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顧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18年11月27日 (二) 17:34 由 Shicheng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绝活看点】顾健,江苏省劳动模范、机械工业技能大师,手工研磨电主轴轴承隔圈,精度达到2微米,而机床能实现的精度…”)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絕活看點】顧健,江蘇省勞動模範、機械工業技能大師,手工研磨電主軸軸承隔圈,精度達到2微米,而機床能實現的精度範圍是5微米。

  在一台進口臥式加工中心巨大的防護罩內,一汽解放無錫柴油機廠維修高級技師顧健(見上圖,資料照片),手持震動儀在各零部件處一一檢測。在主軸的軸承檔相應位置前,他停下了手上的動作:「這個位置比較深,形狀又過窄,細而短的儀器雖靈敏,卻也沒了用武之地。」顧健邊說邊爬進厚厚的鐵殼,手中已經換上了一根長柄起子。他將起子的一端抵在軸承處,另一端貼在耳朵上。就是用這樣的「土辦法」,他敏銳地捕捉到一陣忽高忽低的頻率:「有雜音,肯定是出了故障。」

  在無錫柴油機廠的生產車間裡,先進的儀器設備已經應用在從生產到維修的幾乎整個過程。但一些工藝難度高、技術性強的檢測維修,也有機器「力所不及」的地方。

  通過「聽聲定位識故障」的方法,他斷定是主軸承出現故障。在製造業,電主軸維修是一大難題:買一根新的電主軸需100多萬元;委外維修費也要20多萬元,且維修後的質保期只有三個月。維修的技術難點,在軸承中間的隔圈上——要求達到平面精度和平行精度2微米的標準。這一精度,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粗細的1/35。精度不夠,將會降低軸承的使用壽命,導致軸承報廢。據介紹,目前行業內普遍使用的機床能實現的精度範圍是5微米,這也一度代表了國內民用機床的頂尖水平。

  對眼前這個隔圈進行加工,其精度要求已經在機械化加工公差範圍之外,要靠手工實現。顧健開始檢測隔圈,仔細標註凹凸區域,然後塗上研磨劑,運用定點磨削的方法耐心研磨:凸起的地方用力用手按壓以起到切削的作用,凹的地方則是輕輕帶過,每次可以調整不到1微米。這一過程全憑紮實技藝和高超手感,稍有不慎就會削多,導致「過猶不及」。

  從業24年,顧健將廠里20多種、300多台機器親手拆開仔細研究過,光是研磨的隔圈就不計其數。維修精度從絲級到微米級練習了5年,從5微米到2微米用了10年。在國外技術保密、沒有圖紙和任何零配件的情況下,顧健憑藉自主維修解決了這一技術難題,大大提高了設備性能以及生產線的使用壽命,填補了進口電主軸維修技術空白,每年為企業節省維修成本300多萬元。

  在這台設備上,顧健還檢測出,用於定位的碼盤在精加工後依然存在尺寸不適配的問題:還有1絲的餘量需要通過人工銼削來調整,這一厚度約為頭髮絲直徑的1/7。「就像做手術一樣,控制力要非常精準。這需要用各種廢料不斷練習手感、形成肌肉記憶。」顧健說,「吃飯、休息時,我都會下意識地觀察眼前的物體是否在一個平面上,揣摩怎樣將其銼平。」說罷,一銼刀下去,用千分尺檢測,不多不少,正好是一絲的厚度。

  顧健比劃着告訴記者,不同材質的手法要求是不同的,鋼製的較為堅硬,下手要穩准狠;鑄鐵的較為柔軟,下手就要輕巧細緻。這輕重之間的分別,微小到難以用語言形容。

  在修磨零件時,顧健習慣卸下手套,用皮膚感知精度。手上的繭子越積越厚,指紋被磨得看不清楚,上下班打卡時要反覆按幾次才能成功。但就是這雙手,能夠感知連數控設備也難以達到的精度。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