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韩非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韩非[1] ,(1998约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年),战国末期韩国(河南新郑)人,出身于贵族世家。“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

生平

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况的学生,是秦王朝统一全国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议韩王采用法家主张,实行变法以图自强,但未被采纳。后来韩非的著作如《孤愤》、《五蠹》等传到秦国,秦始皇读后十分欣赏韩非的才识,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韩国,韩王命韩非出使秦国。韩非到秦后,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但韩非的政治主张却为秦始皇所实践。韩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生活于战国末期,这时期经历了春秋以来约300年的战争动乱局面,结束了奴隶制的统治,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已经巩固,封建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初步确立。要求出现一个统一的安定发展的政治局势,成为全国人民一致的愿望。韩非的哲学就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产物。他总结了法家在长期变法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了苟况的唯物主义哲学路线,改造了《老子》的哲学,为建立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提供了系统的世界观、认识论和社会历史观。

《韩非子》介绍

《韩非子》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非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视频

蔡志忠经典动画系列 韩非子


名言赏析[2]

  1. 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注解: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注解: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3. 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注解: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4. 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注解: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5. 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注解: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6. 君无见其所欲。(注解: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7. 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注解: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8. 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注解: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9. 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注解: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注解: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 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注解: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2.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注解: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3. 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注解: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14. 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注解: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15.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韩非子名言(注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16. 虚静无事,以暗见疵。(注解: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7. 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注解: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18. 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注解: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19. 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注解: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