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颂鲜于叔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站酷网 的图片

颂鲜于叔明》是一首古诗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诗歌在中国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其标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诗经》收诗305篇,分“风”、“雅”、“颂”3部分,都是可以配乐演唱的。《诗经》的篇章大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为后世文学创作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和艺术底蕴。

颂鲜于叔明

诗词中的音律之美

诗词是“魂”,音乐是“魄”;诗词是静态观想,音乐是动态感官联想[1]

《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说:“五音令人耳聋”,那是因为嘈杂不好的音调,使人听觉失灵;《道德经[2]》第四十一章老子又说“大音希声”,就是越好的音乐越悠远潜低;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在听古琴曲或者民间小调百听不厌的原因。《诗经》中的《风》最为原生态,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

《墨子·公孟》说:“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零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经》在古代与音乐和舞蹈关系密切,是无疑的。

《风》《雅》《颂》三部分的划分,就是依据音乐的不同。《风》主要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其地域,除《周南》《召南》产生于江、汉、汝水一带外,均产生于从陕西到山东的黄河流域。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大雅》《小雅》之分,众说不同,大约其音乐特点和应用场合都有些区别。《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毛诗序》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