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馬立平中文課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馬立平中文課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海外華裔青少年。其主體教學內容,可供海外周末中文學校使用;結合課後閱讀以及教輔材料,也可供非周末的 After School 中文學校選用。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證明,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馬立平中文課程,學生們能夠具備中文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能夠在美國 College Board 的中文 SAT II 和 AP 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並且能夠順利地通過中國國家漢辦舉辦的 HSK 四級以上的漢語水平考試。[1]

作者簡介

馬立平,女,1951年出生於上海。1971年在江西農村開始教學生涯,先任小學教師,後任小學校長。1980年錄取華東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研究生,師從著名教育家、前華東師大校長劉佛年先生。1989年來美,在密歇根州立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開始海外華裔兒童中文教學實驗。1991年轉學斯坦福大學教育學院,師從前美國國家教育學術委員會主席 Lee Shulman,繼續攻讀博士學位。1994年春在斯坦福大學校園裡創辦以中國留學生子女為主要對象的周末中文學校,結合中國傳統語文教學法和現代課程理論,研發和編寫海外兒童中文教材,進行「直接認字」的教學實驗,並且堅持在其創辦的中文學校執教至今。[2]

1-10年級馬立平中文教材總結構

本套教材引導學生經過三個階段,實現中文「學有所成」的目標。

第一階段:集中識字(一年級到四年級,第1冊到第12冊)

中文成為實用需要掌握一定數量的基本單字,尤其是常用字。在這一階段,以中國傳統的「直接認字法」為主要手段,以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兒歌和散文為載體,通過高頻復現的方法,讓學生學認近1500個常用字。

教學目標:大量認字,培養語感 課程原則:認字領先,閱讀跟上,直接認字,多認少寫。 具體做法:1. 每年三個單元,每個單元認字約100餘個;

                 2. 要求会写的字大大少于会认的字;
                 3. 从一年级第三单元起,每周课文配有根据之前学过的字撰写的阅读材料三篇(一年级每周配“读词读句”,也是用学过的汉字撰写);
                 4. 要求学生能朗读课文,并且朗读阅读材料;
                 5. 课文和阅读材料中含大量对话素材,以培养学生语感。

第二階段:大量閱讀和學習寫作(五年級到七年級,第13冊到第21冊)

在集中認了近1500個常用漢字以後,需要一個集中的消化和鞏固時段,故而安排五年級為集中閱讀的階段,進行「大運動量」閱讀訓練。 我們選用了中國古典文學《西遊記》作為素材,參照前十二冊所學的字,以及課文和閱讀材料穿插安排的形式,進行改寫,使之既保留原文的文化精髓,又符合學生的閱讀能力。改寫後的《西遊記》共20回,含65,000字次,包括了原著中適合于海外青少年閱讀的主要故事。在這一階段學生還要學習在電腦上通過拼音輸入漢字和查字典,為下一階段的作文訓練作好準備。

六年級第一單元(第16冊),以趣味對話為課文形式,介紹海外生活常用中文,如海外中文報刊上的常用字、中餐館和中國城方面的有關知識等,作為以前各冊中陸續介紹繁體字的複習和總結。另外,徵得中國著名童話作家鄭淵潔先生的同意,16冊中還含有鄭先生寫的當代中篇童話,作為集中閱讀的繼續(含31,000字次)。

六年級第二單元到七年級第二單元(第17到20冊)是中文寫作訓練,分別學習: 「狀物」、「寫一個過程」、「寫一件小事」和「寫一個人物」。各冊包括四篇樣板課文,要求學寫四篇中文作文(用電腦輸入)。四冊共練習寫作文16篇(其中包括2篇英譯中訓練)。

七年級第三單元《神遊中國》(第21冊),用中國導遊與海外少年對話的形式,配以精美的彩色圖片,向學生介紹在中國旅遊的文化背景知識(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長城,兵馬俑,桂林山水,黃山,江南園林,佛教廟宇,上海等)。

第三階段:中華文化和SAT/AP考試(八到十年級,《中華文化之窗》,《中華文化巡禮》,《AP中文讀說寫》)

