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纹姬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饰纹姬蛙 |
中文名:饰纹姬蛙 拉丁学名:Microhyla ornata 别 名:小雨蛙、犁头拐、土地公蛙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亚 目:参差型亚目 科:姬蛙科 亚 科:姬蛙亚科 属:姬蛙属 种:饰纹姬蛙 亚 种:无 命名者及年代:Duméril & Bibron,1841 保护级别:无危(LC) IUCN标准 英文名称:Ormamented Pygmy Frog 同义学名:Microhyla fissipes Boulenger,1884 |
饰纹姬蛙(学名:Microhyla ornata)是姬蛙科、姬蛙属的两栖动物。体形小,头小、体宽,吻端尖圆,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鼓膜不显;前肢细弱,后肢较粗短;趾间具蹼迹,蹠部外侧有肤棱;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大于外蹠突。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小犹,枕部常有一横肤沟,并在两侧延伸至肩部;肛周围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背部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 饰纹姬蛙生活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的水田、水坑、水沟的泥窝或土穴内,或在水域附近的草丛中。雄蛙鸣声低沉而慢,如“gā-、gā-、gā-、gā-”。主要以蚁类为食,也捕食金龟子、叩头虫、蜻蜓等。分布于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半岛、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琉球群岛、日本、中国。 [1]
饰纹姬蛙形态特征
成体 饰纹姬蛙 体形小,雄蛙体长22毫米,雌蛙体长23毫米左右。头小、体宽,头部长、宽几乎相等;吻端尖圆,突出于下唇,吻棱不显;鼻孔近吻端,鼻间距小于眼间距而大于上眼睑之宽;鼓膜不显;无犁骨齿;舌长椭圆形,后端无缺刻。
前肢细弱,前臂及手长小于体长之半;指长顺序3、4、2、1,第一指短小;指末端圆,无吸盘也无纵沟;关节下瘤明显;内掌突较外掌突大。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附关节达肩部或肩前方,左、右跟部重叠;胫长小于体长之半,足比胫略长;趾端与指端同,第五趾短于第三趾;趾间具蹼迹,蹠部外侧有肤棱;关节下瘤明显,内蹠突大于外蹠突。
皮肤粗糙。背部有许多小犹,有的个体背中线上之小疣排列成行;由眼后至胯部常有一斜行大长疣;枕部常有一横肤沟,并在两侧延伸至肩部;肛周围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
生活时背部粉灰或灰棕色,上面有两个前后相连续的深棕色“∧”形斑:第一个“∧”形斑的前端起自两眼间,其后方斜达胯部;第二个“∧”形斑较小,其前端与第一个“∧”形斑的分叉处相连接(或从背中线上开始),其后方斜达后肢基部;沿体侧至胯部有一条边缘齐整的宽黑斜纹;在体侧黑斜纹与第一个“∧”形斑之间,有几条与之略相平行的、或隐或显的、或粗或细的浅棕色线纹;四肢背面有粗细不等的横纹,股前方有一黑纵纹;肛周有“︵”形黑班;有些个体具一条细的浅色背中线;颞部肤沟色浅。腹面白色;雌蛙咽喉部密布深灰色小点,雄蛙咽喉部深黑色。液浸标本背面深色斑清晰。
第二性征 雄蛙咽喉部色深;具单咽下外声囊;有雄性线。
卵 卵群粘连成单层小片,略呈圆形,直径60-79毫米,漂浮于水面。卵粒直径0.8-1.0毫米,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卵外胶膜2层。
蝌蚪 体形较小,第28-30期的蝌蚪全长平均18.4毫米,头体长约7.0毫米,尾长为头体长的162.9%左右。头及背部平扁,体后部略高。生活时头、体背面草绿色或灰绿色,散有深色小斑点;尾肌及尾鳍宽阔部位色浅,也散有深色小斑点,尤以尾肌上、下缘及尾鳍边缘斑点较为密集;尾末端无色;体侧及腹面透明。
饰纹姬蛙栖息环境
饰纹姬蛙生活于海拔1400米以下的平原,丘陵和山地的水田、水坑、水沟的泥窝或土穴内,或在水域附近的草丛中。
饰纹姬蛙生活习性
饰纹姬蛙蝌蚪 雄蛙鸣声低沉而慢,如“gā-、gā-、gā-、gā-”,与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的鸣声相似。
饰纹姬蛙在阴雨天的求偶活动异常明显,它们在石堆、石缝、屋檐、路边草丛、水沟、临时水塘及地下排水道等不同生境中发出求偶鸣声,发声个体间距为0.5-1米,且多数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发出鸣声,一旦周围环境被干扰立即停止鸣叫,干扰消除后,又重新恢复鸣叫。
饰纹姬蛙发出的求偶鸣声具有单一谐波鸣声结构、多脉冲(7、9-16)及纺锤形振幅等特征;所有鸣声主频率范围为1.22-4.09千赫兹,且由不同脉冲数组成的鸣声主频率平均值几近相等;叫声时程随脉冲数的增加而增大,脉冲时程在不同脉冲数鸣声中的大小儿近相等,但最后一个脉冲的时程大小s其他脉冲;脉冲间隔与叫声时程则刚好相反,即叫声时程越短,脉冲间隔就越大。
在7个脉冲的鸣声中,其脉冲间隔最大,脉冲率最小;而在16个脉冲的鸣声中,脉冲间隔则最小,脉冲率最大。除7个脉冲和16个脉冲鸣声的脉冲率分别与其他鸣声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外,随着叫声时程和脉冲数的增加,脉冲率也出现相应变化。
在声强方面,除16个脉冲鸣声与其余所有的脉冲鸣声出现显著性差异以外,其他脉冲鸣声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不显著。饰纹姬娃在不同地理种群的鸣声结构相似,而鸣声主频率、叫声时程、脉冲时程及脉冲率等在不同地理种群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
饰纹姬蛙主要以蚁类为食,也捕食金龟子、叩头虫、蜻蜓等。 蝌蚪有群集性,常浮游于水体表层。
饰纹姬蛙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马来半岛、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琉球群岛、日本、中国。
中国分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最北可达山西南部。如河南(信阳)、山西(运城、闻喜、永济)、陕西(洋县、城固、商南、佛坪、紫阳、平利、太白、宁强)、甘肃(文县)、四川(成都、天全、南江、万源、南充、岳池、峨眉、安县、泸县、纳溪、合江、叙永、古蔺、宜宾、兴文、筠连、屏山、南溪、长宁、高县、洪雅、石棉)、重庆市(巫山、秀山、南川、重庆)、云南(景东、河口、江城、勐腊、景洪、屏边、孟连、双柏、新平、永德、盈江、陇川、腾冲、巧家、永善)、贵州(毕节、水城、大方、金沙、赤水、务川、绥阳、桐梓、江口、松桃、印江、德江、正安、荔波、三都、榕江、兴义、罗甸、雷山、贵阳)、湖北(武汉、丹江口市、利川、咸丰、长阳、梁子湖)、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海口、文昌、琼中五指山、陵水吊罗山、崖县、修州、白沙、西沙群岛)。
饰纹姬蛙繁殖方式
繁殖季节在3-8月,卵产于有水草的静水塘及雨后临时积水坑内,雌蛙每次产卵243-453粒,卵群单层形成片浮于水而。雌蛙一年产卵多次,即一只雌蛙一年可产卵数次,故其群体产卵期长达半年之久。
饰纹姬蛙个体发育迅速,在水温25-28℃条件下,受精卵在24小时左右即孵化出小蝌蚪,20-30天完成变态,小蝌蚪体长9.5毫米。
饰纹姬蛙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8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