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鞘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鞘翅是一个科技名词。

中国汉字的发展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步的一条生动鲜明的脉络[1],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2]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字体多样。

名词解释

鞘翅(elytron,复数elytra) 全部骨化,坚硬,主要用于保护后翅与背部;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昆虫的翅类型之一。

鞘翅有的昆虫的前翅,硬化为不透明的角质,翅脉隐匿,不能用以飞行,覆盖在膜质的后翅腹部上,起保护作用,称“鞘翅”。如甲虫类的前翅。这昆虫飞行主要靠后翅。

瓢虫、金龟子、天牛、象鼻虫等昆虫的角质前翅。质坚而厚,无明显的翅脉。静止时,覆盖在膜质的后翅上或体躯上(缺后翅的种类)象鞘一样,具有保护后翅和体躯的作用。此类昆虫因而称为鞘翅目。

形态特征

亦称翅鞘。甲虫类的前翅全部变硬,角质化,与其说是用于飞翔,不如说是用于保护。在静止时后翅重复折迭,前翅在上面覆盖着,这种前翅称为鞘翅。飞翔时鞘翅不振动,借助于紧张的收缩(tonic contraction)和胸侧内突(self-locking apo-demes)的助力,被固定在从水平线扩展到30-45°,专靠后翅的力量飞翔。

结构

鞘翅的周缘包括翅基缘、翅外缘、翅端缘和翅缝几部分;鞘翅上面有与翅缝平行的10条刻点沟( striae)和11条沟间部(interstices),排列数序由翅缝向外依次而推。其中第6刻点沟穿过翅肩角。鞘翅纵向自前向后分为翅基缘、翅前部和翅斜面等部分。只有海小蠹亚科(Hylesininae)翅基缘有变化:它们的翅基缘本身常隆起[根小蠹属(H ylastes)和微小蠹属(Crypturgus)例外],上面各生一列锯齿;多数属左右两翅基缘并列排成双凸弧形;少数属左右两翅基缘连成单一弧形,如四眼小蠹属(Polygra ph甜s)、粉小蠹属(Car phoborus)等。其他三个亚科翅基缘平滑,没有变化。

斜面的变化最大,四个亚科均不同:小蠹亚科(Scolytinae)鞘翅尾端不向下方倾斜,因而没有斜面;海小蠹亚科(Hylesininae)斜面的变化表现为奇、偶数沟间部的隆起和凹陷上,以及沟间部颗瘤的增大上;齿小蠹亚科(Ipinae)的某些属左右两鞘翅的斜面构成一共同翅盘,盘底凹陷,盘缘隆起,齿、瘤等完全脱离沟间部而着生于翅盘的边缘;锉小蠹亚科(Scolytoplatypodinae)斜面的变化更为复杂,有时同种的两性之间会截然不同,该特征因种类而异,不可概括而言。

鞘翅类害虫

(一)柑橘溜皮虫

柑橘溜皮虫是柑橘园中的主要害虫之一。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毫米左右,宽约2.8毫米,黑色,微带金属光泽;鞘翅黑色,密布细小刻点,上有由白色细毛形成的不规则花斑,鞘翅末端13处的白斑更为明显。卵馒头状。老熟幼虫体长23~26亳米,扁平、白色。蛹纺锤形,体长9~12毫米,初化蛹时乳白色,将羽化时呈黄褐色。

2.发生特点

以老熟幼虫在枝条木质部中越冬。幼虫孵出后,先在树枝表层啮食为害,被害枝条出现泡沫流胶现象,以后幼虫潜入形成层向下啮食形成虫道,并出现1~2个螺旋状虫道。

3.防治方法

(1)结合冬季和早春修剪,剪去虫枝,挖除死树,于5月初成虫出洞前集中烧毁。

(2)利用幼虫潜伏部位与进口处成45度角的特性,可用锐器刺杀潜伏在木质部内的虫体

(3)于5月中、下旬成虫出洞高峰期,80%敌敌畏乳油60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树冠喷药1次

(4)为害后树长势衰退,必须加强肥水管理,如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追施化肥,并短截夏秋梢徒长枝,促进抽梢,使树冠长势尽快恢复。

(二)桃红颈天牛

桃红颈天牛又称红颈天牛、铁炮虫、哈虫。为害桃花、樱花、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梅花等。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8~37毫米,体黑蓝色,有光泽;鞘翅基部宽于胸部,后端略狭,表面光滑。卵长椭圆形,乳白色,长6~7毫米。幼虫体长42~50毫米,黄白色,前胸背后板横长方形,前半部横列黄褐色斑块4个,背面2个横长方形,前缘中央有凹缺;两侧的斑块略呈三角形;后半部色淡有纵皱纹。

2.为害症状

幼虫蛀食皮层与木质部,喜于韧皮部和木质部间蛀食,向下蛀隘道弯曲,内有粪屑,长达50~60厘米,隔定距离向外蛀1排粪孔,引起树势衰弱或枯死。

3.发生特点

以各龄幼虫越冬。每年寄主萌动后开始为害。成虫于5~8月份发生,福建5月下旬盛发,安徽于6月份发生山西、河北、山东发生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卵产在皮缝中。孵化后蛀人皮层,随虫体增长逐渐蛀入皮下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为害,长到30厘米以后才蛀入木质部为害,多由上向下蛀食成弯曲的隧道,隔一定距离向外蛀通气排粪孔;有的可蛀到主根分权处,深达35厘米左右粪屑积于隧道中,由于虫体的旋转蠕动而将粪屑由通气排粪孔挤出,堆积地面或枝干上,较易识别。幼虫经过2或3个冬天老熟,在蛙道末端先蛙羽化孔但不咬穿,用分泌物粘结木屑作室化蛹。

