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饔飧不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饔飧不給》- (yōng sūn bù jǐ):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同「饔飧不繼」。

  • 繁體:饔飱不給
  •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 用法:作謂語、定語、賓語;用於生活
  •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 成語形式:ABCD式的成語
  • 相關查詢:ABCD式的成語、主謂式成語、帶不字的成語、帶給字的成語、帶飧字的成語、帶饔字的成語[1]

出 處

明·朱國幀《涌幢小品·天下策一》:「轉大冶主簿,故苗地,長吏多不樂往,代行令事,多方撫恤,盡卻例金,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饋白粲者。」

造 句

衰國之民,饔飧不給,裋褐不完。★清·譚嗣同《仁學》二四

近 義 詞

饔飧不繼、饔飧不濟

解 釋

一日三餐不能自給。形容窮苦。 明 朱國禎 《涌幢小品·天下第一》:「錙銖無所取,至饔飧不給,部民有餽白粲者,嚴卻之。」 清 葉廷琯 《鷗陂漁話·<范石夫朋舊尺牘>跋語》:「僦寓 相城 ,不蔽風雨,饔飧不給。」亦作「 饔飱不給 」。 清 譚嗣同 《仁學》二四:「衰國之民,饔飱不給,裋褐不完。」

詞語分解

饔飧的解釋

亦作「 饔飱 」。.做飯。《孟子·縢文公上》:「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 趙岐 註:「饔飧,熟食也。」《醒世恆言·蘇小妹三難新郎》:「主一家之事的,三綹梳頭,兩截穿衣,一日之計,止無過饔飱井臼。

不給的解釋

供給不足;匱乏。《左傳·宣公十二年》:「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於鮮,敢獻於從者。」《孟子·告子下》:「春省耕而補不足,秋省斂而助不給。」《舊唐書·李晟傳》:「欲以諸軍同神策,則財賦不給,無可奈何。」[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