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饶斌

饶斌(1913 年-1987年),吉林省吉林市人,饶斌祖籍南京,生于吉林,原名叫饶鸿熹,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人,享有“中国汽车之父”的盛誉。

曾任中共吉林市委书记、吉林省委委员、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院长、第一二汽车制造厂党委书记,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饶斌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国籍:中国

逝世日期:1987年

职业: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

祖籍:南京

出生地:吉林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13年

逝世地:上海

主要成就:中国汽车之父

原名:饶鸿熹

个人简历

饶斌,吉林省吉林市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晋西北临时省委秘书长,静乐地委副书记,晋绥八地委书记,中共中央晋绥分局党校教育长,中共辽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抚顺、吉林市委书记,东北民主联军驻图们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哈尔滨市市长。建国后,历任中共松江省委副书记、松江省副省长、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兼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家经委副主任、第二汽车制造厂厂长、第一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是中共八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创始人,1953年7月,是他把第一锨黑土抛向毛泽东亲自题词的一汽建设奠基石;又是他接受了生产红旗轿车的任务;1964年,他又奉命到武当山下,在随后到来的文革狂潮中艰难地主持创建二汽。

饶斌祖籍南京,生于吉林,原名叫饶鸿熹,早年就读同济大学医学院,参加革命后曾担任过中共山西交城地委书记、抚顺市委书记、图们警备司令、哈尔滨特别市市长、松江省副书记。上个世纪50年代初,在东北因政治斗争所陷,被降格使用,恰好当时要筹建第一汽车制造厂,饶斌自告奋勇去担任厂长。

在中央讨论人选时,毛泽东想起在哈尔滨见过高大英武的饶斌,就问:“是那个当市长的白面书生吗,他够厉害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点点头,中央正式任命饶斌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厂长。

晚年岁月

二汽建成投产后,饶斌调回北京,担任机械部部长。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意引进汽车合资项目,饶斌建议由上海承担。在一些国家拒绝合作的同时,美国通用、福特和德国大众都表示了浓厚兴趣,经过60多轮谈判,基本上确定与德国合作15万辆的项目,因为只有他们愿意提供1982年投产的桑塔纳新车。

不料,中国代表团一行赴德国考察时,德国大众内部却出现分歧,负责财务的总裁认为这样大的项目花钱多、利润少,而且外汇难以平衡,于是派人到北京打退堂鼓。饶斌在与德方谈判时建议,将15万的规模压缩为3万,主张要走少投资、快见效、滚雪球发展的思路,这个建议获得大众公司高层首肯。

但此时饶斌的老战友、汽车专家孟少农表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这样组装进口散件进行小规模生产,是买卖的方式而不是搞汽车工业的方式。上海方面也出现阻力,有人出于朴素的阶级感情,认为这个项目不符合中国国情,同时经过计算,结果是德国人稳赚,中国人肯定赔。这件事直接捅到中央,薄一波副总理亲自过问,时任上海书记和市长的陈国栋与汪道涵联名给中央写报告坚决支持这个项目,此后两任市长江泽民朱镕基也为其付出心血,才有了今天上海大众的辉煌。

随着年岁渐长和经济改革加速,饶斌渐感力不从心。20世纪80年代初,饶斌先后担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和中国汽车工业公司董事长。1984年8月11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研究汽车工业发展,针对饶斌想把汽车工业统管起来的想法,当时的中央领导批评说,“你们中汽公司想搞垄断”,并提出中国汽车公司应该搞得虚一些,主要任务是搞好行业规划管理、信息、技术政策以及对中小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服务,一汽、二汽才是实体企业。

最后一次演讲

1987年7月15日,饶斌回到一汽参加解放牌卡车出车30年纪念大会。会上,他突然激动地讲起了轿车:“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中国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说完,他的泪水潸然而下。

十几天后,他病倒在上海,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对医生说:“这是我的老首长,是汽车工业的创始人,要不惜一切代价医治他。”1987年8月29日,饶斌在上海逝世,享年74岁。

人物纪念

2013年11月26日,中国汽车工业杰出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饶斌塑像揭幕仪式在吉林大学南岭校区举行。[1]校党委书记陈德文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共同为饶斌铜像揭幕。党委副书记蔡莉、副校长张向东等校领导,校内相关职能部门和南岭校区各学院党政负责同志以及师生代表参加了揭幕仪式。揭幕仪式由蔡莉主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