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赛尔·普鲁斯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Marcel Proust)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普鲁斯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政治科学学校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马塞尔·普鲁斯特
马塞尔·普鲁斯特
原文名 Marcel Proust
出生 (1871-07-10)1871年7月10日
法国 巴黎
国籍 法国
职业 演员
知名作品 《追忆逝水年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马塞尔·普鲁斯特

外文名称 Marcel Proust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法国 巴黎

出生日期 1871年7月10日


逝世日期 1922年11月18日

职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巴黎大学

代表作品 《追忆逝水年华》

个人经历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年7月10日出生在巴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为保健医生,母亲是证券经纪人的女儿,犹太血统。普鲁斯特自幼体弱多病,生性敏感,富有幻想,10岁时得哮喘病,拖累终生。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听过柏格森的哲学课,深受影响。不久,开始涉足上流社会,出入文艺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成为一个举止温文尔雅的时髦青年。1892年,与亨利·巴比塞等青年合办《宴会》杂志,1895年获得学士学位后在一家图书馆任职。1882至1889年,普鲁斯特在巴黎贡多塞中学求学。这是一所大资产阶级子弟聚集的学校,他交游较广,并开始进入社交界,与作家法朗士和其他一些文学界名流相识,因而进入圣日耳曼区古老贵族世家的沙龙。

这时期普鲁斯特开始写作,向杂志投稿。1896年,将各处发表的纪事、随笔、故事等汇编成第一部作品《欢乐与时日》出版。1896至1899年,写作自传体小说《让·桑德伊》,未完成,直到1952年由后人根据手稿整理发表。少年和青年时代,普鲁斯特热衷于出入交际场所。但他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磨练分析批判能力。他后来的作品基本取材于这个时期的经历。1900至1906年左右,他翻译、介绍了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的作品。罗斯金的思想对他影响很大。他相信直觉胜于对客观事实的分析。1903至1905年,普鲁斯特的父母先后去世。从1906年起,他的哮喘病不时发作,只能闭门写作。1908至1909年间,写过一篇阐述美学观点的论文《驳圣伯夫》,生前未发表,直到1954年才发表手稿的片断。论文主要批驳圣伯夫的文艺批评方法,认为文艺作品和作者个人不宜联系过于密切。

在写作《让·桑德伊》和《驳圣伯夫》的同时,普鲁斯特开始构思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从1906年开始写作,到1913年,全部布局轮廓已定,分7大部分,共15册。1912年下半年,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完成了第一卷《逝去的时光》(后改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第二卷《寻回的时光》(后成为第七卷)的初稿,总的书名是《心灵的间歇》,法文的字面意思是"心跳间歇性停顿"。1913年3月,在遭到屡次退稿之后,他把书稿交给格拉塞出版社自费出版,先垫付1750法郎。到了5月,他在拿回校样的时候,把书名改成了《追寻逝去的时光》,与此同时,他将两卷分别命名为《去斯万家那边》和《盖尔芒特家那边》。1913年11月8日,第一卷《去斯万家那边》终于出版。 1919年,小说《追忆似水年华》第2部《在少女们身旁》由卡里玛出版社出版,并获龚古尔文学奖,作者因而成名。1920至1921年发表小说第3部《盖尔芒特家那边》第1、2卷;1921至1922年发表第4部《索多姆和戈摩尔》第1、2卷。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在逝世前将作品全部完成。作品的后半部第5部《女囚》(1923)、第6部《女逃亡者》(1925)和第7部《重现的时光》(1927),是在作者死后发表的。

人物影响

1871年7月10日出生的马塞尔·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倾注在《追忆逝水年华》中。他于1896年出版《欢乐与时日》,后来翻译英国艺术评论家拉斯金的著作《亚眠的圣经》与《芝麻与百合》,作品《让·桑德伊》、《驳圣伯夫》,撰写一些评论拉斯金及同代艺术家的文章。其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将高度敏感性与高度精神性融为一体,表现出小说创作的新观念和新技巧,突破了小说写作的传统模式,呈现了一个由感官展开的色彩斑斓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