瓣,无丝状突起,第 II硬棘游离,第III硬棘高大,末端弯向后方;第二背鳍长,具软条11-13;臀鳍具软条7-8;腹鳍显然短于胸鳍;胸鳍软条8-10(通常为9);尾鳍圆形。体为灰绿至灰褐色,体侧具若干白色斑纹。背鳍基部有小型黑色眼状斑或消失;余鳍或多或少具暗色小斑点。栖息于岩礁和珊瑚丛中,栖息深度在0-2公尺间。利用吻触手顶端的衍生物-钓饵(Esca)及配合极具保护色作用的身体,可吸引别种小鱼来觅食,然后出其不意地予以吞食。所产之卵,形成丝状团状,具有漂浮力。

评价

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到新几内亚、北至菲律宾以及西沙群岛海域等,属于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