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拂草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飘拂草属 |
中文学名:飘拂草属 拉丁学名:Fimbristylis Vahl 界:植物界 |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或不具根状茎,很少有匍匐根状茎。秆丛生或不丛生,较细。叶通常基生,有时仅有叶鞘而无叶片。花序顶生,为简单、复出或多次复出的长侧枝聚繖花序,少有集合成头状或仅具一个小穗。全世界的约有130多种,中国产47种,广布于全国各省。
目录
形态特征
分布[1]
下级分类
常见植物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或不具根状茎,很少有匍匐根状茎。秆丛生或不丛生,较细。
叶通常基生,有时仅有叶鞘而无叶片。花序顶生,为简单、复出或多次复出的长侧枝聚繖花序,少有集合成头状或仅具一个小穗。小穗单生或簇生,具几朵至多数两性花;鳞片常为螺旋状排列或下部鳞片为二列或近于二列,最下面1-2(-3)片鳞片内无花;无下位刚毛;雄蕊1-3个;花柱基部膨大,有时上部被缘毛,柱头2-3个,全部脱落。 小坚果倒卵形、三稜形或双凸状,表面有网纹或疣状突起,或两者兼有,具柄(子房柄)或柄不显著。
分布
全世界的约有130多种,中国产47种,广布于全国各省。
下级分类
两列鳞组 Sect. Abildgaardia (Vahl) Benth. 二柱头组 Sect. Dichelostylis Benth. 飘拂草组 Sect. Fimbristylis 三柱头组Sect. Trichelostylis (Lest.) Benth.
常见植物
水虱草Fimbristylis miliacea(Linn.) Vahl
无根状茎。秆丛生,高(1.5-)10-60厘米,扁四稜形,具纵槽,基部包着1-3个无叶片的鞘;鞘侧扁,鞘口斜裂,向上渐狭窄,有时成刚毛状,长(1.5-)3.5-9厘米。叶长于或短于秆或与秆等长,侧扁,套褶,剑状,边上有稀疏细齿,向顶端渐狭成刚毛状,宽(1-)1.5-2毫米;鞘侧扁,背面呈锐龙骨状,前面具膜质、锈色的边,鞘口斜裂,无叶舌。苞片2-4枚,刚毛状,基部宽,具锈色、膜质的边,较花序短;长侧枝聚繖花序复出或多次复出,很少简单,有许多小穗;辐射枝3-6个,细而粗糙,长0.8-5厘米;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球形或近球形,顶端极钝,长1.5-5毫米,宽1.5-2毫米;鳞片膜质,卵形,顶端极钝,长1毫米强,栗色,具白色狭边,背面具龙骨状突起,具有3条脉,沿侧脉处深褐色,中脉绿色;雄蕊2,花药长圆形,顶端钝,长0.75毫米,为花丝长的1/2;花柱三稜形,基部稍膨大,无缘毛,柱头3,为花柱长的1/2。小坚果倒卵形或宽倒卵形,钝三稜形,长1毫米,麦秆黄色,具疣状突起和横长圆形网纹。
除东北各省、山东、山西、甘肃、内蒙古、新疆、西藏尚无记载外,全国各省区都产;也分布于印度、马来亚、锡兰、泰国、越南、老挝、朝鲜、日本、玻里尼西亚、澳洲。 知风飘拂草Fimbristylis eragrostis(Nees) Hance
无根状茎。秆丛生,高20-50厘米,基部有少数根生叶。叶多少弯曲,略似镰刀状,无毛,长10-20厘米,宽1-3毫米,顶部急尖,并带有细尖,边缘粗糙;鞘革质,顶端斜裂,裂口处有淡棕色的膜质边缘。苞片近于叶状,2-4枚,长3-15毫米,上端渐狭;小苞片浅棕色,长约2-3毫米;长侧枝聚繖花序复出,有2至多数辐射枝,小穗单生于辐射枝顶端,长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卵形,长6-10毫米,宽2-3毫米,有多数小花,最下面的1-2片鳞片内无花;有花鳞片宽卵形或近于三角形,长2.5-3.5毫米,黄褐色,具光泽,背面有1条中脉呈龙骨状隆起,顶端具硬尖;雄蕊3;子房圆筒形,有沟槽,白色;花柱三稜形,基部膨大,呈棕褐色,柱头3。小坚果宽倒卵形,三稜形,长0.7-0.8毫米,白色或稍带棕色,有疣状突起。花果期6-9月。
产于广东、海南岛、福建、台湾等地。生长在山坡草丛中或草地上,往往和暗褐飘拂草Fimbristylis fusca(Nees)Benth.,扁鞘飘拂草F. complanata(Retz.)Link 混生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