4.防治方法

(1)成虫出现期白天捕杀成虫。

(2)幼虫孵化后检查枝干,发现排粪孔可用铁丝刺杀幼虫,在树干上涂刷石灰硫磺混合涂白剂防止成虫产卵。

(3)用80%敌敌畏乳油15-20倍液涂抹排粪孔;幼虫蛀入木质部以后用56%磷化铝片剂分成6~8小粒,每粒塞入1虫孔,封口熏杀。

(4)在距地面50~80厘米处,用直径4~5毫米水泥钢钉打孔,深约3~4厘米,拔出钉子后用兽用注射器注入长效注干剂,注入量根据桃树胸径,先量桃树胸径再算成直径,每厘米胸径注入0.5毫米。

(三)星天牛

星天牛又称白星天牛、铁炮虫、倒根虫。为害苹果、梨、花红、桃、杏、樱桃、柑橘和枇杷等多种果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9~39亳米,漆黑色,有时略带金属光泽;触角鞭状,共11节。卵长5~6毫米,长椭圆形。老熟幼虫体长45~67毫米,乳白色,头部黑褐色。

2.为害症状

幼虫在树干基部根颈处为害,木质部被蛀成许多虫道,被害处排出成堆木屑和虫粪。破坏树体养分、水分的输导,严重时导致死树。

3.发生特点

以幼虫在树干基部虫道内越冬。成虫在6月初羽化,先在树上取食叶片和细枝嫩皮。成虫多在主于距地面30-50厘米范围内产卵,产卵前将树皮咬成一个横沟槽,然后产卵于刻槽皮层下,并涂以褐色胶质物,产卵处表皮隆起呈“T”字形。卵期10~15天。幼虫孵化后先在皮层和木质部间向下蛀食,至根茎处迁回蛀食。经1~2个月后,开始蛀入木质部,向根茎蛀食10~15厘米,又返回向上蛀食。木质部的虫道多充满木屑。

4.防治方法

(1)在早晨摇动树枝,使成虫坠落,捕捉杀死。

(2)巡回检查果园,发现产卵伤痕,用石块敲打,或用刀子挖除。

(3)发现排粪孔后,掏尽木屑虫粪,然后塞入56%磷化铝片剂14片,或塞入浸有敌敌畏乳油的棉球,用泥土封闭所有排粪孔,熏杀幼虫,效果较好。

(4)在68月间成虫产卵期,树于涂白,能防止成虫产卵。

(四)金缘吉丁虫

金缘吉丁虫又称褐绿吉丁、梨吉丁虫、串皮虫。为害苹果、梨、杏和山楂等果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6~18毫米,宽约6毫米。翠绿色,前胸背板及鞘翅外缘红色,有金属光泽。卵椭圆形。幼虫初孵化时乳白色,老熟时黄白色,体长30~60毫米,头赤褐色,无足;前胸膨大,背板中部有一个“人”字形凹纹。

2.为害症状

幼虫在枝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蛀食。被害处外表组织变褐色,虫道内充满褐色虫粪和木屑,疏导组织受到破坏,树势衰弱,严重时导致枝干枯死。

3.发生特点

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被害处越冬。春季幼虫继续在被害处取食为害。老熟幼虫于4月中旬在隧道内化蛹。成虫于4月下旬羽化,5月下句为羽化盛期。成虫取食叶片和嫩枝以补充营养,遇低温阴尔天气以及早、晚时,常静伏叶上,遇振动卵下坠落地,假死不动。卵产于枝千翘皮下或伤口处。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避免造成伤口,能提高树体的抗虫性和耐害力。

(2)结合冬季刮树皮,刮除在树皮浅层为害的幼虫。

(3)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成虫发生期于早晨实行人工捕杀。

(4)在幼虫发生期,发现有幼虫为害状时,用刀及时挖出其中的幼虫。

(5)在成虫发生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喷雾,可消灭成虫。在虫口密度不大的情况下,可在防治其他害虫时兼治。

(五)苹果小吉丁虫

苹果小吉丁虫又称苹果金蛀甲、串皮虫、旋皮干。为害苹果、梨、桃、沙果和杏等果树。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5.5~10毫米,全身紫铜色,有金属光泽;头部扁平,复眼肾形;腹部腹面第节愈合,蓝色发亮。老熟幼虫体长15~22毫米,体扁平,念珠状,淡黄白色,无足;头小,呈褐色,大部缩人前胸内。蛹长6-10毫米,宽2亳米,裸蛹,初化蛹时呈乳白色,接近羽化时为黑褐色。卵椭圆形,长1毫米。

2.为害症状

幼虫在枝干皮层内串食蛀害,受害部干裂枯死,表皮黑褐色,凹陷,溢出琥珀色胶滴。为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大树则遍体鳞伤,大量枝条死亡,树势衰弱。

3.发生特点

以幼虫在寄主枝干、枝条皮层内越冬,春天继续在皮层内串食为害,串过的虫道有褐色的粪便阻塞,幼虫多在向阳面的枝干上为害。4~5月是为害盛期,6月上旬以后陆续蛀入木质部。此时被害的2~3年生枝条大量枯死。成虫白天喜欢在向阳面活动,在枝干粗皮裂缝里和芽的两侧产卵。成虫有假死习性。

参考文献