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路德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丁•路德 | |
---|---|
马丁•路德 | |
原文名 | Martin Luther |
出生 |
1483年11月10日 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领地艾斯莱本 |
逝世 | 1546年2月18日 |
国籍 | 德国(今) |
职业 | 宗教领袖,宗教改革者 |
知名作品 | 九十五条论纲 |
马丁•路德,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倡导者,基督教新教路德宗创始人。 1933年,德国著名高校哈勒大学(Uni Halle)为了纪念马丁路德450周年的诞辰,将校名冠以马丁•路德,即全名马丁•路德-哈勒-维滕贝格大学(德语:Martin-Luther-Universität Halle-Wittenberg,MLU),以纪念路德在该校的维滕贝格(Wittenberg)校区作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路德名列第二位,仅次于康拉德•阿登纳[1]。
人物简介
马丁•路德生于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艾斯莱本,父母原是勤俭的务农父亲汉斯•路德(老鲁卡斯•克拉那赫画)人家,但当时因社会商业方面开始发达了,并带动了工业的发展,故其父亲转而成为矿工,在当时以矿工当职业的人口并不多,算是新兴的行业,在父亲的积极努力下竟也自行当起了一个小矿主,后来上升为城市的议会会员
严格而充满爱心的父亲,要他接受时尚的启蒙教育。之后由于父亲的支持及栽培之下,路德进了一所有名的大学学习法律,看似前途似锦:毕业后可在皇宫谋得一份差事,后半辈子就可高枕无忧了。但就在此时他却正想着如何才能蒙上帝的喜悦呢?就在一次的暴风雪当中,在祷告中他经历了神的保佑,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到修道院中当修士,放弃法律的学习从1501年到1505年路德在图林根的爱尔福特大学就学,他获得哲学系的文学士。他的学课包括拉丁文、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道德学和音乐。奉父命路德在获得博士学位后又开始学法学。但1505年7月2日他在回家的路上在斯道特亨附近突然遇到狂风暴雨,他吓坏了,对矿工的保护圣人呼喊说:"圣安娜,不要让我死,我愿意成为一个僧侣。"出于这个发愿他不顾父亲的反对加入了爱尔福特的奥斯定会修道院。
他非常遵守修会的教规,1507年2月27日他被晋升为神父。1511年,斯道皮茨将路德召回维滕贝格并指定路德为神学博士和他的继承人。
人物贡献
首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在客观上结束了天主教内圣母大教堂前的路德雕像部的统一,结束了罗马教廷至高无上的统治,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已成为广义基督教中的三大教派。在宗教改革的影响下,欧洲民众开始强调个人信仰的独立,解放了自己的思想,自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其次,建立了各种不同的新教派。新教团体只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而且是最小的分支。宗教改革运动所带来的第二个重大结果是随之而来的在欧洲广泛进行的宗教战争,其中有些是叫人难以相信的血腥战争(例如从1618年到1648年的德国三十年战争)。结果是德国死了八百万人, 从此德国的天主教人数变为少数,而德国的前身"神圣罗马帝国没落,二百年后才再组成德意志,而进入现代社会更是在二战之后。
最后,在西欧文化发展中还起着一种微妙难言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1517年之前只有一种国教──罗马天主教,不信奉国教者就被带上一顶持异端邪说的帽子,这种气氛肯定不利于思想独立。宗教改革运动以后,变了两种教派, 长期斗争的结果是天主教在十七世纪的改革,引入了人民主义的色彩而出现十八世纪法国的自由思想, 而基督教却在十八世纪没落而发动其自己的改革,结果产生了宗教思想自由的原则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