餄餎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狗不理」包子 |
中文名 餄餎面 主要食材 白面、蕎面 分類 麵食 口味 咸 |
餄餎面[hé lé miàn](市面上又叫作 hé luò miàn)是一種漢族傳統特色麵食,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在鍋里煮着吃,這種傳統獨特的飲食製作方式,不知從何時一直延續至今,成為中國北方地區獨特的風味名吃。山西曲沃餄餎面尤為起源早,在運城地區,臨汾地區,晉城地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餄餎麵館,當地人開玩笑說,「曲沃餄餎面可以申請」物質文化遺產「,可見當地人們喜愛餄餎程度。內蒙古烏蘭察布市蕎面餄餎、河南郟縣餄餎面也是遠近聞名,與山西曲沃餄餎面相近。餄餎面在山西大同、內蒙古中西部、甘肅東部、寧夏鹽池也很常見。
始源
「餄餎面」始於4千多年前的平涼崆峒山廣成子、與道家講究的養生之道有着極為緊密的聯繫。甘肅東部的平涼、天水,是上古三皇誕生之地,又是女媧、夸父的誕生地,文化極為久遠深厚。被中華民族尊為人文始祖的軒轅黃帝在其功業成就之後登臨崆峒山,向隱居於崆峒山的廣成子請教治國之、養生之道,這在《莊子·在宥》篇中有詳細記載,治學嚴謹的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也記載了這件事。當時廣成子傳授給黃帝《自然經》一卷,又邀請黃帝共同進食,廣成子寶劍一揮,砍粗桃樹一棵,將樹幹中間最平直的一節掏空留底,又用黃銅師刀鑽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線大小。
中華西北陳氏餄餎面始源
隨即將桃木擔在爐台陶器上,放麵團用木槌向下擠壓形成一根根條狀物,落入沸水鍋中煮熟。麵團是採用崆峒山附近生長的野生蕎麥等製成,蕎麥性甘味涼,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其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纖維,同時還含有煙酸和蘆丁,有降低人體血脂和膽固醇、軟化血管、保護視力和預防腦血管的作用。除此還有健脾益氣,開胃寬腸,消食化滯,除濕下氣,治絞腸痧、腸胃積滯、慢性泄瀉的功效。遠古時期的人們,還沒有發明麵條,僅僅將穀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麵團統稱為「餅」。於是廣成子製作的這碗蕎麥「餅」就成為了華夏大地最早的麵條。食慣了山珍海味、大魚大肉和精細穀物的黃帝,吃了此碗「湯餅」後頓覺腹中溫暖、神清氣爽。隨即向廣成子求教「道家養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剋之由」,以及廣成子何以修身養性、長生不老,「一千兩百歲而形未衰」的秘訣等等。[1]
簡介
餄餎又名河漏、河撈,是古老的麵食品種。曲沃的餄餎面以交里橋最為馳名,是特有的一種風味小吃。曲沃、絳縣、垣曲和翼城一帶群眾每逢趕集上會,吃上兩碗才覺得滿意。晉城地區,辦喜事總是少不了的!吃時,常澆以豬肉臊子澆頭,吃着筋軟爽口,若再配以辣椒,更是別具風味。
準備時間:30分鐘-1小時
製作時間:10分鐘內
原料
主料
麵粉400g
輔料
油適量
鹽適量
熟肉末適量
蔥段適量
蒜片適量
老抽少許
老陳醋少許
西葫蘆適量
做法
1.用涼水把面和成比包餃子面稍軟的麵團,蓋好放在一邊醒制。
2.西葫蘆切小片。
3.炒鍋倒油,放入蔥,蒜炒香後放入西葫蘆煸炒片刻,放入肉末和少許水,老抽燉一會兒。
4.燉製西葫蘆成熟,即可關火備用。
5.醒好的麵團分成3份。
6.放入餄餎機。
7.擰緊把手。
8.保持大火,把煮鍋里的水燒沸後,旋轉餄餎機把手,餄餎面就出來了。
9.煮熟的餄餎面。
10.撈出。
11.澆上西葫蘆肉末鹵,淋一小勺老陳醋,一口蒜,一口面,香。
小貼士
煮餄餎面時煮鍋里的水一定要保持沸騰,否則麵條就會煮碎了。
澆面的鹵沒有定式,您可以根據口味自行搭配。
您如果不知道面應該和多軟,那摸摸您的耳垂,和您的耳垂一樣軟就行了。
如果您不喜歡吃酸,最後的老陳醋您可以省略。
參考來源
- ↑ 中華西北陳氏餄餎面始源 搜狐網,20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