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出自《史记·周本纪》:“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1]

[]

目录

词语读音

拼音:dùn shǒu 注音:ㄉㄨㄣˋ ㄕㄡˇ

基本解释

[kowtow] 磕头;叩头下拜(常用于书信、名帖中的敬辞)。 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周礼·大祝》 丘迟顿首。—— 南朝齐· 丘迟《与陈伯之书》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顿首即叩首,九拜之一。古人席地而坐,姿势和跪差不多,行顿首拜时,取跪姿,先拱手下至于地,然后引头至地,便立即举起。因为头触地时间很短,只是略作停顿,所以叫顿首。顿首是平辈之间的拜礼。稽首是称扬之辞,顿首是请罪之辞。后来,又因其拜礼至重,人们在有重大的事情请求时也用“顿首”。如《左传》记楚人申包胥因为国家危亡,在秦适九顿首于赵宣子,以求秦国援兵。 “与稽首略同为顿首。顿首者何?头顿地之。稽首,言其首舒迟至于地:顿首,言其首急遽至于地。稽顿之别,乃在下首迟速之分,此段玉裁之说也。”“与揖类似,甚至误会其相同者,则为厌礼,前谓推手者,拱其手于前,引手者,剑其手于胸,前为揖,后为厌,本不一致……叶与厌音同,古文礼,厌与揖不同,胜于今文礼,故郑从古文,而后人乃合揖厌。三者为一,其谬甚矣。”(引自黄现璠撰《我国礼节之形态与变迁》,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版第三期,1941年2月26日)

引证解释

1. 磕头。古时侯的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史记·周本纪》:“西周君饹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 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居有顷,闻上过,朱儒皆号泣顿首。” 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二折:“我这里展脚舒腰忙顿首,引的我口角顽涎溜。”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十五回:“是秋九月,惠公病笃,托孤于吕省、却芮二人,使辅子圉:‘群公子不足虑,只要谨防重耳。’吕、却二人顿首受命。” 郭沫若《卓文君》第一景:“﹝卓文君﹞:嗳哟,你这没志气的磕头虫!说时顺口,说后顿首;我如果打了你,也要污了我的贵手。”参见“九拜”。 2.书简表奏用语。表示致敬。常用于结尾。 汉蔡邕《被收时表》:“议郎粪土臣邕顿首再拜书皇帝陛下。” 唐韩愈《答胡生书》:“愈顿首,胡生秀才足下。” 清俞正燮《癸巳存稿·明帖》:“明洪武三年,礼部定仪:敌己,止奉书奉复;而文人往往称顿首,称再拜,盖由临古帖而剿袭之。” 清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同里眷弟田兰芳顿首拜撰文。” 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仆树人顿首。十二月九日。” 晋王羲之《丧乱帖》:“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3. 谓整理头发。 《韩非子·初见秦》:“其顿首戴羽为将军,断死于前,不至千人,皆以言死。”陈奇猷集释:“顿,谓整理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