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马关县仁和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关县仁和镇位于马关县南部,距县城19公里。东接马白镇沙尾冲、文华、雨波、花枝格村委会和夹寒箐镇布都老寨、新堡寨村委会,南邻小坝子镇半坡村委会和河口县桥头乡,西与木厂镇博车、水尾、底麻、堡堡寨村委会相连,北靠大栗树乡倮洒村委会。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18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个民族,常住人口33446人(2017年)。国土面积191.54平方千米。[1]

中文名称: 仁和镇

行政区类别: 镇

所属地区: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

下辖地区: 辖13个村民委员会

电话区号: 0876(+86)

邮政区码: 663700

地理位置:马关县南部

面 积: 191.54平方千米

人 口: 33446人(2017年)

方 言: 西南官话

气候条件: 亚热带东部型季风气候

车牌代码: 云H

户 数:8036户

历史沿革

仁和名称由来:二百年以前,该地住有几户壮族,后由外地迁来周、施、林姓等八户汉族,随着人口的陆续增加,村民认为有必要在此开街,进行集市贸易,互通有无。于是村里的长者商量,要使新开的街子买卖兴隆,兴旺发达,必须以仁义和气为宗旨,于是就将此地命名为仁和街。当时有人以“仁和”二字为首,写联作贺“仁寿同登九天开化,和光普照四海逢春”。每逢新春佳节,村民多以此联张贴,互敬互勉。仁和是镇政府驻地,1930年为马关县中心区辖地,1931年属第一区辖地,1934年扩大乡镇时改称永仁乡,1950年为马关四区,1969年改公社为区,1988年废区改为镇。

投资环境

仁和镇党委、政府为发展地方经济,在经济建设中,进一解放思想,摆正位置,做好引导、协调、鼓励和帮助工作,积极招商引资、筑巢引风,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走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的路子,对镇外来投资者给予大力支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尽量简化办事程序,积极支持有利于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事物、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为外来投资者创造了宽松的投资环境。

乡镇概况

仁和镇交通便利,马客路(马关至客田)穿境而过,是通往红河州河口县的主要通道;全镇以农业为主,粮食主产稻谷、玉米、小麦。经济作物有烤烟、甘蔗、茶叶、蔬菜等,其中烤烟是全镇的重要支柱产业;全镇林业用地共计6068.2公顷,有林地面积3560.5公顷,未成林地188.6公顷,宜林荒山地218.3公顷,森林覆盖率22.4%。为进一步发展仁和经济,镇党委、政府确定的镇域经济发展思路为:以粮、路、水为基础,烟、畜为支柱,三七、经济林果为补充,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劳务输出步伐,推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

基础设施

仁和镇党委、政府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机遇,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四年共投入扶贫资金578.2万元,新修农田水利沟渠5条,全长10.5公里,维修沟渠87条,全长121公里。建小水窖1201口,实施管引工程78件,解决了13个村委会45个村民小组,1200户4930人,2100头(匹)大牲畜的饮水问题。新修乡村公路68条,全长179公里,维修公路114条,全长334公里;建成花果山至大嘎吉弹石路,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施“两改一同价”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实现了99.99%的通电率,建沼气池1781口,为实现农村电气化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狠抓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建设,共投资385.1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20万元,州县配套资金83.76万元,群众集资143万元,投工投劳折资38.39万元),建成了阿峨新寨、白果、三村等8个脱贫奔小康示范村。受益群众557户2158人,进一步加大了对周边村寨的辐射带动作用,建成“马关古月宏”养牛场,2006年计划存栏牛80头,建成双龙潭、坪子上等养猪专业村6个。

优势资源

仁和镇地理条件优越。全镇地形大致呈葫芦形,北窄南宽。中部和北部多属山区,地势较高,东南边缘属河谷区。海拔在458米至1761.4米之间。北部有木腊河由西向东横穿境内,东部、南部边缘有咪湖河、响水河环绕。从仁和镇南部的老岭坝、白果、沙坝、腻坡、大嘎吉、阿峨村委会地势由高到低,倾斜延伸至咪湖河、响水河,自然条件和农业分布垂直变化较为明显,具有“立体农业”的特点。仁和、木腊、格洒村委会海拔较高、气候温凉,东南部河谷区气温高,湿度大,具有较大的热区开发价值,可种植甘蔗、香蕉、菠萝、荔枝等。中部温凉地区可种植烤烟、三七,2005年种植烤烟5793亩,收购烟叶12680.6担,实现烟农收入721.9万元,实现财政税收144.38万元。

邮电通讯

2005年,程控电话装机容量900台,全镇固定电话用户总数达877户,比上年增162户,新增移动用户200余户,通信服务网络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报刊、信件镇政府驻地每两天一送,其它村寨每星期送两次,电报当日送达。设广播电视站1所,闭路电视用户数1875户,可收看电视节目30套。

风土人情

仁和镇居住着汉、壮、苗、彝、回、瑶、傣、白、布依、蒙古、仡佬11个民族,勤劳朴实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推动文明发展进步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阿峨新寨壮族群众在劳动之余创作的版画,具有丰富的民族特色,受到了国内外人士的普遍赞誉。1975年以来,当地壮族农民共创版画作品千余幅,其中有271幅应邀参加“大连民族画展”,15户参加文化部“群星奖”,分别荣获“铜牌奖”、“优秀作品奖”、“佳作奖”和“荣誉奖”,部分作品被《云南画报》、《云贵民兵》和《文山日报》等报刊选登。2000年,阿峨新寨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并荣获“省级文明村”称号。2003年3月,部分优秀作品在昆明展出,得到了国内外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的喜爱。2004年创作出至今为止最大的一幅反映壮族民族风情的版画《故居》(长2.5米,宽0〉8米),2005年在县文化馆有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创作出套色版画,已创作作品32幅,自阿峨新寨农民版画诞生以来,已创作作品1200幅。苗族是全镇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苗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苗族文化他们创作的芦笙舞纸马舞等苗族舞蹈曾在文山州民族节暨马关花山节开幕式上演出,2006年5月腻坡村委会由16人组成的芦笙队曾到丘北普者黑参加五一节庆祝活动演出表演,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当地群众至今仍保留着过花山节的传统习俗,每年正月期间,全镇苗族群众都要举办盛大的花山节,开展登山比赛,爬花杆、斗鸡、斗鸟、对山歌、舞蹈表演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各民族群众都来参与,全镇形成了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集镇建设

仁和镇党委、政府本着“以地生财、以财建镇、以镇招商、以商带农”的小集镇发展思路,于2000年引资开发了仁和镇“仁兴街”,总占地面积19910.72平方米,长821.28米,宽24米,共有建房用地242宗,已出让58宗,出让面积5220平方米。共回收资金170万元,已动工建设49户。成立了马关县市政监察大队仁和中队,严格执行《仁和镇街道卫生、集贸市场、交通秩序管理规定》,认真治理“脏、乱、差”现象,努力改善镇容镇貌,投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2005共筹集资金40余万元对仁和街老街道进行了改造,筹资4万余元安装了仁兴大街的路灯、设立了绿化带,市政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视频

马关仁和镇出歌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