在教材研發和教學實驗中我們很早就注意到,通過中文來學習中國文化,對于海外華裔青少年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所以我們一直用心在教材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內容。八年級到十年級,是根據學生的中文文字水平安排的《中華文化之窗》、《中華文化巡禮》和與SAT II Chinese和AP Chinese 考試相關的內容。

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是:一方面,普通學校學業緊張,課外活動繁忙,可用於中文學習的時間明顯減少;另一方面,隨着年齡的增長,思想和知識方面的興趣開始往深處發展,學生們開始思考人生,關心自己的文化背景。 據此,我們一方面減緩教材的坡度,減少回家作業的分量,另一方面利用有限字的匯,拓展教材內容的深度。也將兼顧幫助學生準備 AP Chinese 考試。

教材特點

這套中文教材適用對象為來自華語家庭的兒童。目前,教材包括 11 個年級(K 至 9 年級以及 AP)的課本,每個年級學習 3 個單元,配有相應的單雙周練習本、暑假作業本和網絡作業,可供周末中文學校使用十一年,也支持 After School 的中文教學。同時,K 至 5 年級課本配有學生用的生字卡片,K 至 9 年級課本配有可供選購的教師用詞彙卡片。

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證明,通過循序漸進地學習全套教材,學生們能夠具備中文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能夠在美國 College Board 的中文SAT II和AP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並且能夠順利地通過中國國家漢辦舉辦的 HSK 四級以上的漢語水平考試。

中華民族創造了自己的文字,也創造了學習這文字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們這套教材將中國語文教學的傳統和現代語文教學的研究成果緊密結合。

在開始階段直接進行漢字教學,在學習了700個常見漢字後再引進漢語拼音,語音教學由課堂教學和網上作業共同分擔,成功地避免了海外學生常見的依賴拼音的弊病。教材採用先認後寫、多認少寫的原則。本教材通過各種途徑,幫助學生熟練認讀 2000 個左右的常用漢字,熟練書寫 500 個最常用字詞。每篇課文都配有閱讀材料數篇,納入正式教學。這些閱讀材料以中國歷史故事和寓言為主要題材,用學生已經學過的漢字撰寫。一至四年級以認字和閱讀教學為主,讓學生掌握大量的語彙。六至七年級以寫作教學為主,學習如何用中文來狀物、敘事、寫人;中間則以改寫的《西遊記》等作為過渡。教材中課文和閱讀材料的素材來源很廣。選材的依據,一是根據海外華裔兒童的興趣和求知慾,二是注重培養學生學習中文的成就感。素材經改寫後,自成一個完整的中文教學體系,常用字先行,並且高頻率復現。前後呼應,環環相扣。

本套教材以廣大海外華裔青少年為主要對象,對於他們,學習中文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由此達到對祖先文化的體認,因而能夠更正面、更積極地理解和認同自己作為海外華裔的身份。為此,教材在低、中年級的教學中,以教授文字為主,滲透文化內容;在高年級,則側重比較系統、全面地向學生介紹中華文化知識。漢字的筆畫、筆形、筆順和部首是掌握漢字結構的重要手段,本教材用英文介紹部首的意義,使用「Meaning clue」和「Sound clue」 等概念幫助學生 認記漢字。六年級第一學期有繁體字章節。用字的選定,參照了《國語日報字典》、修訂版《華語》、《兒童華語課本》。網上作業有課文朗讀、寫字示範、生字和詞彙的練習遊戲等內容。按自由練習(開放式)和規定作業(封閉式)兩種方式組織。規定作業每周四次,完成作業後出現該次作業的「密碼」,由學生登記到作業本上,交給老師核實;或老師直接可以在網上班級教室看到學生的網上作業情況。為了使學生的中文學習不至在漫長的暑假裡中斷,本教材為各年級設計了暑假作業(每年八周,每周四次),同時提供相應的網絡作業。

視頻

五年級學西遊記 馬立平中文《西遊記》課程設計構思
高年級文化教學 馬立平中文《中國文化巡禮》課程設計構思、框架以及教學原則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